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肾损伤标志物检测在儿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2012-07-17 05:14陈肖莉
中外医疗 2012年36期
关键词:肾小管尿液肾小球

陈肖莉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人民医院,江苏南通 226400

在受到致炎因子侵害或是在缺氧或中毒后,肾小管上皮细胞很容易遭受损害。此类损害的一个结果为促进肾小管的增生及扩张反应,接着致使肾小管发生萎缩等病理变化。而小儿一般因免疫力较低、抵抗力不足等原因有相对较大的可能发生肾脏病变,这也是一种儿科常见病。一般情况下,对此病进行对症治疗均可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但也不乏个别出现无法根治病例,反复发作,每一次都会损害到患儿肾脏,甚至引起患儿肾功能衰竭直至死亡。因此,探讨儿科肾脏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检测肾病时,最常采用的方法即为肾损伤标志物检测,在儿科肾脏疾病检查时也发挥很大的实际作用。该研究对该院2009年3月—2010年5月收治的90例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接受治疗的90例肾病患儿作为观察组,其中,男54例,女36例;年龄为10个月~13岁,年龄平均为(5.84±0.31)岁;所有患儿均经诊断为肾小球疾病,符合相关标准。同时选择同期于该院接受治疗的90例正常患儿作为对照组,改组中,男47例,女43例;年龄为11个月~13岁,年龄平均为(5.98±0.84)岁。

1.2 研究方法

对全部患儿均取10 mL新鲜尿液(但不宜为晨尿),在-20℃环境下留存以待检,准备好试剂、标准品以及质控品。对采集样品经过离心处理后,采用 ELISA法对IgG、RBP、β2-MG、M-ALB指标进行测量,于酶标仪刻度上492 nm处读取OD值的结果,并进行数据计算处理。利用比色法对NAG、721分光光度进行测定,记取405 nm处比色并进行数据计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检测计算结果。

1.3 统计方法

该组所有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方法,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尿中肾损伤标志物结果比较

由表1可知,肾病组尿中标志物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肾损伤标志物联合应用阳性结果比较

由表2可知,观察组联合应用呈阳性为100%,而对照组联合应用呈阳性为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诊断指标为IgG水平。

表2 肾损伤标志物联合应用阳性结果比较

3 讨论

该组资料经分析可知,一般情况下,肾小球类疾病均会对肾小管上间质细胞造成伤害,引起肾小管病变的发生,鉴于此,笔者选取合适的肾小管标记物进行检验能够达到较高的准确度,效果明显,为医生后续治疗工作提供有利的条件。

免疫球蛋白通过浆细胞合成,此种免疫球蛋白在人体的血清中含量较高,但因该蛋白颗粒过大,在通过肾小球滤过网时有困难。如果肾小球发生损伤引起病变,免疫球蛋白过滤,会导致患者尿液里球蛋白含量大增,最终变成蛋白尿[1]。此外,尿液中视黄醇结合蛋白正常水平的很小,但在肾小管病变之后,此种物质含量会猛增,该物质具有稳定存在于酸性尿液环境中的特点,因而能够作为肾小管损伤检验的标志物[2]。β2-MG普遍存在于人体的有核细胞内,为一种单链多肽低分子蛋白,分子量为11800,由淋巴细胞合成,滤过肾小球,有99%以胞饮形式被肾小管上皮细胞摄取并降解。所以,血液中过高的β2-MG含量是肾小球滤过能力降低的征兆,这也提示为肾小管的会吸收功能发生不同程度的障碍,提示出现病变。还存在一种中分子蛋白质白蛋白,其分子量7万左右[3]。在肾小球未发生病变时,在其基底膜上带有微量负电荷,有微孔,对血液中带有正电荷的中分子和大分子蛋白有滤过作用,不允许其通过。因此,在正常水平下,尿液中白蛋白含量很低,打在肾小管出现病变后,肾小球的负电荷会大大减少,孔相应变大,吸附、滤过大中分子的能力随之降低,进而引起白蛋白的大量滤出,白蛋白在尿液中的含量大大提高。所以可知,尿中IgG、M-ALB是肾小球受损的标记,尿中ALB含量增高的多少,是对肾小球损伤程度的一个直观的反映。

表1 尿中肾损伤标志物在各疾病组中结果比较(±s)

表1 尿中肾损伤标志物在各疾病组中结果比较(±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各指标参考值:IgG:<4.8 mg/L;RBP<300 μg/L;β2-MG:<300 μg/L;M-ALB:<15.2 mg/L;NAG:<18.5 U/L。

组 别 例数IgG(mg/L)RBP(μg/L)观察组对照组9090(62.01±4.89)*4.11±0.22 β2-MG(μg/L)m-ALB(mg/L) NAG(U/L)(531.54±34.91)*36.81±3.29(461.48±26.86)*95.01±12.05(25.13±2.51)*2.47±0.20(56.14±4.61)*5.37±0.68

该组资料中,在尿液标志物含量方面,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要明显较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肾损伤标志物的测定业比对照组准确得多,其联合应用呈阳性为100%,而对照组联合应用呈阳性为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针对肾病患儿,建议检测尿中的指标有IgG、RBP、β2-MG、M-ALB、NAG,和血中 BUN、Cr等肾功能指标相比,这些指标更为敏感,同时实验标本留取简便,有利于肾损伤的早期发现和积极治疗。

[1]林善琰.当代肾病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484.

[2]蔡刚强,焦连亭.早期肾损伤标志物检测及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5,2(3):124-127.

[3]Crowley ST,Choudhury D.The VA/NIH Acute Renal Failure Trial Network.Intensity of Renal Support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Acute Kidney Injury[J].N Engl JMed,2008,359(1):7-20.

猜你喜欢
肾小管尿液肾小球
没听错吧?用污泥和尿液制水泥
尿液检测可能会发现侵袭性前列腺癌
跟踪导练(三)
肾小球系膜细胞与糖尿病肾病
IgA肾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对早期肾小管间质损害的预测作用
细胞因子在慢性肾缺血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
尿液NT-proBNP水平在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中的意义
活性维生素D3对TGF-β1诱导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疗效观察
肾功能不全怎样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