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锦清:如何建设“社会”

2012-07-07 11:42本刊编辑部
检察风云 2012年13期
关键词:社会共同体单位

曹锦清:如何建设“社会”

当年曹锦清教授的《黄河边的中国》一书,引起学术界的热烈反响,他也因此被新华社等媒体誉为“著名社会学家”。此书被翻译成英语,2004年在英国发行。2011年,英国《卫报》推出了一份荐书榜单,开列了有史以来100种“最伟大的非虚构图书”,中国有两本列入,一本就是《黄河边的中国》,另一本是《孙子兵法》。

社会建设的提出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每个人都依附于一个单位,所有的单位都依附于国家。计划经济时代,国家用单位和粮票等凭证把人管住,人口流动有,但极少。人们从属于单位,“单位人”的生、老、病、死全部由单位来承担,也就是说,单位承担了全部的保障功能。单位既束缚着又保护着人们,身处单位之内的个体几乎没有选择的自由,但是相对来说很安全。

从这一意义上说,单位不仅是一个经济单位和社会单位,同时还是行政单位和政治单位。一言以蔽之,单位之外无个人,也没有社会。

随着农村原来的“队为基础,三级所有”的人民公社和城市单位的解体,原来的“单位人”被推向了市场和社会,也就变成了“社会人”。传统的农村社区和单位社区是熟人社会,社会道德约束着人们,社会失序和犯罪虽然也有,但是相对少得多。

相比之下,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高流动的陌生人社会。贫富出现两极分化,个体在选择自由增加的同时也面临更多的社会风险。这一切都是伴随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而出现。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带来各种分化。这些不可避免的变动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就是出现了社会。

在官方文件中,直到很晚才专门提出社会并要加强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改革开放初期,也可以说是中共十二大、十三大时期,党中央一直提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个建设。这种提法一直延续到十五大提出三个建设,也就是在原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基础上新增了政治文明建设。

在2004年举行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上,中央又提出两个新的概念:和谐社会与社会建设,社会建设首次被官方提出来并进入文件。

中共十七大报告则明确把社会建设单辟一节,将之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相提并论。这样,原来的三位一体又进一步演化为四位一体。

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社会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是以公平为原则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应对市场经济带来的个人无法承担的市场风险。这样,社会保障这张安全网就成为重中之重,医疗、养老、教育、住房等建设就需要加强。

自十七大开始,中央提出要恢复教育、医疗等产品的公共属性。所谓公共属性就是指这种产品或服务主要应该采取按需分配,保障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支出由财政来承担,对家庭困难的孩子还免去了书本费,有些地区还改善了学生的住宿条件,以后条件允许后还可以考虑向他们提供免费的午餐等。医疗方面,政府在农村地区推出惠及广大农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看病难和因病返贫问题。

如果教育和医疗被重新定义为公共产品,那么,如何来看待住房问题呢?现在中央在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设,意图使得保障性住房的比例要占到整个住房市场的1/3,把城市的中低收入者保障起来。未来五年,国家计划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并且建设任务已经分解到各地。到“十二五”末,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将从目前的7%到8%提高到20%以上,基本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目前来看,这一目标对地方财政的压力比较大,特别是中国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特别大,在推进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

我们要建立起一个广覆盖、适度保障、可持续的社会保障网络。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保障力度可以在财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逐步提高。

重建共同体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重点是如何重建各种社会共同体。这里所想要重建的共同体主要包括家庭、工作单位、朋友圈、社区等,以满足分化了的个体无法单凭个人解决的社会问题。西方社会在19世纪到20世纪也在讨论这些问题。面对社会转型出现的社会失范问题,涂尔干提出要重建社会秩序,而社会秩序的前提是大家有道德共识,他将希望寄托于行业协会和职业道德。就我们国家自身来说,在快速的市场化过程中,随着单位制的解体,个体获得了空前的选择自由并在物理空间和社会经济地位上高速流动,这些自由的个体被货币连接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重建大大小小的共同体?或者说,在一个分化了的社会,共同体建设何以可能?

家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家庭是否还能够作为共同体存在?中华民族的根在家,以家为本位,家是构成社会的最重要的基础。随着工业社会的来临,家庭的职能不断被分离出去,生产和消费开始分开,现在就连最基本的生育功能也出现动摇,不生育或通过其他方式养育下一代的现象越来越多。

总之,核心家庭不断增多,家庭的职能也在不断萎缩。

如果说婚姻高度不稳定,爱情成为一种买卖,那么从婚姻退回到同居呢?目前同居在法律上已经不被追究责任,社会习俗也不再对之进行道德谴责。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人与人之间将只剩下猜疑、相互提防和算计,这一切最终带来的只能是无休止的孤独和焦虑。所以说,当代中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家庭的问题。

工作场所。现代社会是一个职业社会,每个个体都需要依赖于某一个工作场所来生存。那么,作为现代人谋取职位和货币的单位如企业、党政机关、学校等,是否能够被建设成为共同体呢?传统马克思主义认为劳资是对抗的,强调资产阶级对剩余价值的剥削和阶级斗争。但是,我们今天来审视劳资关系,不宜过度强调其冲突的一面。应该说,劳资之间既有矛盾又有协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不能把两者的矛盾绝对化。

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一个核心理论观点是人本主义,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者自我管理等。德鲁克自己坦承,“从我写第一本书开始至今,我所写的一切无不强调人的多变、多元,以及独特之处。”他认为,“有经理观念的责任员工和自行管理的工厂是我最重要和最有创意的思想,也是我所做出的最大贡献。”

当然,不同企业面临的情况差异很大。对于一些小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员工可以通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参与分红,在获得工资的同时还参与了利润的分配。一般来说,在这样的企业里劳资的关系相对比较融洽。而在一些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劳资的关系就相对比较紧张,如何将它们建设成为共同体就显得相对困难。国际分工带来的全球产业布局决定了中国目前的工业化仍然是以出口导向为主,从有利的角度讲,它解决了就业。但是,发达国家通过订单锁定了成本和利润,企业主为工人加薪的空间极为有限。这一点反映在现实中就是,部分地区出现民工荒、工人工资上涨和大量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破产倒闭等现象。

社区建设:如何将“区”建成“社”。社区建设也同样是社会建设的一个重点,目前政府想做的就是如何能够把区建成社。所谓社区建设,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如何把居住在同一空间的邻居(物理空间上的比邻而居)建设成为邻里(社会空间上的邻里关系)。社区姓社不姓区,社主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面积逐渐改善。但是,一个新的现象和问题随之出现,那就是邻居很近,邻里却很远。居民居住出现封闭化的情形,相互之间防范、猜疑成为常态,每家每户都被防盗窗和防盗门所保护和阻隔。邻里关系不见了,或者说没有被重新建成。

我们原来居委会承担着一定的公共职能,新近开始出现的业主委员会也代表着共同居住的业主们的一些共同需求和主张。那么,是否有可能以居委会和业委会为载体或媒介,建立起一个孟子理想中的那种“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的“百姓亲睦”的社区共同体?从理论上说,社区建设能够使人们找到友谊,为被冷冰冰的关系所包围的个体提供些许温暖。政府和社会各界都投入了很多资源,如果说能够形成一种守望相助、患难与共的社会氛围,很多社会问题都可以被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之中。

此外,还有一些社会组织,比如说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维权、志愿服务组织,对于这些大大小小的社会组织也要适当引导和扶持,相关的研究要加强和深入。

综上所述,在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埋头拉车,又要抬头望路,从宏观上和理论上把握社会建设的内涵。我们要做的是为国人找到适合自己国情和传统的新的生活方式,回答好和解决好我们的人生意义问题。这一切都要寄希望于我们的社会建设,需要政府、公众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至少,对于小共同体的建设,我们每个个体都有责任,也有能力。

编辑:程新友 jcfycxy@sina.com

猜你喜欢
社会共同体单位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填单位 要推敲
看错单位
协办单位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河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与管理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