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必净注射液在烧伤脓毒血症治疗中的应用

2012-08-08 09:51李宏伟刘进辉白晓龙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毒血症脓毒症真菌

李宏伟,刘进辉,白晓龙,刘 多

(吉林省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吉林长春 130021)

感染是对烧伤患者最大的威胁,脓毒血症一旦发生可加深创面,使脏器受损,并发症增多,甚至危及生命。并发脓毒血症和败血症是烧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1]。血必净注射液由红花、赤芍、川芎、丹参、当归等中药材提取物,主要成分为红花黄色素A等,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溃散毒邪的作用,可以拮抗内毒素并抑制内源性炎性介质(TNFα)失控释放。本文通过观察烧伤后脓毒血症患者经过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后临床学、细菌学及免疫学(TNFα,IL-10)等方面发生的改变,观察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在伴有脓毒血症的重症烧伤患者治疗中的意义。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本科室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发生脓毒血症的中重度烧伤病人20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1±15岁。对照组和治疗组入选病人在年龄、性别、体重等方面在实验前没有明显差异。根据入选标准分为两组,凡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人随机分别进入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常规治疗组,根据患者病情,按照烧伤系统治疗规范进行治疗,其中包括因患者病情危重而进行的抗休克、抗感染及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接受血必净注射液治疗(100ml/次,2次/日)。

1.2 实验方法

1.2.1 临床资料

对中重度烧伤患者一旦出现发热(超38.5℃)、寒战、全身毒血症状、外周血白细胞升高时及时采集血、创面分泌物、痰培养、气管插管套管培养,动、静脉插管管头等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分离。证实为脓毒血症后立即按入组原则入组。

(1)病例入选标准

(2)排除标准

①基础疾病较重,如急性心梗、重度颅脑损伤、恶性肿瘤晚期等;

②长期应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病人。

1.2.2 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从上述20例伴脓毒血症的中重度烧伤患者各种标本中共培养分离出病原细菌40株,真菌5株。细菌培养采用肉汤培养瓶,真菌培养采用改良马丁琼脂培养基(真菌营养琼脂培养基),菌株分离与鉴定采用常规微生物学方法。

1.2.3 观察指标

两组脓毒症病人的一般临床资料和病原学资料;分别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促炎因子TNFα及IL-10;以入组后28天为观察时间,判断病人出现脓毒血症后的预后、转归情况。入组后第1天、第7天、第14天、第28天分别抽血检查,比较应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后患者与对照组患者血清TNFα及IL-10的水平,细菌及真菌检出情况。明确应用血必净注射液后是否对烧伤脓毒血症的治疗有积极的促进意义(P<0.05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2 结果与分析

2.1 烧伤伴脓毒血症患者基本情况

对照组与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体温稳定,并逐渐下降,体重逐渐上升,血压、心率稳定,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逐渐下降。经过实验分析,20例患者中治疗组10例患者均治愈,治愈率100%;对照组10例患者中9例治愈,治愈率90%,分组、转归情况见表1。其中M代表男性,W代表女性,在患者总例数及男女比例上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对照组1名患者在治疗第14天死亡出组。观察28天后治愈百分比,治疗组为100%,高出对照组10%,治疗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别。本文未涉及患者痊愈时间对比,因为痊愈时间与患者创面大小、深度、手术次数、手术时间、受累组织器官数目等关系密切。

表1 中重度烧伤伴脓毒血症患者经治疗后转归列表

2.2 两组脓毒症病人的病原学分析

20例病人感染情况(病原学):共检出细菌40株、真菌共5株,病菌出现部位按检出率分别是创面、血液、各种导管尖端。

细菌分别为G-杆菌:铜绿假单孢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G+球菌: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其中铜绿假单孢菌占第l位,第2位为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第3位为阴沟肠杆菌,第4位为大肠埃希氏菌,最后为表皮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占总检出率的74%,革兰阳性球菌26%。真菌:热带假丝酵母菌、白色念珠菌。其中细菌感染率200%,真菌感染率25%。两组病例细菌及真菌感染率无明显差别。

治疗7天后细菌、真菌检出株数比较:治疗组∶对照组=15∶30。治疗14天后细菌、真菌检出株数比较:治疗组∶对照组=11∶29,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28天后细菌、真菌检出株数比较:治疗组∶对照组=4∶8,可见经过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后治疗组细菌检出数明显减少,较对照组细菌及真菌感染率有明显降低,治疗组治疗有效,二者存在显著差异。

2.3 两组患者测定TNFα及IL-10的情况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测定TNFα及IL-10,并将结果汇总,采用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对照组第3号患者在第14天死亡出组,其检验结果不列入统计)

表2 两组脓毒症患者体内TNFα(ng/ml)水平

TNFα是促炎因子,其检验结果的高低间接反映了患者感染情况。TNFα降低说明感染受到控制,反之则说明感染有加重趋势。

从表2可以看出,从治疗第7天起,治疗组促炎因子TNFα检验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的TNFα检验结果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显著进步。

表3 两组脓毒症患者体内IL-10(ng/ml)水平

从治疗第7天起,治疗组抗炎因子IL-10检验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IL-10的检验结果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抗炎因子IL-10的测得值存在明显差异。治疗组的抗炎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上述结果说明,经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后测定TNFα及IL-10结果对比后P<0.05,两者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经治疗后促炎因子(TNFα)明显减少,抗炎因子(IL-10)明显升高,说明应用血必净注射液在烧伤后脓毒症的治疗中有积极意义,有明确的减轻炎症、促进患者病情恢复的作用。

3 讨论

脓毒血症是严重烧伤常见并发症,起病急、发展快、可诱发脓毒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2]。感染发生后,单核细胞产生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TNFα的核心作用是在炎症反应中激活细胞因子级联反应,是炎症反应中激活细胞因子级联的主要介质[3]。同时单核细胞也产生抗炎性介质如IL-10等,起负性调控作用,不仅抑制单核细胞的激活、迁移、粘附和炎症因子合成释放,还直接抑制炎症细胞的增殖,抑制TNFα的产生。在严重烧伤、脓毒血症发生时人体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无法有效控制炎症反应,从而引起机体对病原菌的易感性增加,进而导致病情加重、复杂,出现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4]。

在上述患者治疗中,我们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血必净注射液是由赤芍、川芎、丹参、红花以及当归等5味中药组方,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等功效的复方中药制剂,可以起到拮抗细菌毒素,调节免疫功能,抑制炎症介质失控性释放,清除氧自由基,改善休克时的微循环状态,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临床研究证实,大剂量血必净注射液的应用可有效防治MODS的发生[5]。

通过观察发现经过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TNFα、IL-10测定值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细菌及真菌检出率明显降低,说明脓毒症病人在接受血必净治疗后可以显著改善病情,提高病人生存率,减少住院时间,对烧伤脓毒症的综合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4 结论

血必净注射液治疗烧伤后脓毒血症病人,通过抑制促炎因子,提高抗炎因子达到治疗目的。临床效果较好,患者病情改善,可以提高治愈率。

[1]盈斌.烧伤脓毒症的临床特点与治疗[J].新医学,2005,36(6):355-356.

[2]Goldstein AL.Fromlab tobedside:emergingclinical applications ofthymosin alphal[J].Expert Opin Biol Ther,2009,9(5):593-608.

[3]李晓岚,高景利.血必净注射液在急性重度百草枯中毒中的应用[J].中国药房,2008,19(32):2532-2533.

[4]刘建红,吴民,朱春梅,等.血必净注射液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药业,2009,18(22):77-78.

[5]陈齐红,郑瑞强,林华,等.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脓毒性休克的前瞻性随即对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7,14(6):364.

猜你喜欢
毒血症脓毒症真菌
羊肠毒血症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和防治措施
羊妊娠毒血症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
血清IL-6、APC、CRP在脓毒症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高等大型真菌与人类
脓毒症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
真菌造房子
烟叶主要真菌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脓毒症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回顾及研究进展
艾滋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治
一起山羊肠毒血症的诊断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