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新害虫-印度小裂绵蚜的发生与为害

2012-06-12 00:58赵雪晴谌爱东李迅东龚声信李向永石安宪
植物保护 2012年4期
关键词:昭通市果农果园

赵雪晴, 谌爱东*, 李迅东, 龚声信, 李向永, 石安宪

(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昆明 650205;2.云南省昭通市植保植检站,昭通 657000)

2002年9月,作者在云南省苹果主产区昭通市采集到了1种广泛为害苹果根部的蚜虫。该虫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乔格侠研究员鉴定,并与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定名标本核对,确认为印度小裂绵蚜 (Schizoneurella indica Hille Ris Lambers,1973),隶属半翅目(Hemiptera),胸喙亚目(Sternorrhyncha),蚜总科(Aphidoidea),瘿绵蚜科(Pem phigidae),绵蚜亚科(Eriosomatinae),小裂绵蚜属(Schizoneurella Hille Ris Lambers,1973),为国内新记录种[1]。国外主要分布于印度和巴基斯坦,但没有报道过在苹果上的发生与为害[2]。该虫在昭通苹果产区发生普遍,为害苹果根部,防治难度大,现将其发生为害情况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时间与区域

2002-2010年,调查了云南省昭通市苹果主产区昭阳区和鲁甸县,包括15个乡镇,51个村社,调查占种植面积的96%以上。2010年,抽样调查了5个乡镇12个村社。同期,对云南省其他苹果产区昆明市的西山区团结乡,丽江市的玉龙县、古城区和宁蒗县的新营盘乡、红桥乡、永宁乡等进行了调查,调查占种植面积的85%以上。

1.2 发生与为害的调查方法

昭通市,采取分区随机调查取样。每个乡(镇)调查3~4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调查3~4个果园,每果园调查10株,每株调查4个方位,挖根深度约30~50cm,分别计算根部苹果绵蚜的虫株率和受害果园率,并对果农进行访问。昆明市、丽江市和宁蒗县,进行抽样调查。每个产区调查18个果园,每个果园调查10株,每株调查4个方位,挖根深度30~50cm,每个方位调查25条须根,并对果农进行访问。计算根部苹果绵蚜的虫株率和受害果园率。

1.3 主干树围的测定

在昭通市印度小裂绵蚜果园进行。选取印度小裂绵蚜发生中等的果园,树龄10年,品种为‘红富士’,种植面积0.3hm2,管理一致,水平较高。该果园当年对印度小裂绵蚜没有施用过任何杀虫剂。在该果园内随机选取有虫株和无虫株各10株,2003-2005年连续分别测量其树围(苹果树主干之周长),计算有虫株和无虫株的平均树围。

1.4 产量的测定

在昭通市选取4个印度小裂绵蚜发生的果园进行产量测定,树龄均为10年,品种为‘红富士’,每果园种植面积不少于0.2hm2,管理水平一致。这4个果园当年对印度小裂绵蚜均没有施用过任何杀虫剂。在各果园内随机选取有虫株和无虫株各10株,合计40株进行全株产量测定,计算有虫株和无虫株的平均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生区域与为害程度

2002年10月调查,昭通市除鲁甸县的茨院与文凭镇尚未发现印度小裂绵蚜外(面积不足1 333.3hm2),其他苹果种植区域均有发生。其中,昭阳区、鲁甸县虫株率分别为41.6%、5.5%,受害果园率分别为74.3%、9.7%。发生程度较为严重的是:昭阳区的土城乡、北闸乡、蒙泉镇、旧圃镇、太平乡,虫株率达55%以上(55.5%~74.4%),受害果园率在78%以上(78.6%~100%)。其次是洒渔乡和乐居乡。调查表明,2002年印度小裂绵蚜在昭通市的发生面积达8 000hm2以上,严重发生的占30%。到2010年,印度小裂绵蚜发生面积扩大到9 470.0hm2,严重发生的占到35%以上,占种植面积51.6%(45.1%~58.4%)。2006年调查昆明市团结乡,印度小裂绵蚜平均带虫株率为35.0%(0~90.0%),平 均 虫 口 数 量 达 7 头/100 须 根 (0~15.9),有虫果园率达75.0%。印度小裂绵蚜在昆明市的发生面积约140.0hm2,占种植面积的35%。到2010年止,云南丽江市和宁蒗县苹果种植区尚未有印度小裂绵蚜的发生与为害。

表1 印度小裂绵蚜在云南省苹果主产区的发生情况(2002-2010年)

2.2 发生年代

通过调查和走访老果农,推测该虫在昭通市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或更早时期,当时只在很小范围内发生,并没有引起重视。2002年,在调查中发现无论是刚刚种下的苹果树苗,还是20世纪40年代种植的果树均有印度小裂绵蚜的发生。而其在当地为害严重、引起重视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当地果农往往把它与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um(Hausmann)](瘿绵蚜科Pemphigidae)误认为同一种害虫。昆明市曾于1990年前后从昭通市引入1批苗木进行种植,果农反映当时就有该虫发生,故推测昆明虫源来自昭通市。

2.3 发生特点

印度小裂绵蚜全年栖息生活在土壤中,寄生为害苹果须根和根梢。集中发生于地下50cm范围以内,现有数据表明可达110cm,而据当地农户口述

在挖泥塘时,发现其深可达2.5m。有果农反映,苹果须根能长多长、多深,印度小裂绵蚜就可随着发展到多远、多深。只有当果农冬季深翻果园时,才能发现根部覆有大量白色的绵(粉)状物。当地果农们曾采取一些办法,如利用呋喃丹、氧化乐果等高毒药剂撒施或灌根,或利用烟灰、生石灰结合冬季翻地施于果园中,但防治效果并不明显。

2.4 对苹果产量和树围的影响

在树龄为10年的苹果园内进行产量测定表明,印度小裂绵蚜对苹果造成产量损失平均为30.7%(15.2%~40.4%)。通过3年连续在10年树龄的果园中测定苹果主干树围,结果表明:2003年,受害株与无虫株的树围相差8.88cm;2004年相差10.65cm,与2003年相比增长率达19.9%;到2005年相差15.25cm,与2004相比增长率为51.8%,与2003年相比达71.7%。由于印度小裂绵蚜全年寄生于苹果根部,尤其是主要为害吸收养分的须根、根梢和新根上,造成植株养分的吸收受阻,严重影响苹果树的生长与发育,使受害株与无虫株在长势上表现差异显著(p<0.05)。

表2 印度小裂绵蚜对苹果产量的影响(2003-2005年,昭阳区,‘红富士’)1)

表3 印度小裂绵蚜对苹果主干树围的影响(2003-2005年,昭阳区,‘红富士’)1)

2.5 印度小裂绵蚜与苹果绵蚜的比较

2.5.1 为害特征(表4)

表4 印度小裂绵蚜与苹果绵蚜的为害特征

2.5.2 形态特征

2.5.2.1 有翅孤雌蚜(表5)

表5 印度小裂绵蚜与苹果绵蚜有翅孤雌蚜的形态差异[1,3]

2.5.2.2 无翅孤雌蚜(表6)

表6 印度小裂绵蚜与苹果绵蚜无翅孤雌蚜的形态差异[1,3]

3 讨论

印度小裂绵蚜属国内新纪录种,是我国苹果上的一种新害虫,而且在云南苹果主产区昭通市发生普遍,为害严重,其发生面积与为害程度呈逐年加重趋势,应充分引起我国其他苹果种植区的高度重视。该虫主要为害根系,特别是须根与根梢部分,影响果树养分的吸收,导致果树生长减缓,产量下降,且防治困难。目前,在云南省3个苹果主产区昭通市、丽江市和昆明市,仅丽江市尚未发现有印度小裂绵蚜的发生与为害。昆明市于20世纪90年代初从昭通市引入一批苗木进行种植,可能是印度小裂绵蚜由昭通传入昆明的原因。因此,对印度小裂绵蚜的分布、传播途径、为害、发生规律、生物学、生态学以及关键防治技术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对控制其进一步扩散蔓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Qiao Gexia,Chen Aidong,Jiang Liyun,et al.Schizoneurella Hille Ris Lambers(Hemiptera,Pemphigidae),A newly recorded Genus from China[J].Acta Zootaxonomica Sinica,2005,30(2):384-389.

[2]Ghosh A K.The Fauna of India and the adjacent countries,Homoptera Aphidoidea Part 3,Subfamily Pemphiginae[R].Zoological Survey of India,1984:72-78.

[3]张广学,乔格侠,钟铁森,等.中国动物志昆虫纲第十四卷同翅目纩蚜科瘿绵蚜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96-98.

猜你喜欢
昭通市果农果园
天、空、地一体化“未来果园”看一下
樱桃红了,果农笑了
昭通市种业现状与“十四五”种业发展对策
田间地头“惠”果农
专家当保姆 果农心里稳
秋天的果园
流翔高钙为果农把脉支招
果园
亲人
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