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实体经济“空心化”

2012-08-02 08:10柳博隽
浙江经济 2012年5期
关键词:空心化高利贷投机

□文/柳博隽

应对洪水般肆虐的投机热钱和逐步“失血苍白”的实体经济,恰如大禹治水,重在疏而不在堵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主要发达国家都在反思之前的产业发展导向,意识到过度的金融创新并不靠谱,“实体经济才是国民经济基础和重要支撑”再成共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冰岛作家哈德尔·拉克斯内斯说了这样一句话:“世间的喧嚣聒噪终将停止,所有的荣华富贵都如过眼云烟。当一切都结束后你会发现,人生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咸鳕鱼。”——此处的“咸鳕鱼”,可不是什么文学比喻——在冰岛国家破产后,总理就是建议国民依靠捕鱼为生的。

无独有偶,欧债危机全面爆发后,前些年欧洲国家的“去工业化”弊端也开始显露。几个身陷债务危机的国家,痛定思痛后均认识到“去工业化”削弱了本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伤害了国内就业,也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应对危机的空间。而相对有着制造业传统的德国,一直积极地以政府扶持和补贴等手段维持制造业的就业稳定,此番危机来袭欧洲哀鸿遍野之时,就能以扎实的研发密集型制造业而成为中流砥柱。重归实体经济,推进“再工业化”,也被欧洲各国提上了议事日程。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中国,在这几轮危机之后终于扬眉吐气,原先低端“蓝领工人”的形象,则被贴上世界经济“救世主”的标签。值得警惕的是,种种迹象却显示,我们也正在经历着自己的“债务危机”和“实体经济空心化”。症状之一,便是国内四处蔓延的高利贷引发的资金链断裂。从民间借贷发达的温州,到山东邹平、江苏泗洪、福建厦门、广东东莞、内蒙鄂尔多斯,高利贷都是如火如荼。甚至“中国最贫困地区”之称的宁夏“西海固”,高利率引发的纠纷以及案件也时有见报。

高利贷只是表象,实质上是实体经济的“空心化”。一些实体企业从实业平台取得的融资,流向了非实体经济领域,甚至出现了一批“不行动、不退出、不注销”转做投机的“僵尸企业”。原先热火朝天的产业集群,随着一些企业关停转行,一些企业外迁至东南亚国家,已呈明显颓势。如一度占据全国产量90%的温州金属打火机行业,已萎缩了4/5。

对此,中央层面高度重视,敲响了警钟。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今年温家宝总理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又提出,要采取措施,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

那么如何防止呢?首先要探究“空心化”的成因。从当前形势来看,不外乎一是制造业成本急剧攀升,导致传统产业中中小企业生存维艰;二是房地产、高利贷的暴利产生“羊群效应”,让投资者纷纷放弃利薄辛苦的实体投资,转向投机;三是一些大有发展的行业却受到利益垄断部门的阻扰,民资投资屡屡遭遇“天花板”、“玻璃门”。

对症下药,应对洪水般肆虐的投机热钱和逐步“失血苍白”的实体经济,恰如大禹治水,重在疏而不在堵。政府要进一步减税让利,在融资上给予中小企业更多的扶持;梳理和清除影响“中国制造”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挤压”投机性资金在房地产领域的获利空间;规范财政投资的项目运营方式,严防产业垄断资本和金融投机资本勾结牟利的寻租行为;深化改革,开放市场,打破垄断,降低民间资本进入生产性服务业等的门槛。

虚拟经济为发展实体经济之必须,但凡事都有一个“度”,本末更不能倒置。近年来的全球危机已经充分证明,只有实体经济才是一国经济最可靠的立身之本。无论政府部门还是市场主体,都要有足够的风险意识和警惕性,万不可放任实体经济“空心化”至无可挽回的地步。

(供稿: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猜你喜欢
空心化高利贷投机
新语
我国高利贷行为的刑法规制问题研究
乡村振兴视野下贫困山区村庄空心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
——以河北省阜平县为例
基于国企集团化改制背景的母公司“空心化”问题及对策
收高利贷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收高利贷
乡村旅游视阈下农村空心化问题治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