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区域旅游发展时空演变研究*

2012-07-17 06:06张爱平周凤杰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12年1期
关键词:层次结构环渤海空间结构

张爱平,周凤杰,马 楠

(渤海大学 旅游学院 ,辽宁 锦州 121000)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且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是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我国第三大经济增长极。在全球范围内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环渤海各城市旅游发展迅猛,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区域内各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越加紧密,区域旅游整体效应有一定提升,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也在逐步构建和调整中不断优化。但与珠三角、长三角相比,在区域旅游资源、国家政策等诸多优越条件下,环渤海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1]。客观了解区域旅游发展的演变过程,把握未来发展趋势,对实现环渤海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区域旅游发展演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但如何客观地把握区域旅游发展演变规律,以把握未来发展趋势成为一大难题。目前,国内外对区域旅游发展演变研究较少,对区域经济、区域金融等发展演变研究较多。在国外,经济地理学家Leyshon、Risto Laulajainen运用金融地理学的方法研究了国际金融发展的空间演变格局[2]。在国内,王煜琴等学者从形成机制角度对区域旅游空间格局演变进行了研究,并结合点—轴理论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与建议;苏建军等以某个地区为例探讨了旅游经济发展的非平衡演变的时空差异,并提出构建合理的旅游经济产业分工体系等发展对策。在借鉴学界同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特色在于:(1)从区域旅游经济视角,综合运用区位商、赫尔曼等理论研究方法;(2)以环渤海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关注环渤海区域旅游发展的时空演变;(3)从区域旅游发展轴角度预测更直观的发展趋势。

一、研究区域概况

(一)发展概况

“环渤海地区”或称“环渤海经济圈”是指由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唐地区构成的环状经济带,其辐射覆盖山西、河北、辽宁北部、山东西南部以及内蒙古中东部。本文研究区域范围界定为由北京、天津、青岛、威海、日照、潍坊、滨州、烟台、东营、大连、唐山、秦皇岛、锦州、盘锦、营口、葫芦岛、丹东17座城市构成的区域[1,3]。

进入21世纪以来,以第二产业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逐步实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旅游发展迅速,旅游总收入从2001年的2 011.1亿元增加至2005年的3 149.2亿元,继续增加至2010年的6 993.6亿元。前五年由于特殊社会原因导致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1.9%,后五年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2.1%,区域旅游发展速度处于全国前列。但与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发展速度相比,环渤海旅游业发展速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旅游业对区域生产总值的贡献来看,2001年旅游业对GDP贡献率达到15.42%,而2005下降至11.98%,2010又有所提升,达到12.15%。

(二)区域旅游合作

自1985年在大连举行的渤海湾经济圈协作研讨会上提出环渤海地区开展旅游合作以来,各部门一直致力于增强区域旅游合作,国内学者也纷纷提出实现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的对策与办法。在某些方面,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环渤海区域各省市已先后达成“京津冀旅游合作共识”、“环渤海港口城市旅游合作”和“中国北方环渤海11城市旅游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等[4],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了行政区划分割所形成的各大障碍。环渤海各省市也致力于共同打造环渤海无边界、无障碍旅游,但至今仍未实现质的突破,与国内的长三角、珠三角相比,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定量化方法分析环渤海区域旅游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存在的特征,涉及的定量化理论及方法主要有:

区位商:区位商又称专门化率,用于测算产业在区域内的各集聚分布特征,反映了产业在区域内各地区的专业化程度[6]。本文用旅游经济区位商来分析和预测环渤海区域内各城市或地区旅游业专业化程度和旅游发展潜力。其计算公式为TQ i=(Ti/Gi)/(T/G)。式中,Ti为城市i旅游总收入,Gi为城市i的地区生产总值。一般而言,TQ>1,表明该城市旅游业专业化程度高于区域平均水平,旅游发展优势突出,具有相对更大的发展潜力;TQ=1,该城市旅游业专业化程度、发展潜力与区域平均水平相当;TQ<1,表明该城市旅游业专业化程度低于区域平均水平,该城市旅游发展潜力相对较小。

另外,本文结合SPSS聚类等方法对环渤海区域旅游发展时空演变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为国家统计年鉴、各省市统计公报及地方旅游局官网数据。

三、结果分析

区域旅游时空演变的研究是研究某一时间段在区域旅游发展呈现的演变过程,本文选取2001年至2010年作为研究时间段,即主要针对进入21世纪以来,环渤海区域旅游所发生的演变。

(一)极化程度

就区域旅游发展极化程度(HHI)看,2001年HHI为0.573 9,北京、天津、青岛、大连4市旅游总收入之和占环渤海区域旅游总收入的85.4%,区域旅游发展过度极化,旅游发达城市与欠发达城市之间存在巨大的发展差距。而随后2005年H HI下降为0.479 6,2010年再降为0.333 2,环渤海区域旅游发展极化现象逐步缓解,各城市均高度重视旅游发展,欠发达城市发展速度较快,与北京、天津等城市相对差距正在缩小。

(二)旅游业专业化程度

进入21世纪以来,北京、天津两市旅游业专业化程度一直高于区域平均水平。但随着各市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视、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区域内各城市(除北京、天津、唐山外)在旅游业专业化水平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相比之下,北京、天津的专业化水平有所下降。2001、2005、2010环渤海城市群旅游经济区位商如表1所示。

表1 环渤海城市群旅游经济区位商(TQ)

表1中,随着区域旅游专业化整体水平的逐步提升,在旅游专业化程度方面,北京、天津的首位地位有所下降,区域旅游专业化程度相对差距逐步缩小,但滨州、东营、唐山仍发展滞后,有被边缘化的趋势。至2010年,除北京、天津外,锦州、葫芦岛、丹东、秦皇岛旅游专业化程度均已高出区域平均水平。

(三)层次结构

为探讨环渤海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演变及特征,本文依据2001、2005、2010年旅游总收入指标对城市进行层次聚类,共分为五大层次,第一层为区域内旅游最发达城市层次,向下发达程度递减,如表2。

表2 环渤海城市群层次结构

表2显示,21世纪以来,环渤海城市群旅游发展层次结构演变可以概括为由“非正规金字塔”层次结构向“正规金字塔”层次结构的转变。具体来说,进入21世纪以来,环渤海城市群层次结构在第一、二、三层上没有变化,在第四层与第五层发生了较大变化。前五年威海、秦皇岛实现了质的跨越,从2001年的第五层跨越到2010年的第四层;后五年潍坊、威海、丹东均提升了一个层次,从2001年的第五层跨越到2010年的第四层,而秦皇岛发展速度相对滞后,又回落到第五层。但总的来说,环渤海城市群旅游发展层次结构在不断的调整中正趋于合理。

(四)空间结构

依据上文环渤海城市群旅游发展层次结构,北京、天津、青岛、大连四大城市地位稳定,这四大城市可形象概括为“两心两极”,即环渤海区域一个旅游中心(北京)、一个次级旅游中心(天津)、两个旅游增长极(青岛、大连)。在发展轴上,2001年北京—天津、青岛—烟台较为凸显,即2001年环渤海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可概括为“两心两极两轴多点”。2005年北京—天津—秦皇岛、青岛—烟台—威海两条发展轴凸显,即2005年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仍可概括为“两心两极两轴多点”。2010年潍坊—青岛—烟台—威海、北京—天津、大连—丹东发展轴凸显,2010年环渤海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可概括为“两心两极三轴多点”,如图1所示。

图1 环渤海主要旅游发展轴

从演变过程来看,21世纪以来,在环渤海区域旅游空间发展轴上,北京—天津发展轴有一定的延长,但并不稳定,北京、天津这两大城市在区域旅游发展中更多服务于整个区域;青岛—烟台发展轴一直处于不断的延长与拉伸之中,青岛这一旅游增长极城市在亚区域中起到明显的拉动作用;大连在环渤海北部的作用力日益凸显,大连—丹东发展轴已形成壮大[7]。

四、发展趋势

结合上文的分析结论,环渤海区域旅游未来的发展趋势为:(1)区域旅游极化程度降低,相对差距有所缩小;(2)环渤海区域内多数城市旅游专业化程度提高,发展速度将快于区域平均水平;(3)环渤海城市群旅游层次结构趋向于“正规金字塔”型,部分城市有从低级层次向高级层次跨越的趋势;(4)在空间结构上,原有发展轴将不断地向外延伸,新发展轴不断凸显。但这4点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相关性,从层次结构上来说,低层次城市发展速度快于区域平均水平,相对差距将进一步缩小,在空间上会表现为发展轴上的延伸及新发展轴的凸显。故而区域内各城市未来的发展速度与潜力决定着区域旅游未来的发展格局。

一般认为,区位商指数越大,表明该城市某产业在区域中集中度越高,专业化水平越高,在该产业上,该城市会具备更好的发展前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该城市的这一产业也会有更快的发展速度。从本文的旅游经济区位商(TQ)来看,未来一段时间内,北京、天津、锦州、葫芦岛、丹东、秦皇岛将具备更好的发展前景,更大的发展潜力。从层次结构来看,目前位于第五层的锦州、葫芦岛、秦皇岛将会在不久跨越至第四层。从上文空间结构演变过程看,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往往突出表现在发展轴上,即原有发展轴的延伸或新发展轴的构建,具体来说,(1)北京—天津—秦皇岛发展轴、大连—丹东发展轴将得到进一步巩固;(2)沿辽宁环渤海地区大连—锦州—葫芦岛(包括沿途的营口、盘锦)发展轴将得以凸显。

五、结论与讨论

通过总结当代学人对旅游发展演变的理论研究,从区域旅游发展极化程度、城市旅游专业化程度、区域旅游城市层次结构、区域旅游城市空间结构4个方面分析了区域旅游的发展演变,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在研究方法上,将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区位商应用于区域旅游的发展演变研究,尝试着对理论进行有益的探索。本文以环渤海区域作为研究对象,以2001年到2010作为研究的时间段,得出如下结论:(1)区域旅游极化现象有所弱化;(2)环渤海区域内多数城市旅游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3)环渤海城市群旅游层次结构趋向于“正规金字塔”型,潍坊、威海、丹东实现了从第五层次向第四层次的跨越;(4)在空间结构上,原有发展轴有所延伸,大连—丹东发展轴逐渐凸显。环渤海区域旅游10年的发展演变分析对于把握未来区域旅游的发展趋势及制定相关的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注重北京、天津等大城市旅游发展的同时,更应注意其对于整个区域旅游发展的拉动作用,注重增长极城市对下一级城市的辐射作用,实现区域旅游多层级联动发展。

本文有几方面需要今后做进一步的补充研究:(1)国家政策倾向对区域旅游未来发展趋势的作用与影响;(2)尽管本文从4个方面分析了环渤海区域旅游发展演变,但对区域旅游发展演变的研究仍缺乏系统性,说服力还需要进一步增强。

[1]殷柏惠,吴必虎,等.长三角与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条件对比研究[J].旅游学刊,2004,19(6):34-37.

[2]沈玉芳.长三角城市群金融业演进的空间结构特征[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20(2):87-90.

[3]陈才.环渤海旅游圈的形成与发展[J].人文地理,1999,14(2):15-18.

[4]张立生,赵朝阳.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战略初探[J].特区经济,2010(1):49-50.

[5]王兆峰.基于产业集群的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9-32.

[6]蔡飞,等.基于区位熵理论的中国资源型地区判定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2):182-184.

[7]李红波,等.基于点—轴理论的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1):156-161.

猜你喜欢
层次结构环渤海空间结构
火出圈了!2000亿尾的环渤海虾苗圈跑出了一匹黑马
环渤海港口群内港口竞争与合作研究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电子设备结构方案评价研究
国内历史文化街区研究综述
道路绿化带的不同空间结构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运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浅析《被占的宅子》的空间结构
基于部件替换的三维模型生成方法
河北燕郊的空间结构规划
基于计算机防火墙防护技术探究分析
配网自动化通信系统相关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