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相速成

2012-06-06 09:28阿莱夫
读者·原创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照相馆法国人

文 _ 阿莱夫

人为什么那样希望自己的面孔出现在书页里、名字镌刻在石碑上,或者一定要挤进凝固了的历史画面?可能是想要留下曾经存在于世的证明。然而一切都是那样不可靠,铁铸的图像也随时可能被抹去,一张不大清晰的面孔任人指指点点,留它作甚?

我害怕镜头,所以成不了有出息的人。一旦被镜头对准,我就显示出一种就义前的胆怯,缩手缩脚,木讷呆板。有个法国人在中国旅游的时候,中国人看了他的相册都惊讶不已:这里面怎么没有人,都是景呢?是啊,费了那么多胶卷,不把自己捏合在著名的标志性景点前,怎么能证明来过中国呢,有病吧?这件事法国人没法向多数中国人解释清楚,中国人也很难说服法国人。

打新中国成立前,就有女作家爱在著作里附上“小照”,这在当时很能勾人浮想。所以再版的时候,我们还能窥见那些女士的风采,只是心里的刺痒没有了。最初做杂志的时候,有位上海女写手非要附上一张玉照,一张照片缩得只有邮票大小,我笑话她是同情心过剩,闹得读者拿放大镜都看不出子丑寅卯。

普通的标准相规律是:学者或者作家应该背靠一架高大的书柜,抱臂而站或正襟危坐;如果“腕儿”已经很大了,可以搞一个整版的面部特写,手拿香烟、侧脸凝视远方,忧患程度模仿总理。单位的小官要坐在宽大的写字台后面,还有作打电话、阅读书报状的,表明自己是在日理万机的忙碌中被采访所打断;假如主政一个区域或掌管一个部门,桌子上可以陈列一面小国旗;假如级别更高,就要在大会上挥舞着手势讲话,这种看起来容易,其实很难拍,不巧赶上个眼睛小、秃头且认真的官员,就很难达到领导满意的效果。

有些时尚女性也不比领导好伺候。按说“写真”只要将就着比本人好看一点儿就可以了,但是她们需要的却不是摄影师、化妆师,而是心理医生加变戏法的,硬要在照片里开发出压根就没有的内涵风韵来……婚纱和照相这两件事都能让女人疯狂,凑到一起的效果不是相加而是相乘。由于照相馆都是流水作业,所以拍出来的表情、姿态大多雷同,都是一个已经疯掉,另一个像要被杀掉。

一张普通的证件照也蕴含着智慧,寄托着希望。投考艺术类的考生,面试报名表上的两寸彩照竟然是花200块钱请人拍的。一般人没有丘吉尔那样的运气,能意外地获得一张满意的肖像。如果打算介绍自己,除了到照相馆拍写真、请专业人士摄影,就得自己动手。比较常见的是从一辆高级轿车里探出头来,或者徜徉在某个让人一眼就能认出的所在,如东京或者纽约,铁塔或者斜塔;时而穿着登山服出现在雪山上、穿着游泳衣出现在海边,在大都市的某间酒吧、某个时尚之地聚会。总之要让别人立刻明白你正过着什么样的生活。相形之下,对着镜子的自拍和在摄像头里的截屏则信息量太低,缺乏积极意义,除非男女主角特别有知名度。

我最悲惨的照标准相的经历是:前年办证件急着要照片,我在一条三类街道上找了一家兼卖鲜花和复印的小照相馆。取照片时才发现,女店主是个唯美主义者,我的相貌八成低于她的容忍底线,所以她在电脑上进行了一番修改,搞得我眉清目秀、表情暧昧。我端详着这张新脸,沮丧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耳听她兴冲冲地连说:“没事儿,不用客气。”这次经历的后果是,现在每当我买药或者出示证件时,对方都要轻蔑地打量我一番,把我当成无耻之徒。

猜你喜欢
照相馆法国人
法国人宁愿少赚钱 不想多干活
一片幽情冷处浓
法国人为什么要“废除”数学?
肖像的仪式感 中国新老照相馆的现状
“黄背心”在法国人气走低
A LONG LENS
27%法国人买不起水果
黑白照相馆逆袭韩国
照相
哈哈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