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需要体制保障

2012-07-30 01:43卫思宇
西部大开发 2012年5期
关键词:体制领导科学

科学发展观,高瞻远瞩,统筹全局,是解决当前我国诸多发展难题的一把“金钥匙”,也是中华民族实现振兴必须长期依靠的“指南针”。

科学发展观,高瞻远瞩,统筹全局,是解决当前我国诸多发展难题的一把“金钥匙”,也是中华民族实现振兴必须长期依靠的“指南针”。

科学发展观提出八年来,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已深入人心。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伟大理论变成美好现实的路并不平坦。一方面,多数县已采取各种措施,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实施,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而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在一些县流于“口号化”。一些县的主要领导高举旗帜,暗度陈仓,表态一套,另干一套,新瓶装旧酒,新人走老路的现象时有凸现。

为什么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大事却引不起一些县官的真正重视?显然,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县领导理解能力之高下,而在于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还缺乏硬性的约束,有力的激励,严格的监督。

实践中,正确的思想不被贯彻,更不能坚持,我们是有不少的教训的。比如:“九五”计划就曾作出明确规定:“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一个是增长方式从粗放式到集约化的转变,一个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但是,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式问题,在一些县并没有得到切实改变。

著名改革家吕日周认为,“关键在于体制上的障碍”。吕日周说:“从道理上应该转变,但是地方领导往往会受到两个压力:一个是政绩压力,另一个是财政压力。所以,不管认识怎么转变,在两个压力下还是向着速度走,一些县的主要领导就会不惜用自己手里掌握的资源去支持高速增长。增长方式就难以转变过来。”

可见,要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实处,仅仅依靠转变观念、加强培训、大力宣传是不够的。我们更要把依靠的重点转向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强化监督等方面,通过系统配套措施,促使县级领导不敢、不能、不想走饮鸩止渴的“独木桥”,而必须走科学发展的“阳关道”。这正是胡锦涛总书记几年来不断强调的,要“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

过去八年来,中央大力推进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了新的突破,逐步消除着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障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企业改革、财经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和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已成为改革重点,并取得了新的进展。

政府改革能否顺利推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逐步抓好行政管理体制和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特别是县级干部考核体制改革,是当前最为紧要的大事。

应该看到,一些县,一些不科学的发展方式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背后推手正是这些县的主要领导。而这些主要领导的行为动机,却可以从传统的干部考核体制和财税体制中找到“合理”解释。比如:目前地方的财政税收主要来自生产型的增值税,而与税收的产值直接联系,只有GDP增速快,财税收入才能高,这必然会刺激各地热衷于发展资源、资本密集投入的各类大项目。又如,现行的县级主要领导的考评体系仍以经济增长或财政收入为主,一些县的主要领导为了快出政绩,会更倾向于采取上大项目的办法,这导致县级政府的投资冲动长期难以遏制。

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市场改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最后的落脚点还是在企业的转变。而只有在企业产权明晰、市场功能完善、市场信号传导正常的情况下,企业才可能在逐利本性的推动下,走节约、高效、环保的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力推进国企改革的同时,加大市场体系建设的力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发挥基础性作用。

“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加强总体指导,统筹协调和综合配套,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例如: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本应由市场来决定价格,现在却成为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和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难免会出现某些价格扭曲现象。如果政府成为利益一方的现状不能改变,侵害农民的利益、土地浪费以及寻租腐败等现象就难以杜绝。

“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我们要铭记小平同志这句话,所有体制改革的目的,归根结底,就是要真正使那些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人和事得到褒奖,使那些违背科学发展观的人和事受到惩戒。

总之,科学发展不能仅仅依靠自觉,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体制。

猜你喜欢
体制领导科学
浅析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缺陷与完善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完善地方人大主导立法体制机制浅析
2016重要领导变更
科学拔牙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