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视角下的肃北蒙古族传统舞蹈

2012-08-15 00:42朝露蒙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兰州730000
名作欣赏 2012年18期
关键词:蒙古人蒙古族舞蹈

⊙朝露蒙[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 兰州 730000]

⊙何乃柱[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兰州 730000]

作 者:朝露蒙,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民间舞蹈;何乃柱,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2010级民族社会学博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社会学。

一、功能:审视民族舞蹈的一种视角

当前,民族艺术和民族音乐的人类学研究正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人类学通过跨文化比较,试图呈现文化的差异性,并在研究中提炼出有关文化的社会生产过程理论。人类学在考虑文化作为一种工具是如何被创造出来满足自己需要的,这种考虑了整体又考虑了文化满足人的需要的观点被称为“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20世纪上半叶,功能理论由吴文藻、费孝通、林耀华等前辈学者引入中国。

甘肃省酒泉地区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河西走廊西北段祁连山地区,生活着一支蒙古人。有学者认为,他们是青海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后裔,是成吉思汗家族的直系血统。肃北蒙古人1636年至1950年因民族生存特点和无文字记载的情况,使得我们搜集、整理和研究肃北蒙古族舞蹈时具有很大的难度。据初步调查结果显示,肃北的蒙古族舞蹈种类繁多,有“献酒舞”“鹫叼羔羊舞”“烧酒舞”“鹰舞”“达轮巴舞”等,既保留了蒙古族舞蹈的特点,又因地方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而独具地方特色。

本文尝试从功能视角来思考甘肃省肃北县蒙古族传统舞蹈是如何满足了当地民族的基本需要,民族舞蹈存在的时空情境是如何对社会整体产生影响的。

二、功能视角下的肃北蒙古族舞蹈

1.娱乐与强健身心功能 在野外游玩、那达慕大会、过年过节等喜庆日子里,舞蹈是肃北蒙古人娱乐与健身的良好方式。娱乐性也是这类民间舞蹈的主要功能。如“鹫叼羔羊舞”是一种以娱乐为目的,带有游戏性质的民间舞蹈,舞蹈形式也经历了一定的演变。最初是青年人聚集在野外篝火旁,围着篝火,借光娱乐的舞蹈,后来变成了民间舞蹈的一种形式。“鹫叼羔羊舞”的基本构思是:一人扮“鹫”,做手势试图叼“羔羊”,一人扮“母羊”挡救身后的“羔羊”,“鹫”的舞姿勇猛,“母羊”保护“羔羊”的动作柔美多姿。“鹫叼羔羊舞”既是肃北蒙古人娱乐嬉戏的载体,也孕育着感恩母亲的思想。

“公驼抢羔”舞是流传于肃北草原上的一种带有游戏特点的自娱性舞蹈。活动开始众人牵手面向内围成圈,一人在圈内扮公驼、一人在圈外扮公驼、一少年装驼羔。以圈为界,圈外公驼不得入内,圈内公驼主内,当护救驼羔时出圈拦截抵抗侵犯者。驼羔以圈为据点,围圈人在连手间隙底下钻出钻进自由活动。在整个防守、进攻、逃避的表演过程中三个选手进入各自的角色,在力量、速度、战术的角逐中充分发挥个性特点,以提高参与和观赏效果。公驼抢驼羔舞寓意丰富,反映了肃北蒙古族人民群众对生产、生活的热爱。

传统的“安代舞”在蒙古族生活的地区十分普遍,起初是蒙古族博教(萨满教)的一种治病过程和祭祀仪式。安代舞在肃北草原上的传播跟一个传说有关系,相传,几百年前,有一对年过半百的老夫妇,无儿无女。忽有一年,一棵双连株枯树发芽长出了嫩叶,得了一女,老夫妇索性给女儿取名娜布其。不想十六岁那年,娜布其病魔缠身,请了喇嘛也没治好,只有外出直奔东北阜新寻医。7月,他们来到了巴彦浩特其内的巴音恩格尔村,不想驼车车辕断裂,他们只好在此过夜。母亲考考其为给女儿减轻痛苦唱起了歌。歌声吸引了巴音恩格尔村的牧民前来围观,并一起歌唱,被病魔缠绕的娜布其被大家快乐的氛围感动了,病魔也被赶走,病很快就好了。从此安代舞在肃北草原流传开来。安代舞具有很强烈的自娱性,体现了舞者对大地和亲人的依恋情愫,歌舞形式不拘,老少皆宜。现代跳法的安代舞如今在肃北的那达慕大会、县庆庆典、迎宾等场合都可以见到,其功能由最初的驱邪除灾发展到如今的娱乐、礼仪等多元化功能。

2.娱神祈福功能 据学者研究,肃北蒙古族大部分来自清末青海蒙古族和硕特部可鲁沟旗的色尔腾、乌呼图勒、夏拉噶勒金、马场等部落以及和硕特萨克旗部分迁徙的旗民与来自新疆土尔扈特部和蒙古国喀尔喀部。肃北蒙古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格鲁派,其中宗教舞蹈“查玛”(藏语称为羌姆)在肃北县也很流传。

查玛是受过一定舞蹈训练的寺院僧人在乐器伴奏下手持刀具、头戴面具表演的一种宗教舞蹈,已根植于肃北蒙古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中,是人们娱神祈福的一种形式,民间俗称“跳神”,很早时候在一些肃北陶海的一些寺院里进行。根据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政协副主席、乌兰牧骑歌舞团团长刘万翔先生介绍,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宗教活动中表演的《鹿神舞》《达伦巴舞》等一些属于“查玛”类的舞蹈还能见到。查玛等宗教舞蹈一般是寺院僧人在法会期间从事的有宗教意义的表演活动,一年举行一到两次,如肃北蒙古人地区每年的正月大愿法会等不同的法会期间其舞蹈内容和目的都不同。

如每年的正月十五是寺院“跳神”的日子,出场的有二十多人,全由僧人扮演牛头(却吉尔)、马、鹿、乌鸦、鹰、鹊雀、骷髅(阿兹尔)等十三种神,全部带面具。由一群“弥勒佛”带着身后一群带着面具的小孩,拉着弥勒佛的腰带出场,然后端坐在帐篷一角观看舞蹈表演。跳神的主要功能是娱神祈福,如果能在跳神中用鹿角挑起红布,便象征今年风调雨顺,草场丰美,吉祥如意。

通过走访肃北蒙古族七十高龄的民间老艺人窦步青先生,我们了解到,大约在1956年时一位肃北老人回忆说,在肃北蒙古族地区曾流传着目前已消失的一种名为“扬戏格”舞蹈。有学者认为“扬戏格”由静态词派生为动态词,其意思是口哼曲儿的体态运动,即随乐起舞。“扬戏格”作为专用名词,其内含近似于跳神。我们可以认定肃北蒙古族中曾流传叫“扬戏格”的相似藏族舞蹈的民间传统舞蹈“羌母”。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藏传佛教和萨满教信仰在以前和当前肃北蒙古人的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3.文化传承功能 据学者介绍,肃北蒙古地区1636年至1950年因民族生存特点和无文字记载的情况,民族舞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文化传承功能,其传承的不仅是舞蹈的形式也是舞蹈的历史与文化。以乌兰牧骑为例,1974年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成立了专业文艺团体——乌兰牧骑,并开始搜集和创作有民族特色的歌舞节目,以发展性传承的方式实现了肃北蒙古文化传承的工作。1980年以来,地方政府和专家学者还组织了工作队走访艺人,搜集了许多民歌、英雄史诗等,出版刊印了《肃北蒙古族赞祝词辑录》《肃北蒙古民歌》(蒙文)等书,这些举措使雪山蒙古人的传统歌舞和民俗以文本的形式得以保存。1983年9月,肃北乌兰牧骑自编自导、独具地方特色的《响铃舞》和《马头琴演奏》,参加全国乌兰牧骑文艺汇演,受到了教育部的嘉奖。这也在无形中增强了肃北蒙古人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这是当前现代化冲击下,人们开始重视和救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写照。

4.反映社会生产生活情境与调节社会心理的功能20世纪50年代在肃北大黑岩沟等地发现的岩画,内容丰富,有狩猎、放牧、练武、骑马作战等场面,点凿的人物形象大多是剪影式的,有很强的动感,可以看出先民们的原始舞蹈形象。据学者考证认为,这些岩画是居住在这里的乌孙、月氏、匈奴人所刻。

肃北县乌兰牧骑歌舞团团长刘万翔先生从事艺术工作几十年,为继承和发展肃北蒙古族舞蹈艺术,几乎走遍了肃北的山山水水。据他介绍,新中国成立之初,民间流传的舞蹈常见的是烧酒舞、鹰舞、摔跤舞等。这些都是反映肃北蒙古人生产与生活的情境。

如烧酒舞一般是肃北蒙古人在年节时在蒙古包内或在月下篝火旁,弹琴歌唱的一种舞蹈。“烧酒舞”反映的是生产活动中的女子群舞,人数不限,场合不定,它是由梳头、挤奶、点火、烧酒、敬酒等动作组合而成,既反映了肃北蒙古族妇女的勤劳贤惠,又通过舞蹈形式向下一代传授了烧酒的礼仪与民俗。

“献酒舞”是目前肃北蒙古人生活中仍然保留的一些类似于歌舞的艺术,献酒人手捧酒杯,唱歌的同时作手、腰的舞姿给对方敬酒,接酒杯者饮酒后又接着酒杯给另外的人唱歌,献酒作舞;一个接一个,你唱我跳,以此增进友谊。

而在肃北蒙古人“那达慕”大会上,威武雄壮的摔跤手在《摔跤歌》中跳着以歌伴舞形、模仿雄鹰动作的“鹰舞”,表现了雪山蒙古人的英武、强悍,也表达了人们对雄鹰的崇拜和爱护,以及敬畏自然的心理。

三、结 语

由于肃北多元化的族群来源以及毗邻敦煌等因素,流传或已失传的宝贵民族舞蹈类型肯定是多样的。如1937年肃北设置局成立时,其中新疆蒙古人占一定比列,但1950年、1957年他们分两批先后迁回新疆,迁回前新疆蒙古人的传统舞蹈“背易乐舞”就在全县流传过。而无论是文化的涵化还是消失,与它所处的社会情境、发挥的功能必然存在一定的联系。每一种文化的存在都是因为它发挥或充当着一定的功能,人类学的“功能”概念还强调社会结构是如何在时间推移中保持自身的作用,民族社会的某个制度对社会整体的构成影响等等。

我们试图对肃北蒙古族传统舞蹈的功能及社会情境进行分析,但是由于田野调查尚未深入,我们对于传统的肃北蒙古族舞蹈的时空和功能分析还有待深入,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深入研究本课题。

[1]王铭铭.人类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12.

[2][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文化论[M].费孝通译.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1987.

[3]索龙高娃.解读肃北蒙古族剪胎发仪式[J].柴达木开发研究,2005,(01).

[4]查干扣主编.肃北蒙古人[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

[5]朝露蒙.肃北雪山蒙古人传统舞蹈及其传承研究[J].科学时代,2009,(04).

[6]切排,双宝.蒙古族民间歌舞“安代”的文化内涵[C].中国民族学,(第七辑),2011.

[7]苏怀珠.安代舞在肃北草原上[C].肃北文史(第二辑),2006:164-167.

[8]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221-222.

[9]王景志.中国蒙古族舞蹈艺术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378-380。

[10]宗喀漾正冈布,何晶勃.拉卜楞地区的歌与舞[C].中国民族学(第七辑),2011,(07).

[11]窦步青.肃北蒙古族民俗浅说[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蒙古人蒙古族舞蹈
蒙古族风格合唱艺术的中西融合与创新
学舞蹈的男孩子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拍马屁
浅析蒙古人的“黄金家族”情结
喝酒的蒙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