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身韵组合的训练意义和重要性

2012-08-15 00:42□王
戏剧之家 2012年4期
关键词:身韵古典舞武术

□王 珂

序言

“中国古典舞源远流长,根深叶茂,有着深厚的民族根蒂;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风格,反映了动作表层意外的文化内涵,在时代精神和历史传统之间架起了一条桥梁;融合了中华舞蹈文化神韵的精华,成为东方舞蹈审美的标识,泡浸了中国文化之精髓,令世人叹为观止……”

“古”是指其有深厚的传统,“典”则是规范性。古典舞不是一种凝固的概念,每个时代都应赋予古典舞新的规范,都是与当时的审美观念相对应的。凝聚着中国舞蹈文化精神与民族审美风格风范的“身韵”,以其丰富多变的舞姿、浓郁的民族风格及强有力的表现能力,已经成为中国古典舞的核心和主要标志。无论是从它的训练性还是风格性来说,身韵都像春雨滋润万物一样,看得见,摸得着地渗透在古典舞的基本训练中,也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舞蹈语汇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身韵的形成是中国古典舞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的质的飞跃,它一改昔日人们对中国古典舞的“刻板”、“演员技术水平高超但不会用身体说话”的评价。下面我想从古典舞身韵对戏曲和武术的吸收和借鉴,它自身的功能以及风格性方面来谈一下身韵以及身韵组合重要性和它的意义所在。

一、“武舞同源”、“戏舞交合”

中国古典舞是东方人体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它在形式与内容上融汇了中国古代及近代众多的人体文化的精髓于一身。经过继承、发展和创新,从而形成了具有独特艺术性与鲜明的民族风格的舞蹈表现形式。应该说武术是它的“源”,戏曲是它的“流”。“武舞同源”、“戏舞相融”,所以,我们可以从身韵的三个基本特性即民族性、舞蹈性、教学训练性来看一下身韵对武术、戏曲的吸收和借鉴。

(一)民族性

身韵的民族性在武术和戏曲上深有显现。中国武术这一既具有健身技击的功能,又有十分鲜明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人体艺术对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中国古代武、舞是相通互用的,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武技和舞艺是交响通融地融汇在一起发展的。它们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古典舞吸收了武术的身法韵律,使它的内核形成了“以阴阳辩证、对立关系为基础的划圆艺术”。而这个内核在古典舞体系中得到了最为充分与集中的体现,形成了“透过呼吸通导肢体运动,以及以人体运动动作本身模拟客观事物的形象,达到一种艺术的境界”的独特人体运动规律与文化特征。而这些运动规律与文化特征都源于舞蹈与武术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血缘关系。武术中所讲的“子午阴阳、求圆占中“集中地体现了包括舞蹈在内的中国人体文化负载《周易》哲理、感悟宇宙的本质特征和美学情趣,以及以有限人生体现太虚的根本追求。

(二)舞蹈性

身韵的舞蹈性在吸收与借鉴的过程中也很突显。事实上,中国古典舞自诞生以来,从简单模仿戏剧动作,到摸索、探寻自己独特的表演形式,直至成为一门臻于完美的舞蹈艺术。它从戏曲舞蹈中走出,注重的是戏曲舞蹈中文舞的相融,更加注重的是文舞中的内涵,例如《挂帅》、《新婚别》、《梁祝》等舞蹈中,我们不难看出有许多动作都留有戏曲的痕迹,这也正体现了文舞之美。所以说,当代的中国古典舞是在独立于戏曲艺术后而不断完善着自身的新古典舞。然而,在舞蹈或舞剧中,作为剧情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为演员自身能力的外在反映,技巧固然重要,但它不是全部,真正考察一个演员的全面素质,则应注重文舞中的内涵及审美价值。像上面所说的舞蹈中,我们就不难看出了这一点,因为它们就充分吸收了戏曲的表演成分。

(三)教学训练性

无论是武术还是戏曲都对身韵的教学训练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武术也讲究“精、气、神”、“手眼身法步”、“三节六合”、“以腰为轴”、“神形兼备”……尤其是当代武术,由于它有击技和表演共存的特点,更为舞蹈的吸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例如,从武术中提炼的“青龙探爪”、“金龙盘柱”、“穿胸刺肋”、“燕子穿林”等很有训练价值的动作,在吸收的同时为我们舞蹈所用,我们要“取其精、变其形”,遵循身韵自身的规律,精选典型动作,并对它们加以提炼、分解,剖析成为基本动律、元素来进行训练。比如说“燕子穿林”,它在武术中是常见的连接动作,但它正好包括了古典舞中常说的“欲前先后、逢冲必靠、欲高先低、逢开必合”等等运动规律。它那以身体形成的“穿梭动势”也具有很大的特点,是灵活性和流动性非常明显的动作。尤其是在忽开忽合、时高时低的变化中,对于重心的训练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武舞同源”的影响下,我们从武术中吸收了它的一些“典型动作”。应该承认这些动作的确有着丰富的身法性、风格性和表现力。但是我们必须用的新的观点和方法来对待它们,如果只停留在它们原有的规格上,静止在原有的程式和套路的运用方法上,不但有浓重的武术痕迹,而且显得是孤立存在的,无助于古典舞的表现力。因此,对于这些传统的优秀的典型动作我们加以吸收、改变和创新,我们强化了“提、沉、冲、靠、含、腆、移”等多种动律元素,目的是为了重新整合它作为一个舞蹈所应用的民族韵味的肢体表现语言,所以在训练中将“三圆”路线最大限度地鲜明化,加强其身法性和舞蹈性的特点;改变“光动手臂,不动下肢”的情况,使“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融为一体。

在“戏舞交合”的影响下,我们还从戏曲中吸收了“韵律感”,戏曲的魅力就在于特别注重一举一动的身韵,它所谓“点要清,线要圆”、“心想、身动、眼随”、“形止神未止”等等,都是强调动作的自我感觉。这是舞蹈不可不学习的方面。其次是“手段运用的多样性和强烈性”,戏曲不光是仅仅用模拟来表现生活形态的,它在手段上下尽了工夫,几乎没有一个剧种不具备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段的。所以,我们要“破其形,扬其神”,从戏曲中学会运用手段、创造手段的本领。

对二者的吸收、借鉴和创新对于身韵组合以及舞蹈、舞剧的编排都有着重大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最后我们还是要用这些服务于舞台,把这些精彩展现于舞台。身韵的民族性、舞蹈性和教学训练性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所以说,在身韵组合的编排上,也就是在组合编排的功能于观赏中要充分体现出来。

二、意在“功能”

组合是从训练表演的既定目的出发而编制的组合片段。这些组合片段不一定是一个完整的作品,也许是一个节目中的一个片段。但都应该是有“情”的,要表现情感,有塑造任务形象和刻画人物性格的任务。组合训练能看到身韵综合的面貌,它相当于一个戏曲片段或武术套路,能够看到整个古典舞的语言系统。组合是元素提炼、短句强化和组合训练这三个阶段当中最终的一个阶段。组合是验证“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等动作元素质量和提升的艺术表现力的归结点,所以说一个好的组合可以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教材。组合是在相对完整意义上的一种表现形式,形成了语言并用语言表现出来,具有表现性。因此,组合的训练是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在教学上的合乎规律的发展。在课堂对一个演员的培养,不应仅限于能力、技术、技巧的训练,因为我们培养的是舞蹈演员,是艺术人才,不是技术匠人。目前在舞蹈、舞剧、舞台上,有一种重技术,轻表演的倾向,许多舞蹈演员只重视掌握几个高难度技巧,而不会表现感情,不会刻画人物,缺乏艺术表现力。因此组合训练这座从教室走向舞台的桥梁,是训练学生情感表现的必要手段,是启发学生创造性和想象思维的最好方法。此外技术技巧在组合训练中加以运用、发展和提高,将它们进一步和表现任务相结合,尤注重“情”的表现。由此可见,在教学中采用组合式训练的方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以组合形式训练学生不仅能强化中国古典舞的风格,而且能整合学生的综合表现能力,也使课堂训练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我认为好的组合能够使教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为组合对动作的安排、节奏的处理和把握是依循一定的规律的,不能只注重单一动作、单一技巧的内容安排。比如说,以集成为主的《满江红》、《驯龙》组合:在继承基础上发展的《穿手》组合:以及设定一定“情”和形象刻画的《二泉映月》等,这些组合都是很有训练意义的,它们都是“情与形”的结合,“练与用”的体现:是课堂与舞台衔接的桥梁;是技术与表演、音乐与舞蹈的配合。在训练方法上形成了地面、地上和立体空间的全方位联系。在舞蹈语汇上形成了由简至繁、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形体语言。如:《思念》、《二泉映月》、《洛神》及女班的《江河水》这些经典的组合以其精纯的民族风格、丰富的动作语汇、独具的审美价值和训练价值以及理论和实践方面丰硕的教学成果,成为塑造人物形象、刻画舞蹈形象的重要艺术手段。

三、妙在“编排”

在四年的学习中,我学习了几个身韵组合编排的方法,如情绪、音乐、人物形象、动作风格以及“对话表演”编排形式和舞蹈片段改编形式。

(一)情绪设定编排法

这类方法是先设定一个特定的心理情绪,从“情”出发,给那些风格较强的主干动作及技巧的运用找到情感的依据。因为“情”是“动”的潜台词,是内心的依据,通过表达情感来进一步突破风格韵律,使舞中带情,从而训练学生的表现力。如:《思念》、《二泉映月》。

(二)音乐编排法

1、选一段音乐,根据音乐的结构和情绪编排组合动作和处理动作节奏,训练学生对音乐性质的把握,表现音乐的内在感受。如:《穿手大组合》、《快速组合》。

2、同一个身韵组合,组合动作不变,改变动作的节奏,换不同的风格或性质的音乐来做,如:《二泉映月》这个组合换一个阳刚型风格的音乐,会出现不同的视觉效果。这样同一个身韵组合就具有不同性质、不同感觉的效果,既能训练学生对音乐性质的把握,又训练了学生的表演能力。

(三)人物形象编排法

选定一个人物形象,根据他的形象背景改编动作,选音乐,训练学生把握人物的能力和表现任务内心的能力。如:《满江红》中的岳飞的人物形象,《江河水》中怨妇的人物形象。

(四)动作风格编排法

选一类动作风格,刚武型,柔美型或灵巧型,把握住风格特点经行编排组合,音乐也要选同一风格的。训练学生把握中国古典舞动作风格的能力。如:《驯龙组合》、《力度组合》。

(五)“对话表演”组合编排法

这是民间舞组合的一种编排方法。先设定某种情节,根据情节编排组合,这种组合对学生将来表演双人舞或舞剧特别有训练价值,对学生由课堂走向舞台的表演起到非常重要的衔接作用。如:《囚歌》组合中对话表演的片段、《综合大剑组合》里二人对剑的片段。

(六)剧目片段编排法

组合的编排最终还是要和剧目结合在一起来检验的,也就是说身韵扎实的训练是一个好剧目的基石,一个好剧目的片段也许是一个好的身韵组合。二者是相互依存的。

1、身韵在剧目的映射。例如《扇舞丹青》、《书韵》等舞蹈,它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是一部很完整、很优秀的作品,使它这么光辉耀眼地展现在舞台的同时,我想不光是因为演员的扎实的基本功,而且很大一部分是归功于身韵的训练。

2、剧目对身韵的反射。如《木兰归》、《挂帅》、《大师哥小师妹》等舞蹈,我们就可以丛中抽出一个精彩片段改编成身韵组合,其中既有人物形象又有身法韵律。

由此可见,身韵组合的编排加强了动作的语言性和表现性,既有训练价值,又有使用价值,还可以派生出其他动作。身韵组合的训练除了提高民族运动规律和审美情趣的理解体会之外,另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身体的表现力,以便能得心应手的运用自己的形体,传情达意。

四、美在“风格”

审美取向作为审美标准的归属形式,它带有一定的认识性的活动倾向,随着人们审美追求的不断变化,壮美与优美的对立统一,雄浑与清雅、豪放与含蓄并重。随着时代的发展审美取向不约而同地产生了变化,它就像是渗透弥漫于意识与无意识心理空间的“溶液”,具备了感性的全部丰富性和理性的明确价值取向。

身韵组合不仅是“技术技巧、功能素质”与“民族风格、韵律语言、审美内涵”向完善化过渡和融合所必不可少的阶段,而且还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和美学意义,符合舞蹈发展规律的审美取向。它以动作要素“以形传神、神形兼备”为基础,它以动作的文化性来体现出东方人体的文化。虽然不直接承担塑造形象的任务,然而由于它滋润于中国传统美学的熏陶之下,根植于丰厚的中国古典舞的土壤之中,有着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在典型组合方面,有性格化的处理和气质上的要求。如有“刚武”型、“柔美”型、“灵巧敏捷”型、“表现任务形象”型,达到展其形、扬其神。它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邃的艺术魅力,然而又扬弃了古典戏曲舞蹈的行当性和戏剧性的限制,在教学中注入了时代的气质和现代人的风貌。例如《云手》组合,通过大开大合云手,前后交替进退,使得动作流动起来,并间有静止造型的穿插,给人以丰富多彩、变化万千的印象,并且在基本形象上摆脱了原有男性“大武行”的模式,英俊潇洒、刚劲大方,既有中国古典舞的韵律,又体现了一种新的时代风貌。

身韵组合是通过掌握了它们而能够在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中、舞台表演和创作中体现身法与身韵的完美统一,培养出来的演员是具备千变万化的可塑性,这些动作不但凝聚了“形、神、劲、律”综合一起的特征,而且它们的动势、点线的关系,“闪、转、腾、挪”的空间感,对于人体来表达自然、表现情感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这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所以说,一个成熟的舞蹈演员在舞台上展现的动作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是因体现了“形、神、劲、律”的高度融合,这正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重要表现手段。“形、神、劲、律”作为身韵基本动作要素,高度概括了身韵的全部内涵。就像上面所说的一样,身韵的训练不仅仅是技术技巧、功能素质的训练,也是民族风格、韵律语言、审美内涵的培养。演员在舞蹈中的每一个动作无不投射着古典舞身韵的影子和烙印。

五、与“韵”共舞

“名为古典舞,它并不是古代舞蹈的翻版,它是建立在身后的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适应现代人欣赏习惯的新古典舞。它是以民族为主体,以戏曲、武术等民族美学原则为基础,吸收借鉴芭蕾等外来艺术的有益部分,使其成为独立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舞种和体系。”进入到深层去认识传统艺术的精髓和本质,也就是民族美学的特征和艺术规律。

组合训练是元素提炼,短句强化、组合训练这三个阶段性的教学训练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体系中最高层次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在三个阶段中也有不同的组合形式。作为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来说,组合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必经之路,好的组合的编排与训练是推进中国古典舞语言系统的有效手段。但是就目前的教学来看,身韵组合的教材太少,教材分解得太细,这样教材在分解过程中散失了一部分韵味,没有了动作语言性。我们还要对教材继续进行探寻,提炼身韵组合,以丰富的动律和身韵展现其肢体的艺术魅力。用具有先鲜明民族风格、民族身韵的舞蹈语言,用民族独特的表现方法、结构特点,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语言系统,完善中国古典舞的教学体系和剧目创作。

[1]《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唐满城、金浩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9月

[2]《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组合编排法》,周萍、黄奕华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

[3]《中国武术理论与舞蹈实践》,李北达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9月

[4]《唐满城舞蹈文集》,唐满城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8月

猜你喜欢
身韵古典舞武术
承古之韵的当代“古典舞”
中华武术
有关古典舞“身韵”思想的研究综述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身韵教学初探
论古典舞气息在古典基训课堂的重要性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身韵教学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