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玉米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2012-06-22 01:23张文忠宋殿珍武志兴
山西农业科学 2012年1期
关键词:长治市单产玉米

张文忠,宋殿珍,武志兴

(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山西长治 046011;2.长治市农业局种子站,山西长治 046001)

长治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被太行山、太岳山所环绕,构成高原地形,通称“上党盆地”,境内山地、丘陵、盆地纵横交错,海拔800~1 500 m;属中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4.9~10.4℃之间,年日照时数为2 418~2 616 h,年平均无霜期为156.8~181.9 d,基本为一年一熟制;一般年降水量为537.4~656.7 mm,其中60%的降水量集中于7—9月,降水总量能够满足玉米生长的需要,且土地比较肥沃,土壤以碳酸盐褐土为主。长治市处于玉米生产的黄金地带,是山西省容易创高产的区域之一。全市除壶关、平顺、沁源等部分冷凉高山区属中熟玉米种植区外,其余95%种植区均属中晚熟玉米生态区。

2010年11月,按照山西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安排,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玉米课题组和长治市农业局种子管理站组成长治调研组,选取长子县、壶关县、长治县、襄垣县、沁县代表性较好的5个地方,就长治市的玉米产业发展状况、存在问题、技术需求等进行了为期10 d的调研。调研对象涉及县(市)农业局技术推广站、土肥站、植保站、种子站及农机等部门,调研方式采取召集各县相关部门人员开座谈会形式进行研讨及问卷调查,农户调研采取每个县调查3个村,每个村入户调查5户或召集5户农民以座谈访问形式调查,在参与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基本摸清了长治区域内玉米生产的现状,采集到不少有价值的信息和数据。

1 长治市玉米生产总体情况

1.1 种植面积

2009年长治市玉米种植总面积19.2万hm2,占全市农作物总面积的68.4%,占全市粮食作物总面积的75%,为长治市目前播种面积最大的作物。被调查的5个县,2009年玉米种植面积10.24万hm2,占全市玉米面积的53.2%,其中,长子县2.68万hm2,壶关县1.47万hm2,长治县1.77 万 hm2,襄垣县 2.65 万 hm2,沁县 1.67 万hm2,种植面积最大的是长子县。从历年种植情况看,无论是长治市还是被调查的5个县,其种植面积均在逐年增加。“十一五”期间,长治市玉米种植面积年均增加0.413万hm2,被调查的5个县年均增加0.244万hm2(表1)。

1.2 玉米产量

从玉米产量来看,全市2008年玉米总产11.97亿kg,占粮食总产的84%,全市玉米单产6 347 kg/hm2。被调查的5个县,2008年玉米总产为6.96亿kg,占全市玉米总产的58.2%。其中,襄垣县单产6 750 kg/hm2,长子县7 650 kg/hm2,长治县 7 293 kg/hm2,沁县 6 522 kg/hm2,壶关县5 241 kg/hm2,单产最高的是长子县。从历年单产情况看,全市及被调查的5个县,单产并无增加,反而呈递减趋势,不过递减幅度不大(表2)。由表2可知,因2009年属特殊干旱年,对单产影响较大,减产严重。而从入户调查情况来看,调查的75户中,玉米每年单产水平均显著高于各县统计水平。以2010年为例,入户调查的单产水平均在9 000 kg/hm2左右,高的可达到13 500 kg/hm2;即使在2009年严重干旱情况下,单产水平也在6 000 kg/hm2以上。总体统计数据和样本之间存在一定出入和偏差。

表2 长治市历年玉米总产和单产情况

1.3 品种结构

调查显示,长治市生产上推广种植的玉米品种,除极少数高淀粉品种外,几乎全部是普通玉米品种。优质蛋白玉米、高油玉米等优质专用玉米的种植几乎为零。从主栽品种看,主要有先锋系列、大丰系列、潞玉系列、屯玉系列、农大系列等,品种丰富,但均不成规模,种植面积较大的品种有先玉335、大丰26、潞玉6号等(表3)。

表3 长治市玉米主推品种

1.4 品种技术含量与耕作栽培方式

品种本身的科技含量和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的综合应用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途经[1]。据调查,就品种本身的科技含量,多数农业工作者及调查农户均认为,先锋公司的品种科技含量高,突出表现为高产且稳产,在不同年份和地区间产量稳定,国内品种多数存在对环境敏感、抗性差、产量不稳定等缺点。从耕作栽培方式来看,耕作方式大多采用旋耕,传统的秋深耕基本放弃,深松耕尚处于试验阶段。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冷凉山区得到了普及,秸秆覆盖、双覆盖栽培技术在壶关等地大面积应用,效果很好。“一增四改”技术在全市推广应用已初见成效,种植密度由过去的不足45 000株/hm2提高到52 500株/hm2左右,有的达到或超过60 000株/hm2。施肥水平视农户经济条件差异较大,多数农户一般公顷施硝酸磷肥600 kg,追尿素150~225 kg。大多数农户不施农家肥,原因是没有肥源。

1.5 病虫害防控

近几年,玉米的主要虫害是地老虎、黏虫、红蜘蛛等,主要病害是丝黑穗病、黑粉病、穗腐病、大斑病等。其中,每年发生且为害较重的有地老虎、丝黑穗病、黑粉病和穗腐病。据调查,长治市5 a来病虫害的危害面积为2.3万~3.8万hm2,约占全市种植面积为12.3%~20.3%,仅此一项,5 a间累计减产玉米7.9亿kg左右,给玉米生产造成了很大损失。

1.6 机械化水平

玉米机耕(旋耕)基本普及,机播也在大面积应用,机收面积很少。调查还发现,目前农民机播普遍采用人工播种器,该播种器省力、省时、实用,男女老少都可操作。基于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家中严重缺乏劳动力的现实情况,农民普遍希望得到像人工点播器这样的小型机械,省时省力,可降低劳动强度。

2 长治市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2.1 推广品种混乱,不规范

最突出的问题是品种多、乱、杂,种子质量差。首先,农民选种存在一定盲目性,因选用品种不当而影响产量的比较普遍。其次是品种虽多,但缺乏高产、抗逆、适应性广的品种。再次是一些品种熟期不当,不能够正常成熟。还有抗病性差,尤其是高抗丝黑穗病的品种少。

2.2 耕作管理粗放,不科学

其主要表现在多年只旋耕,不翻耕,造成耕层浅,犁底层硬,不能有效容纳降雨和养分,严重阻碍作物根系生长和下扎,进而影响作物对肥水的吸收和后期抗逆性,导致产量下降[2]。其次是播种及整地质量差,土壤悬虚,缺苗断垄现象严重。再次是密度不合理,多数农户不能按照品种特性、地力水平合理安排种植密度。如:一户种植的3个品种均是同一密度水平,没能做到宜稀则稀,宜密则密。

2.3 施肥不得要领,不合理

其主要表现在施肥时期上,该用作底肥的当追肥施了,如硝酸磷、磷酸二铵应用作底肥,一部分农民都用作追肥。其次是氮磷配比不合理,如每公顷底施375~750 kg磷酸二铵,且不再追肥,显然氮少磷多,比例失调。还有相当多农户不施农家肥。

2.4 植保意识欠缺,需增强

农民的病虫害预防意识普遍滞后,往往是发病了以后才知道,预见性差。调查的农户中,没有一户做过防病虫的土壤处理,当地的主要虫害是玉米螟、蚜虫、红蜘蛛、地老虎,主要病害是丝黑穗病、黑粉病、大斑病,尤其是丝黑穗病连年发生,对玉米产量影响较大。

2.5 机械化程度低,待普及

除大部分地块实现机耕外,玉米的机播机收还未能得到有效应用,特别是玉米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作业,比如:机械深松耕整地、精量半精量播种、机械施肥、施药和收获等应用均不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也较低。

3 玉米生产发展建议

统计表明,长治市玉米年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75%,产量占全市粮食总产的84%,经济地位尤为突出。可以说,玉米是长治市粮食安全的支柱,玉米生产的好坏、产量的高低、市场供给的短缺与过剩,对农业生产、农民收入乃至长治市经济运行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要保证长治市玉米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靠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已无潜力可挖,必须在品种选育、引进和筛选上;在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和推广上;在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与应用上;在玉米产业链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上多作文章[3-4]。应区别生产能力和贡献水平,予以重点扶持,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给予必要投入[5]。

品种方面,在高产优质的总目标下,根据不同生态及种植区域的不同需求应加强新品种选育工作,进行联合攻关,培育耐旱、抗病、适应性好的优良品种[6-7]。同时,加快加大外引品种的筛选工作,有效发挥科研成果在玉米生产上的技术优势。

应对干旱方面,一是强化农田基本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分利用率;二是进一步扩大推广地膜覆盖—生物覆盖技术;三是推广深松耕、少耕及免耕技术,打破犁底层,并增施有机肥,培肥土壤,改善土壤的蓄水保肥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增强抗灾能力。

高产栽培技术方面,可通过高产示范、科技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普及推广一些较成熟的实用栽培新技术。比如,在全国推广的“一增四改”综合栽培技术,秸秆覆盖、地膜覆盖及双覆盖的抗旱增温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省工节本简化栽培技术方面,一是推广玉米精量播种机械化,解决一次抓全苗、出壮苗、免间苗问题。二是研发和推广农村小型农用机械,用于耕地、耙耢、施肥、铺膜、播种等田间作业。三是加强高质量高效益玉米收获机械的推广应用。四是推广少耕、免耕栽培技术的应用。另外,建议进一步构建并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增强农业技术推广力度,让农民能够充分享受科技进步的成果,提高农业生产中的技术含量[8]。

玉米产业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由于时间、工作方法及我们自身认识上的局限,对某些领域了解的不够、掌握的不多,所以,调研还不够全面、不够成熟,还有许多内容需要充实和完善,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推敲与求证。

[1]李维岳.吉林省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吉林农业科学,1999,24(1):1-3.

[2]宋日,吴春胜,牟金明,等.深松土对玉米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0,22(4):73-75,80.

[3]石桂春,刘熙.玉米加工利用现状与途径 [J].玉米科学,1998,6(4):67-69.

[4]赵建武,邱海杰,杨慧勇,等.特用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2009,37(3):3-6.

[5]杨庆才.玉米产业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 [J].玉米科学,2010,18(1):135-138,145.

[6]孙世贤.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玉米生产问题 [J].种子,2000(5):30-31.

[7]佟屏亚.我国发展玉米生产的可行性 [J].农业技术经济,1991(4):1-6.

[8]徐竹英.发展现代农业 推进新农村建设 [J].山西农业科学,2008,36(8):10-11.

猜你喜欢
长治市单产玉米
长治市壶关县龙泉镇石堡寨村:打开群众增收致富幸福门
收玉米啦!
长治市:开展病虫情调查和防治工作
农大农企联手创山西小麦最高单产新纪录
油菜“不务正业”,单产3.4吨
长治市财政局开展“清明祭英烈”主题党日活动
单产948.48千克!“金种子”迸发大能量
我国玉米单产纪录第七次被刷新
我的玉米送给你
对长治市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