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的思想资源

2012-07-30 01:52陆贵山
西部大开发 2012年5期
关键词:强人大众文化强国

◎ 文/陆贵山

(本文选编自《人民日报》,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文艺学博士导师,文艺理论家)

建设文化强国,需要培育文化强人;只有造就文化强人,才能达到创构文化强国之目的;文化强国必须注重文化立人,只有强调文化立人,才能实现文化强国之宏图。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已经发表70周年了。《讲话》本身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延安时期的文艺经验和文艺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科学的、先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民族化的结晶。《讲话》对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以中国化和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育和实践具有变革意识的先进的文化思想,对创构文化强国非常必要,也十分重要。中国化和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先进文化之所以宝贵,是在于这种文化能够通过实践,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事业的成功。因而,这种文化是有力量的。19世纪末期以来,以非理性主义为核心的新人本主义,以现代派文艺为标志的西方现当代的文化、文论和作品,几乎都缺失对改造环境和变革世界的干预意识和实践精神,因而也都是缺乏力量和没有力量的。是否拥有实践理性是衡量一切文化是否具备改变外部世界的力量和功能的根本标志。以西方现当代的文化理论和文艺理论而言,除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从文化视域比较切近现实外,其他的学说多半都探讨和停留在幻想层面、语言层面、舆论层面、心理生理层面、道德伦理层面、精神意识层面,诸如“审美乌托邦”、“审美救赎”、“新感性革命”、“诗意地栖居”等等。这些具有浪漫情怀、富于幻想的理论或许可能一定程度上会起到发出精神呼吁、调动大众舆论、组织社会心理、影响意识形态的作用,但由于缺乏实践理性,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实的社会环境、体制制度和人的生存状态,因而是没有力量和缺乏力量的。马克思主义一经传入中国,与本土的国情和实践相结合,立即使中国人民的精神从被动转为主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讲话》充满着清醒的实践理性,具有强烈的干预现实和改变世界的变革精神。

既强调精英文化,又注重大众文化,既倡导“阳春白雪”,又特别扶持“下里巴人”,这好比驾驭文化列车,既要有车头,又要有车身。

《讲话》对建设文化强国是富有积极作用的。《讲话》启发我们应当建设一个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相互融合、协调统一、合理互动的良性的生态结构。建设文化强国,需要培育文化强人;只有造就文化强人,才能达到创构文化强国之目的;文化强国必须注重文化立人,只有强调文化立人,才能实现文化强国之宏图。文化强国应当处理好文化的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既强调精英文化,又注重大众文化,既倡导“阳春白雪”,又特别扶持“下里巴人”,这好比驾驭文化列车,既要有车头,又要有车身。

从延安走来——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美术作品展在京举行

建设文化强国,需要培养和造就德艺双馨、阵容强大的文艺大军。《讲话》指出,没有强大的军队,不会取得战争的胜利,没有强大的文化军队,同样不会赢得文化的复兴。只有培育和造就一支用科学的和先进的文化思想武装起来的浩浩荡荡的文化大军,才能把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落到实处。这支文化队伍,应当“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一个变化”,树立先进的正确的思想指导,强化和优化自身的使命意识,自觉地以“为人民服务”为神圣天职,拥有健全高尚的思想文化素质和伦理道德情操,不断增强文化的吸纳能力、传承意识和原创精神,向实现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挺进。

猜你喜欢
强人大众文化强国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小学低段育人专题活动中当代英雄榜样教育路径初探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纺织强国再出发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学习强国”礼赞
秦晋争霸
浅析“大众文化”
“强”与“寿”的分道与融合
对比研究东西方大众文化理论途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