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1941-1945中美军事关系

2012-06-20 08:59张弘
博览群书 2012年9期
关键词:史迪威马歇尔罗斯福

○张弘

还原1941-1945中美军事关系

○张弘

以往探讨中美同盟关系的著作,大多把重点放在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上。很多有价值的英文原始史料的重要性并没有被一些学者所体察,或者因为不符合其立场和结论而被忽视或蓄意掩盖,乃至被扭曲。而《剑拔弩张的盟友:太平洋战争期间的中美军事合作关系(1941-1945)》一书的作者齐锡生有所不同,他致力于重绘1941-1945年之间中美同盟关系的互动形态。可以说,齐锡生的史书,比小说还精彩,他在该书中的研究,展现了一个历史学家的精湛技艺及其所能达到的高度。

正如齐锡生教授所希望的那样,《剑拔弩张的盟友:太平洋战争期间的中美军事合作关系(1941-194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5月版)一书,无论是从史料爬梳所得出的史实,还是建立在严密的分析中得出的结论,都让读者对中美1941-1945年联盟关系的认识耳目一新。

在作者看来,当前不少同类题材的学术著作(尤其是众多的英文著作),声称是探讨中美同盟关系,但其重点是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而某些研究者没有参考中国的资料,以充实自己的研究,甚至连有关中国的基本史实都有错误叙述。更糟糕的是,更多有价值的英文原始史料的重要性并没有被学者们所体察,或者因为不符合其立场和结论而被忽视或蓄意掩盖,乃至被扭曲。

显然,对于这些因素的不满,也是该书作者研究的原因和动力之一。作者致力于1941-1945年之间中美同盟关系的互动,并做出了精彩的历史叙述。从美国军方和史迪威等人的傲慢自大,到蒋介石民族自尊心受伤之后的反击,再到罗斯福出面“纠偏”,该书将这一循环过程展现得相当精彩。叙述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细致入微的史料分析能力,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不夸张地说,齐锡生的在该书中的研究,展现了一个历史学家的精湛技艺,及其所能达到的高度。

全新和更为客观的历史背景

从一开始,齐锡生交代的历史背景,就为我们了解抗日战争提供了更为客观的观察,这一点,也构成了该书论述的基础。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中国抗战的艰难程度才得以真正的显现。

在1941年12月8珍珠港事变发生时,中国已经单独对日作战四年零五个月。其间,中国不断要求西方列强从外交、经济及武器上给予援助,但西方列强均不理睬。1940年夏季,因为担心日本报复其在东南亚的殖民地,英法切断了中国经过缅甸和越南通往国际的通道。作壁上观的美国一方面谴责日军暴行,一方面又允许美国商人将战略物资卖给日本牟取暴利,仅仅只对中国提供了极少的贷款和军援。

在经济上,国民政府已经丧失了江苏、浙江、安徽等富裕的地方,财政来源捉襟见肘。在军事上,地方实力派军人割据严重,山西的阎锡山,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云南的龙云,西康的刘文辉各霸一方,蒋介石无法指挥他们的军队。1937年时,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占全国1/10的中央军,从装备到战斗力虽然是国内最强,但是,总体上与日军远远不能相比。8个月之后,由于正面抗日遭受重创,国民政府的军队就数量、装备和战斗力而言,与地方军相比并不占优势。此时,蒋介石权力基础极其薄弱,但是他掩盖了这一点,并成功扮演了中国最高领袖的角色。

1940年9月27日,法西斯国家签订《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结成了侵略性军事同盟,即轴心国。日本偷袭珍珠港不久,即1942年1月1日,中国、苏联、美国、英国等结成同盟国,签订了《联合国家宣言》。但是,从一开始,美国对于中国及蒋介石的误解就已经先入为主地形成,而这一点也构成了中美在四年多时间里剑拔弩张的主要原因。因为自己的性格缺点,蒋介石也从来没有向罗斯福等人说明自己权力基础的脆弱。美国军方的马歇尔、史汀生等人,并没有如罗斯福一样认识到,帮中国就是帮美国自己,反而总是希望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效果。在1942-1943年之中,美国对中国的军事援助占美国租借法案总支持数的约千分之四,每月输入中国的额物资数量几百吨至几千吨不等,仅相当于一个美国步兵师每月战斗所需的极小部分。齐锡生不惜笔墨在书中强调,即便在战争的最后阶段,美国仍能利用中国军队绑住一大批训练有素的日本士兵,使之同时陷于中国和缅甸两个战场,大大减少了美军在太平洋岛屿和其他地区的伤亡,并加速对日本本土的致命打击。

显然,在中美联盟中,美国以强大的国力为后盾,成为了强者。齐锡生在书中强调,作为弱者的中国,从中美同盟中获得的利益,远远超过几代中国领袖的总和。首先,把日本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势力从中国彻底清除出去,甚至在未来把日本变成一个不容许武装的邻国;其次,同时收复台湾、澎湖和东三省,使中国的疆土大致恢复到清代的最大边界;第三,与英美苏一起并列四强,并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国际声誉大幅提高。

显然,这样的历史背景是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从未提及的。无疑,这让我们向历史真相大大走近了一步。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才能对于蒋介石领导中国抗战的艰难性和中国军队在抗战主战场上的艰苦卓绝的奋战,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对于长期以来被刻意遮蔽和冷漠的抗战史,更为准确的把握、更理性的透视。

对蒋介石与史迪威之间互动关系的描述十分精彩

如果说,宏大而客观的历史背景,以及基于史实所作出的基本判断,构成了该书坚实的论述基础,并且有助于大陆读者重新认识抗战,那么,作者对中国领袖蒋介石与中国战区联军参谋长史迪威之间互动关系的描述,则让沉睡的历史“活”了起来。从1942年7月开始,蒋介石对史迪威深恶痛绝,希望美国人调回史迪威,又不愿明言。美国总统特使居里的访华,使问题复杂化,到1943年6月,蒋介石与史迪威在美国援华军事计划究竟在空军还是陆军,以及反攻缅甸的计划如何进行的意见上产生分歧,希望美方自动召回史迪威,又因为史迪威一时的示好以及其他因素而改变态度,但是,二人最终于1944年彻底决裂。作者对于蒋介石和史迪威三次大冲突,及美国军方、美国总统罗斯福之间的互动,做了极其精彩和细致入微的描述。

《剑拔弩张的盟友:太平洋战争期间的中美军事合作关系(1941-1945)》,齐锡生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5月版

显然,弱国因为和强国结盟而获得巨大受益的同时,也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美国军方的马歇尔、史汀生自恃美国国力强大,因此傲慢地对待中国。蛮横鲁莽的牛仔史迪威利用马歇尔对其的信任,“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在一封给马歇尔的电报中称,要想在中国做出任何工作成绩,仅仅运用个人影响力和讲道理都是徒劳,必须依赖“压力和讨价还价”才能产生效果。然而,齐锡生在书中揭示,他缺乏足够的“蜂蜜”,和中国人利益交换。

在此之前,有关第一次缅甸战役的描述和失败原因的分析,有的学者归结于蒋介石越权指挥,有的学者归因于史迪威没有作战经验。该书伊始,就以详实的史料研究和缜密的分析,对第一次缅甸战役得出结论。这次失败,首先是英国人背信弃义,在事先不告知任何信息的情况下,就从仰光港偷偷撤走,并销毁了其非法截留的美国援华租借法案物资,并且让中国最精锐的部队二〇〇师陷入被动。其次,作为中国战区联军参谋长的史迪威,没有向蒋介石如实报告战场的实际情况,而且关键时刻不顾指挥官责任,丢下部队不管,只顾自己逃命。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史迪威的逃跑行为,竟被马歇尔等人形容为一次“壮举”。此次战争的结果是,日军以极小的代价,将国军拥有的号称精锐之师的现代化军队几乎损失殆尽。第五军二〇〇师和第九十六师及第六军的残余力量,历尽千辛万苦才回到中国,而第五军第二十二师和第六军三十八师全部,第六军第二十八师的部分残余退往了印度。

让蒋介石愤怒的是,厚颜无耻的史迪威竟然把全部过错都加在中国将领身上。蒋介石想将史迪威革职,但又受到自己文化和道德背景的羁绊,同时也想继续和美国维持和谐的同盟关系,因此极力克制自己的情绪和对史迪威的愤怒。他把对最精良部队的指挥权交给史迪威,结果并没有从美国处得到更多的的租借法案物资。美国总统特使居里在访华时,明确地问他,是否希望史迪威离开中国,蒋介石却没有明确回答,只是强调对事不对人。而居里回国后向马歇尔提出撤换史迪威,又遭到了马歇尔的拒绝和拖延。

在随后的对缅甸作战的计划上,英、美两国不顾蒋介石的请求,不仅掩盖1943年8月底魁北克会议的真实意图,而且只想牺牲中国。在书中,齐锡生尤其突出了英国人的狡诈、贪婪和背信弃义,而且重绘了当时有趣的政治互动模式:蒋因为史迪威向外交部长宋子文大吐苦水;当宋子文被激怒,主张蒋应当断然要求美国政府撤换史迪威时,蒋又犹豫不决。史迪威1943年4-5月回华盛顿述职,肆无忌惮地批评和嘲弄蒋介石及中国将领,异常愤怒的宋子文开始在华盛顿策划把史迪威从中国战场赶走。而七八九三个月,蒋对史迪威的愤怒达到了极点。10月11回到重庆后,宋子文又继续此事。但是,在10月15日蒋介石与美国的塞末维尔将军会谈时,担任翻译的宋子文强硬地扭曲了蒋温和和迂回的做法。当天,蒋接到报告,宋美龄在美国的演讲被列入美国国会记录,还被多所学校采用为学生读物。蒋深受感动,加上何应钦、商震等人的劝说,在17日晚,史迪威向蒋介石承认错误,保证以后绝对服从蒋介石时,蒋接受了史迪威的道歉,承诺给他最后一个合作机会。而宋子文则因为此事被蒋打入冷宫。

不愿背上失败污点的史迪威开始计划发动第二次缅甸战争。他通过美国军部和美国政府不断施压,迫使蒋介石驻扎在云南的精锐之师Y部队向缅甸进攻。大批中国军队在1944年5月17日渡过萨尔温江,很快攻下腾冲。6月22日,同盟国军队收服科伊马-印普哈公路,大举进入印普哈平原,使日军作战计划完全失败,接下来的七八九三个月,日军各师团全面后撤,伤亡重大。而中国军队在头五个月里,就有23000名官兵战死,17000名受伤。

第二次缅甸战争,美国利用了中国的大批精锐部队,在缅甸战场拖住了日本,使其向缅甸增兵,使得美军在太平洋战区的其他军事行动的压力大大缓解,并减少了美军的伤亡。但是,Y部队进入缅甸作战,使得中国自身的兵力更加空虚,日军动用了近50万军队,发动了“一号作战计划”,企图一举摧毁中国的抵抗意志,中国因而蒙受了巨大的损失。1944年7月初,罗斯福突然要求蒋介石授予史迪威指挥全部中国军队的权力,使中美军事合作关系达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而事态的发展,终于使得蒋介石向史迪威摊牌,走向了最后决裂。

由于和盟军东南亚战区总司令——英国人蒙巴顿不和,史迪威面临失掉副总司令头衔的下场。他向马歇尔提出,自己要在缅甸战争中产生一定作用,同时又要得到中国战区一切部队的指挥权。马歇尔以参谋长联席会议名义为总统拟就电文稿,并集体建议罗斯福,要求蒋介石授予史迪威指挥全部中国军队的权力,并晋升史迪威为上将。而罗斯福大致看过之后就发出了这封电报。此后,美国不断施加压力,蒋介石痛苦不堪,并一度考虑辞职。罗斯福的立场是,先拿到中国军队的指挥权,再让美国人思考如何运用,无论出现什么情况,美国人都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当蒋介石决定交出指挥权后,他要确定的却是史迪威会不会滥用指挥权,并希望签订一个正式协议,但美国人却无此打算。9月15日,史迪威盛气凌人地抵达蒋介石的办公地点,并坚持要蒋介石亲自接见,他不仅向蒋介石兴师问罪,而且拒绝了蒋要求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发动攻势以纡解日军对云南威胁的要求。

18日,罗斯福发出由马歇尔等人起草的电报,再次威胁和压迫蒋介石向史迪威交出全部中国军队的指挥权。史迪威19日耀武扬威,亲自将电报送达。9月24日,蒋介石向美国总统特使赫尔利明确表示,毫无商量余地地要求撤换史迪威。此后,他坚决拒绝了罗斯福的调停,并做好了中国单独抗日的打算。10月18日,罗斯福终于决定召回史迪威。而接任的魏德迈,不仅以优秀的军人品质出色完成了任务,而且得到了蒋介石的信任和史迪威想要而不可得的权力。可以想见,如果美国一开始就派出庄穆或者魏德迈这样性格和处事成熟稳重的军人,而非自大鲁莽的史迪威,中国历史或许就将改写。

重新认识中美盟友之间剑拔弩张的罪魁祸首

尽管该书作者声称,自己的写作目的“不是在于对目前学术成果作翻案文章,也不是为了历史删搞的某人某事去作专题性的更正工作”,但是,从作者在该书中所做的研究来看,作者所建立的史实和历史叙事,在很多地方都极具颠覆性,与原有的历史研究截然相反。其中,史迪威不可思议的傲慢和蛮横当为最突出的部分。

经由作者笔下叙述可知,史迪威与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有着深厚的公谊私情,这导致后来在他与蒋介石三次冲突之时,马歇尔仍一味包庇他。直到史迪威被召回美国,魏德迈在中国深受信任之后,马歇尔与史迪威的友谊才逐渐疏远。齐锡生的研究显示,蒋介石最初决定邀请美国选送一名高阶级军官,到中国战区统帅部内,以联军参谋长的身份,协调各同盟国派驻在中国战区的军队。而美国人则要抓到在缅甸作战的中国军队的指挥权。胆大妄为的史迪威不仅“超额”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将指挥权抓到手中,而且在第二次缅甸战争中,将中国驻扎在云南的Y部队拖入缅甸战场,只顾为自己洗刷第一次缅甸战争惨败的耻辱,让日本在中国内地发动的“一号作战”,给中国造成了极其巨大的损失。“一将功成万骨枯”,在史迪威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作为职业经理人的史迪威大大僭越了其本分和职业道德,为了自己的名声而大大损害了投资人的利益。

齐锡生的研究显示,蒋介石的不够果断的性格缺点,和缺乏明确性、决裂性的处事作风导致中国付出了惨痛代价。但是,史迪威的桀骜不驯和美国军方甚至罗斯福的傲慢和处理中国事务的漫不经心,是中美盟友之间剑拔弩张的罪魁祸首。

在多处地方,该书都不惜篇幅地描述了史迪威的野蛮。诸如,史迪威在日记中对中国领袖蒋介石蔑称为“花生米”;多次用傲慢的语气和失礼的行为当面激怒蒋介石;一心想从蒋介石处获得中国军队的指挥权,一旦遇到阻力就通过马歇尔向蒋介石施压。史迪威为人处事简单粗暴,认为只需要对中国人用大棒即可使之服从,而他从来没有为蒋提供充足的美国援华租借法案物资,到蒋介石决定不惜冒着中美同盟分裂的风险也要将其赶出中国时,还拿着罗斯福的电报到蒋介石面前耀武扬威……除此以外,书中对于史迪威的成长经历、心理机制等方面的分析和解释都颇为深入。

史迪威的在中国的作为和行事,显然又与美国军方马歇尔、史汀生等人对中国傲慢和轻慢有着直接原因。书中揭示,马歇尔、史汀生等人的想法是,用最小的代价、最少的物资,获得最大的成功。他们对中国国情、中国人的处世方式及民族主义的情绪全然不知,而作者对于以马歇尔为代表的美国人的种族主义倾向等,做了一些客观分析。总体来说,书中这些部分解释力明显不足。在美国已经与中国结盟,罗斯福比较重视与中国关系的大前提下,马歇尔等人为什么会对中国如此充满傲慢与偏见?他们为何一再偏离罗斯福对中美关系的基调,漫不经心且一味用强地处理蒋介石与史迪威的冲突?他们采取这种处理方式的原因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书中缺乏更为细致的分析。对于美国的部分军政要员一直不相信蒋介石坚决抗日,而是想坐享其成这一想法形成的原因,也缺乏明确的交代。

除此以外,对于蒋介石与史迪威的三次大冲突,从开始的犹疑不决和立场转换,到后来的不可调和,蒋为人处事的心理机制,该书虽然提供了合理的解释,但就要处理的主题而论,远远不够充分。在我看来,这与蒋从小受到的教育,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及蒋的性格弱点,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遭受的屈辱均有直接关系。在书中,这一部分的分析明显不足。

这些在我看来意犹未尽或白璧微瑕的部分,并非意味着该书的重要性大打折扣。恰恰相反,在我看来,该书将会成为以后同样题材的研究中,一本无法回避的著作,具有相当的权威性且极为厚重。或许正是专业历史学家的研究,与大陆的大众读者的需求造成了一些的隔阂——齐锡生的历史研究,注重的是从史料的研究和严密的逻辑分析提出新说和新见,并得出新的结论,对于那些此前就有的成果和说法不会特别在意,而大众读者由于习非成是,更希望看到更完整更准确的历史叙事。

(本文编辑 谢宁)

猜你喜欢
史迪威马歇尔罗斯福
关于史迪威及其史迪威公路
马歇尔拒当元帅
罗斯福的壮举
罗斯福的壮举
罗斯福的壮举
制造出来的“史迪威神话”
罗斯福的壮举
借题发挥
马歇尔的“小黑皮本”
为你早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