普陀山楹联研究

2012-06-04 01:30申珊珊肖隆中柴晓芳卓敏芝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13期
关键词:普陀山楹联菩萨

申珊珊肖隆中柴晓芳卓敏芝

[摘要]本文对普陀山楹联中隐藏的佛学思想,以及与佛有关的文化内涵和佛教在舟山普陀山的本土化问题,作了全新的探讨,对日后普陀山佛教文化的研究将起到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普陀山楹联海天佛国佛语文化

Abstract: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Buddhism thoughts hidden in the couplet written on scrolls and hung on the pillars of the Putuo Mountains. At the same time,the research objects also include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related to the Buddhism and the nationalization of the Buddhism to Zhou Shan. And the study will be of great help to the research works on The Buddhism culture of the Putuo Mountains.

Keywords: the Putuo Mountainsthe couplet written on scrolls culture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普陀山是众所周知的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道场,与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和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道场,并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 然而,大部分人都只知道普陀山为供奉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却不知普陀山为何成为观音道场。其实,早在西汉末年,普陀山并不叫普陀山而称梅岑山。是因为道士梅福在此修道炼丹而命名的。 到了西晋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有佛教徒在普陀山偶然发现观世音现身。大家“扶老携幼、奔走相告,纷纷到普陀山拜谒。”这在明朝宏觉国师《梵音庵释迦佛舍利塔碑》就有记载。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天竺梵僧来普陀山传教,在朝谒潮音洞时,又见到观音菩萨现身。

唐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本高僧慧锷第三次来华交流佛教文化。在五台山礼佛见到一尊观世音菩萨像后非常喜欢,想带回日本供奉。传说,当他所乘的船行驶到普陀山附近的莲花洋时,突然狂风大作,天地昏暗。慧锷只能把船靠上普陀山码头。谁知,船一靠码头,天色马上放晴,海上风平浪静。慧锷见此又命开船,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不仅天气再次变坏,洋面上还涌动起莲花状的大浪。船一动也不能动。一连三次都是如此。慧锷见此情形,面向东瀛本土祷告:菩萨不肯去日本就留在此处吧!于是,慧锷经潮音洞登上普陀山,留下佛像让当地居民张氏供奉,并把这尊佛像命名为不肯去观音。到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在张氏宅址上建起了“不肯去观音院”。这是普陀山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佛教寺院。

唐以后,历代帝王多次赐金扩建普陀山寺院,倡导观音文化。公元967年,宋太祖赵匡胤首次钦派人到普陀山贡香幡,开了朝廷供奉先河。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朝廷赐匾“宝陀观音寺”。公元1214年,宋宁宗赵扩又赐匾额“圆通宝殿”,钦定普陀山为专供观音菩萨的地方。并根据佛经“补怛洛迦”,更山名为普陀洛迦山,也称为补陀洛迦山。由此,普陀山成为中国四大菩萨道场之一。

普陀山寺庙众多,每座寺庙中都记载了许多楹联,对于它的研究,很多人倾向于楹联的审美性和楹联中蕴含的佛学思想。而纵观普陀山各个寺庙的楹联,它们其实反映的不仅是佛学思想,还折射出了许多具有舟山特色的佛文化,如“海天佛国”,更多是与水有关的,所以我们不妨从这方面入手,来研究楹联中“海” 与“佛” 的关系,从中探讨出具有普陀特色的佛文化。

一、海天佛国:山当曲处皆藏寺,路欲穷时又逢僧

“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①

古人言:“以山而兼湖之胜,则推杭州之西湖;以山而兼海之胜,当推舟山之普陀”。如此看来,普陀山四面环海,金沙、奇石、洞壑、潮音、幻境浑然一体,幽幻独特,山海兼胜,水天一色。

奇秀的风景孕育瑰丽的文化,远离繁杂的尘世哺育他方的悠闲,这是景,亦是情;这是静,亦是理。普陀山与五台、峨眉、九华并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素有“海天佛国”的美誉。

普济,法雨,慧济是普陀山三大寺庙,加上其他的庙宇大约有20多座寺庵。寺庙免不了佛,那门前相对的楹联成了一个殿宇,一个庙门最好的说明。“海上仙山”普陀山汇聚了各式的楹联,也创造丰富的佛教文化。

普济禅寺楹联“五朝恩赐无双地;四海尊崇第一山”佛顶山楹联“暮鼓晨钟与佛有缘成无上道,松风水月问天无愧是大菩提”,法雨寺楹联“花凝宝盖皈真相,云擁祥轮现化身”,洛迦山楹联“德海波澄静涌功德水,福林荫缚妙涌吉祥云”,大圆通殿楹联“南海潮声,水月流光环佛地;普陀山色,松筠耸翠蔽禅天”,藏经楼前楹联“云起慈门,救苦寻声磁吸铁;波腾愿海,现身说法月印池”,九龙殿楹联“说大悲行门,令法界有情,彻悟圆通妙性;做苦海慈航,使普天含识,远离恐怖厄难”。

“南海观音”位于龙湾岗巅,底层是功德厅,厅里有铜联“海天驾慈航,相现莲花千层浪;佛国留胜迹,手执法轮万象春”。普陀山是观音道场。据南宋《宝庆四明志》记载:唐咸通四年(863),日僧慧锷自五台山请的一观音像,载至本国。舟至舟山莲花洋海面遇风,以为菩萨不愿东渡涛,舟人甚惧,慧锷夜梦一僧谓之曰:“汝但安吾此山,必令便风相送。”锷以梦告众,咸惊异,以为菩萨不愿东渡,随将菩萨奉送上山,居民张氏请像供养于宅,称“不肯去观音”。如此看来,菩萨留驻于此,是一种因缘,是一种宿命,也是轮回的必然。

大圆通殿楹联“大士循声,恰如潮吼因风起;众生正念,当如月现为波清”。此联是丁丑(1997)年菲律宾陈奕镇等敬献的。大士是菩萨的统称,“士”是“事”的意思,喻指远离秘执邪见,正见法理,从事上求佛果,下化众生大业得人。而佛教的“八正道”则涵盖了正念这一道,是一种正确的信念,是语言和思维的统一,是因果报应的法则。将佛教的正理和大善的菩萨相连,指明了菩萨和众生的关系,观音菩萨凭借耳根圆通,能遍闻众生苦恼之声,并循声化身前往救度。这与波涛怒吼相似,一如潮水和风力相协调,搭配默契;明月之所以现于水中,缘由是水质清净,无波无染。众生要想得到菩萨的救度,必须心生正念,以佛修身,以理正道,以海的包容化解心中的弱小。

在石坊有一侧联“迎宾诗客皆解脱;离洛迦涉世,搬柴运水悉圆通”。此联将佛教修行的方法详尽道来:普门默契,迎宾送客,洛迦涉世,搬柴运水是四种现象,寓意潜移默化,言传身教,诚挚迎宾,乘愿再来,圆通法门。其实,在佛教里面,修习佛法并无一定的方法:“春物薰馨含慧业,名禽宛转入闻思”(北京万寿寺联),“一代教化方针,不外权实二门,九界同登觉岸;三藏宣扬妙法,从慈南北分传,诸邦共仰慈风”。潜心闻春,听禽,明白佛教的地域性,三藏,法门,理解佛教之意,修身之性。世间万物的存在皆有一定的缘由,佛求静,佛缘清,佛理悟,这是一种本源状态,也是自然追求。②

还有佛顶山的“楞严会上独选圆通,法华经中普门大悲,上求下化,契机方有契理;极乐莲邦位继调御,娑婆秽土慈航倒驾,古往今来,成佛要在成人”,以海及理,学做人;“補袒洛迦徧山清净云勇独秀佛顶峰,莲花海洋全面碧波光明洞彻琉璃界”,清莲旖旎,波照万世;法雨寺的 “贝叶慈光巧演妙法利众生,天华法雨徧敷甘露开觉路”,佛法无边,如沐甘霖。

2008年中国普陀山国际佛教用品博览会是以“海藏普陀佛博天下”为主题的,可见海与佛,水与理,清与静得关系。山,水,海,悟,性,道…这是佛对外的显示,这是理对内的开放,这是静对心地昭示,万物融于一体。

楹联是小小的文化,于字里行间,隐藏万世的明理,楹联的妙处,等在世间百象中。

二、楹联中特殊数字及动植物在佛语中的意象和指代

在普陀山楹联中,笔者发现很多楹联里面含有数字、动物、植物的词语,并且发现这些特殊数字和动植物在佛学中具有特殊含义。

(一)从数字方面说,在普陀山所有的庙宇楹联中,据笔者统计,各个数字在所有楹联中出现的次数统计如下:“一”字一共出现8次;“二”字一共出现3次;“三”字一共出现10次;“四”字一共出现7次、“五”字一共出现5次;“六”字一共出现6次;“七”字一共出现2次;“八”字一共出现6次;“九字一共出现9次;“十”字一共出现6次。其中具有佛家典型意义的数字分别是“十二愿”、“廿五有”、“三惑”、“五蕴”、“六道”、“九品华”、“四知”、“八德池”、“七宝阶”、“七步莲”、“三途八难”、“四生九有”等。而佛语中出现的高频数字与中国的数字崇拜的某些数字是重合的,例如“三”、“八”、“九”等数字,下面结合具体楹联分析:

1.“八德池中,莲开九品之华;七宝阶前,佛授一生之记。”此联悬于法雨禅寺的往生堂内。“八德池”:语出《阿弥陀经》,乃指盛满八种殊胜功德的池子。八功德指:澄净、清冷、甘美、软轻、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寿诸根。“莲开九品之华”:指极乐世界盛开着九个等级的莲花。九品,九种等级,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九品位。“七宝阶”:由七宝饰成的台阶。七宝,出自《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等经,指世间七种珍贵的宝玉。③

2.“三途八难,布施功德可据;四生九有,善信一念之间。”此联在惠济禅寺的功德碑二边石联,戒忍法师书。“三途”:指地狱、恶鬼、畜生三道。“八难”:指八个见闻法有障碍的地方和情形,即:地狱、饿鬼、畜生、北俱芦洲、无想天、盲聋暗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九有”:三界中众生乐意居住的地方共有九所,即欲界之人与六天、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中的无想天、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④

3.数字“九”:"九是一个高贵的数字”,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九在阳数(奇数)中最大,有最尊贵之意,“九五之尊”,“三跪九叩”,“一言九鼎”。凡是涉及到与“九”有关的词语,所包含的意义离不开“高高在上”的意思。形成这一现象,是因为古时候的中国,数字最早不是代表数量的,代表的是一种哲学思想。比如“一”是汉语中最基本的数词,于是赋予了万物之祖、万事之源的意思;“九”是基数中的最高数,而且又与长久的“久”谐音,所以便被赋予了吉祥如意、平安久远等民俗文化内涵。而同样,在佛语中数字九也是有高贵、尊显的含义。

(二)从动物方面说:

楹联中多出现的动物是“狮”、“龙”、“象”、 “鹫”、“鹤”等多个意象,而这些意象现今看来都是动物中最为威武神勇、无所畏惧的或是极具灵气、有祥瑞之意的,把这些动物用在佛法中,从而显示佛教的神威,像百兽之王一样统领、引渡着世间众生。下面是具体楹联示例:

1.“发聩震聋,暗夜常温狮子吼;脱尘涤虑,明心且读般若经”。“狮子吼”:喻佛教威神,毫无怖畏,声震十方,群魔摄伏,好像狮子叫,百兽都降服一样。在佛教四大菩萨中,文殊菩萨骑狮。⑤

2.“隐晏林泉,大士门庭培净业;秀 龙象,智者家风鸣法螺”。此联为隐秀讲院山门两边石联,净雯撰,杨积书。“龙象”:原指象之中殊胜者,这里比喻菩萨之威猛能力。《维摩经》:“譬如龙象蹴踏,非驴所堪。”佛典中,“龙象”一词常用来形容、赞美菩萨或者高僧。⑥

3.“鹿苑转轮,机熟圣应成觉道;鹤林示寂,薪尽火灭返本源”。此联悬于紫竹林卧佛殿前,己卯年(1999)冬月,南海释迦戒忍书。“鹤林”:指释迦牟尼于娑罗双树间涅槃时,树顿时开华,林色变白,如众多仙鹤到此群居,故云鹤林。《涅槃经》曰:“尔时,拘尸那城娑罗树林,其林变白,犹如白鹤。”⑦

(三)从植物方面说:楹联中出现最多的是“莲”、“曼陀罗”、“菩提树”这三种植物。以下举例说明一下各个植物在佛语中的含义:

1.“看曼陀花庄严绝妙;证菩提树色相皆空。”此联悬于普济禅寺的藏经楼前,己卯(1989)年菲律宾三宝弟子吴文远等敬献。“曼陀罗花”:花名,为四种天华之一。《法华光宅疏》:“曼陀罗华者,译为小白团华。”《法华玄赞》:“曼陀罗华者,此云适意,见者心悦故。”⑧“菩提树”:又称觉树、佛树。当年悉达多太子即于中印度摩揭陀国迦那城南菩提树下征得佛位。此树原称钵多,意译为吉祥、元吉。佛教的四大天华分别是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藏传佛教里有关微观宇宙的模型就叫“曼陀罗”, 而在佛经中,曼陀罗花就是“适意”的意思。而莲花意象在佛教中内涵丰富,代表着佛陀的神圣、佛国的美妙、佛性的净洁和佛法的灵妙。至于菩提树,佛祖当年“成道”的那棵菩提树经受了无数风风雨雨,有着神话般的经历,在佛教界被公认为“大彻大悟”的象征,并且佛教一直都视菩提树为圣树,印度则定之为国树。

2.“七步莲花,天上天下为我独尊;八相示现,娑婆世界成等正觉。”此联处于惠济禅寺为释迦如来应化事迹碑廊石联,戒忍法师书。“七步莲花”句:佛经经典。据《佛本行集经》等经典记载,悉达多太子(即后来的释迦牟尼佛)降生时,脚踩莲花,行七步,举手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⑨莲花是佛的示现,是净土世界的信使,是佛法大义的标志。莲华( 花) 在佛教中已不再是现实的莲花,而是有着浓郁宗教精神内蕴的象征符号,突出了佛教的神圣,成为一种负载着佛教抽象意义的宗教象征物。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猜你喜欢
普陀山楹联菩萨
菩萨
景区外文翻译现状实证调查和研究
普陀山,有意思
清初普陀山的易律为禅与谱系书写
挖掘楹联教育价值 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隆回思源实验学校师生乐享楹联文化大餐
楹联雅味
佛像面前的菩萨
生气的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