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外科ICU应用不同吸痰装置的效果比较

2012-07-08 06:41刘子娜张海涛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年1期
关键词:密闭式心外科开放式

刘子娜 杨 戎 邹 磊 张海涛

机械通气是保证心外科术后患者呼吸和循环稳定的一项重要的治疗措施,其中最关键是保持气道通畅,预防感染发生。吸痰能有效维护人工气道通畅、保证足够的气体交换,是心外科术后ICU机械通气病人保证氧合的一项重要的护理操作。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吸痰方式有开放式吸痰和密闭式吸痰两类。为了选择出更适宜心外科术后机械通气患者的吸痰方式,我科对应用开放式与密闭式吸痰装置的效果进行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12月~2010年2月入住我院心处科术后ICU机械通气患者159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开放式吸痰组82例,一组为密闭式吸痰组77例,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其中开放组男47例,女35例。年龄(47.4±17.3)岁。密闭组男43例,女34例。年龄(48.7±16.6)岁。两组患者均由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病、冠心病及主动脉疾病构成,两组基本情况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吸痰方法[1]开放组:吸痰前给予100%浓度氧气2 min,然后脱离呼吸机,向气管插管内注入生理盐水湿化气道,应用一次性吸痰管进行负压吸引,用呼吸气囊给予膨肺,操作结束后再给予适当纯氧。

密闭组:吸痰时不脱离呼吸机,将密闭式吸痰管透明三通接于患者人工气道连接端,执吸痰管外薄膜封套,将吸痰管插人气管插管内,旋转吸引,操作结束后,将吸痰管退至密闭式接口端,直到薄膜护套拉直为止,并将负压控制器复位。经注液口注入生理盐水,按下控制开关,以便清洗导管内壁,供下次使用,一根密闭式吸痰管的使用时间不超过24 h。两组吸痰时控制负压80~120 mmHg,操作者严格无菌操作,吸痰动作轻柔,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 s。吸痰过程中密切观察痰液的颜色、性状、量以及心率、心律、血压、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过程中呼吸机参数保持不变。

1.3 检测指标 分别于术后当天和术后第1,2,3 d抽取静脉血液标本,检测白细胞计数;于拔管前收集呼吸道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判断肺部感染发生情况,并比较两组的机械通气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观察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χ2检验,重复测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当天及术后1,2,3 d白细胞计数比较(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当天及术后1,2,3 d白细胞计数比较(×109/L)

表1显示,密闭式吸痰组与开放式吸痰组术后当天和第1 d的白细胞计数无显著差别(P>0.05),但密闭式吸痰组术后第2,3 d白细胞计数高于开放式吸痰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密闭式吸痰组的总机械通气时间长于开放式吸痰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比较(表2)

表2 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比较

2.3 拔管前两组痰培养阳性率比较(表3)

表3 拔管前痰培养阳性率比较 例(%)

表3显示,拔管前收集呼吸道分泌物做细菌培养,结果显示密闭式吸痰组的细菌培养阳性率高于开放式吸痰组,但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心血管手术对患者的心肺有较大影响,术后早期患者呼吸和循环功能尚不稳定,恰当使用呼吸机支持患者呼吸,可以减少呼吸做功,减轻心脏负担,保证全身氧供,帮助患者度过术后这一危险时期。对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有效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氧供非常重要的环节。

目前临床上吸痰有开放式吸痰和密闭式吸痰两种[2],开放式吸痰应用一次性吸痰管,在气道湿化、吸痰时需取开呼吸机管道,暂时中断呼吸机送气。采用密闭式吸痰则不需要中断机械通气,Heinze等[3]对比了开放式吸痰和密闭式吸痰对心脏手术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呼吸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何种吸痰方式均会导致肺功能残气量降低,但开放式吸痰引起的变化更为显著。然而就两种吸引装置的吸痰效果来说,观点尚不统一。Copnell等[4],通过动物实验对比了开放式和密闭式吸痰管的疗效,结果发现不同机械通气模式下,无论是对于黏稠还是稀薄的分泌物,密闭式吸痰管的效果均不及开放式吸痰管。Jongerdan等[5]对15例临床研究进行分析得出结果,两种吸痰方式引起的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无差别,但密闭式细菌定植发生率较高。

本研究发现,采用两种不同吸痰方式的患者术后当天和第1 d的白细胞计数无显著差别,但从术后第2 d开始,行密闭式吸痰的患者白细胞计数高于开放式吸痰组,而且两组的细菌培养阳性率和机械通气时间也有明显差别,密闭式吸痰组较开放式吸痰组带管时间更长。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与密闭式吸痰管吸痰不彻底有关。传统吸痰管前端只有一个侧孔,当进行负压抽吸时,所有的负压集中于一处,能够保证有效地负压全部作用于气道分泌物,使其在负压作用下被吸出气道;而目前临床中应用的密闭式吸痰管前端有多个侧孔,抽吸压力被多个侧孔分散,当痰液堵塞其中一个侧孔时,其他侧孔仍能有气体进出,患者此时仍接受正压通气,使吸痰管内的压力不能达到预期标准,降低了吸痰的效果。另外,封闭式吸痰管不如传统式吸痰管软细,操作时手感差,在痰痂最初形成时往往不易察觉,待到发现时已形成较大的痰痂。而且应用密闭式吸痰管时,需频繁进行冲洗,但附着在管壁的痰液仍不能彻底清除,一定时间后会导致定植菌的繁殖,且易造成细菌下呼吸道移植,本研究中密闭式吸痰组的细菌培养阳性率高于开放组,可能与此相关。

虽然密闭式吸痰管为重复使用装置,但其价格仍然偏高,本研究中使用的密闭式吸痰管87元/套,开放性吸痰耗材费用包括吸痰用生理盐水、一次性薄膜手套及吸痰管费用,10元/套,心外科术后患者机械通气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20 h,平均需吸痰4~6次,相对而言,密闭式吸痰管花费更高。国外就密闭式吸痰系统的使用对医疗费用的影响进行了很多研究,Lorente等[6]对210例每24 h更换密闭式吸痰系统和233例使用一次性吸痰管患者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密闭式吸痰系统花费远高于开放式吸痰系统,他们又进一步对比非每日更换密闭式吸痰系统与开放式吸痰的花费发现[7],如机械通气时间短于4 d,密闭式吸痰花费高于开放式吸痰,但若长于4 d,开放式吸痰的平均花费则高于密闭式吸痰。

4 小结

综上所述,密闭式吸痰装置在吸引效果、维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及预防感染方面的疗效尚不及开放式吸痰装置,应对密闭式吸痰方法进行客观的系统认证,进一步改进设计,保证其应用的科学性及安全性。

[1]Pedersen CM,Rosendahl- Nielsen M,Hjermind J,et al.Endotracheal suctioning of the adult intubated patient-what is the evidence[J].Intensive Crit Care Nurs,2009,25(1):21 -30.

[2]马胜春,马 亭.密闭式吸痰的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5):101 -103.

[3]Heinze H,Sedemund - Adib B,Heringlake M,et al.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 changes after different endotracheal suctioning methods[J].Anesth Analg,2008,107(3):941 - 944.

[4]Copnell B,Tingay DG,Kiraly NJ,et al.A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open and closed endotracheal suction[J].Intensive Care Med,2007,33(9):1655 -1662.

[5]Jongerden IP,Rovers MM,Grypdonck MH,et al.Open and closed endotracheal suction systems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intensive care patients:a meta - analysis[J].Crit Care Med,2007,35(1):260-270.

[6]Lorente L,Lecuona M,Martin MM,et al.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 using a closed versus an open tracheal suction system[J].Crit Care Med,2005,33(1):115 -119.

[7]Lorente L,Lecuona M,Jimenez A,et al.Tracheal suction by closed system without daily change versus open system[J].Intensive Care Med,2006,32(4):538 -544.

猜你喜欢
密闭式心外科开放式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胸心外科手术护理中的应用
开放式数字座舱软件平台IndiGO
混合模拟工作坊在低年资胸心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小学作文开放式教学的思考
开放式计算机实验教学自主学习平台
密闭式吸痰法与开放式吸痰法的临床效果观察
开放式弹簧机数控系统开发
密闭式矿热电炉生产锌粉节能优化设计
不同类型垃圾收集设备的环境影响分析
密闭式吸痰器与一次性吸痰管使用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