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越式跳高运动的美学分析

2012-08-15 00:52潘志国
运动 2012年11期
关键词:对象化规律性美学

潘志国

(运城学院体育系,山西 运城 044000)

理论与方法探索

背越式跳高运动的美学分析

潘志国

(运城学院体育系,山西 运城 044000)

背越式跳高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本文运用马克思美学的基本理论,对背越式跳高运动进行横向(运用多学科理论)和纵向(背越式跳高运动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美学分析,为从体育运动文化领域挖掘美学素材提供思路,对运用运动文化领域的美学素材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参考。

背越式跳高;美学分析;目的性;规律性

背越式跳高作为一项竞技体育运动项目,是高校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隶属于体能主导类的速度力量性运动项群。这项运动要求运动员克服自身体重,追求高度极限。它本身蕴藏这很高的美学价值。本文以此运动项目入手,对背越式跳高运动进行深入的美学分析,为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提供素材。

1 背越式跳高运动美学分析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实践论美学理论

马克思实践论美学把审美的本质看作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看作现实对实践的肯定,即合目的性(善)与合规律性(真)相统一所达到的人类自由。从人的本质对象化横向存在的领域来划分,依据对象的两大形态(物化和拟物化)将审美形态分为现实审美和艺术审美。从人的本质对象化的纵向运动过程来看,它实质是主体与客体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在这一矛盾运动发展中,依据主体在矛盾中的地位变化及由此变化形成的矛盾发展的阶段性,矛盾统一体即人的本质对象化活动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从而形成了一个纵向联系发展的审美形态序列,如崇高、悲剧、喜剧、优美。背越式跳高作为一项体育运动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把它作为审美对象应以马克思实践论美学作为理论支撑,进行美学分析。从横向角度出发,它属于现实审美的社会美学范畴,我们从多学科的角度对其进行美学分析,从纵向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从背越式跳高运动的发展演变过程来进行审美分析。

1.1 运用多学科理论知识对背越式跳高运动进行美学分析(横向分析)

1.1.1 运用运动生理学对背越式跳高运动的起跳过程进行美学分析运动生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肌肉的收缩形式有等动收缩、等长收缩、等张收缩和超等长收缩。其中,超等长收缩肌肉发挥的力量最大,它是肌肉先进行离心收缩,肌肉被拉长,紧接着进行向心收缩,通过肌肉的牵张反射产生很大的收缩力量。背越式跳高的技术关键就是水平速度转化为垂直速度的起跳环节,就是超等长收缩,它的这种收缩形式为运动员的能量转化提供了很大的支持。用马克思的实践论美学理论来分析,它是目的性(运动成绩的提高)和规律性(符合人体的生理结构)是统一的。背越式跳高起跳这一关键技术环节利用了肌肉的超等长收缩达到了提高运动成绩与技术符合人体生理运动规律的矛盾统一,把人体的潜能发挥出来,它是美的。

1.1.2 运用运动解剖学知识对背越式跳高运动的过杆动作进行美学分析背越式跳高是身体背对横杆越过一定高度,这种技术在1968年的墨西哥奥运会上曾让人惊奇。人体的生理解剖特点使得这种技术成为可能。运动员在起跳结束后,人的身体背对横杆,在达到最高高度后,沉肩、仰头、展髋、收小腿,动作行云流水。这一动作结构充分利用了人体的解剖生理特点,运用最合理的姿势,突破高度的极限。实现了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它是美的。

1.1.3 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对背越式跳高的助跑技术进行美学分析背越式跳高技术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弧线助跑,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角度来看,人体在弧线助跑的阶段,由于向心力的存在,人体内倾,这种身体的内倾在结束助跑进入起跳阶段之前,它为能量的转换积累了条件,加长了工作距离,为起跳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另有研究表明,人体在弧线助跑段身体重心高度的利用比直线助跑要高,背越式跳高技术相对与其他技术而言,更能充分发挥速度的优势,利用起跳环节,完成速度的转化,实现能量的最大利用。从这个角度来说,背越式跳高技术的弧线助跑充分利用了人体生物力学原理完成了能量的积累转化过程,实现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它是美的。

1.1.4 运用运动心理学的理论对背越式跳高运动进行美学分析众所周知,背越式跳高运动是追求极限高度的比赛项目,比赛最终都是在某个高度上的失败而告终。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要求很高,要求运动员具备很高的心理能量、顽强的心理品质以及适宜的参赛情绪,只有这样才能在大赛中取得很好的成绩。从这个角度来说,运动成绩的取得和顽强的心理品质与适宜的参赛情绪是高度统一的,即目的性与规律性的一致。因此,它是美的。

1.2 从背越式跳高运动的历史演变过程对其进行美学分析(纵向分析)

背越式跳高运动的演变过程经历了很长的历史阶段,我们把它划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19世纪20年代到20

世纪50年代,这一时期运动员的跳跃能力提高并不明显,其运动成绩的增长主要靠跳跃方式的变革,准确地说是通过提高过杆的效率与横杆之间的距离来实现的。主要经历了跨越式、剪式、滚式和俯卧式。

第二个时期指20世纪5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运动水平的提高是通过最大起跳功率,加大腾起高度实现,其途径是对人体极限运动能力的不断开发,先是速度后是力量,还包括心理能量的挖掘。从这两个时期我们可以看出,背越式跳高运动的演变发展过程是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矛盾运动过程,在这一矛盾运动过程中渗透了跳高运动的不同状态性质,从而形成了一个类似崇高、悲剧、喜剧、优美的审美过程。

1.2.1 背越式跳高运动的崇高美分析崇

高是人的本质对象化(和目的性与合规律性)过程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处于严重的斗争激化状态,对于跳高运动的审美过程而言,在跳高运动的发展阶段,运动员追求克服自身体

重,突破高度极限,但是在训练中受挫,成绩很难提高,这样追求目的性与规律性产生矛盾,但这种矛盾必将统一,使得人类运动的斗争精神得到提高,这就是跳高运动初期阶段表现出来的崇高美。

1.2.2 背越式跳高运动的悲剧美分析悲

剧是人的本质对象化(和目的性与合规律性)过程的一个阶段。它表现出人的本质在主客观条件限制下所必然遭受的伤害与失败,悲剧中目的性与规律性不仅处于严重尖锐的对立状态,而且表现为规律性对目的性的否定,就跳高运动的发展演变而言,悲剧表现在追求运动成绩提高与提高运动成绩方法的矛盾,运动员强烈地追求越过更高的高度,但科学训练条件的限制使人们无法运用科学的理论来完成这个目标。运动员只能在这种矛盾中备受煎熬。但是背越式跳高运动的历史演变告诉我们这种悲剧只是暂时的,并不能改变跳高运动的光明前景。这就是背越式跳高运动历史演变过程中的悲剧美。

1.2.3 背越式跳高运动的喜剧美分析喜剧表现为对象化的一种特定形态,即主体已经压倒客体,主体的目的性在实践斗争中已经确定的占据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客体现实作为敌对对象已经成为缺乏存在的根据了。可以成为任意摆弄的存在,但旧事物尚未最后进入坟墓,矛盾斗争尚处在最后阶段,而这种即将灭亡失去存在根据的对象还硬要坚持它的存在,这就暴露了它内容空虚,成为可笑。跳高运动发展到俯卧式阶段在20世纪20年代,当时这种技术很先进,在挖掘运动员的潜力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创造了优异的运动成绩,一直到50~60年代,都是这种技术保持的世界记录。从目的性来说这种技术已经成为斗争的主要方面,但是到了60年代,一种新的背越式跳高技术的出现。这种新的技术能充分挖掘人体的潜力,提高运动成绩,使得目的性与规律性达成高度统一,但是俯卧式运动员无法接受这种新的技术,还硬要坚持使用他的技术,以旧的技术为荣耀,在这个阶段,背越式跳高运动表现了充分的优越感。这就是越式跳高运动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喜剧美。

1.2.4 背越式跳高运动的优美分析优美是人的本质对象的实现和结果,是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是现实对实践最充分的肯定,和谐与完满是这一审美活动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特征。20世纪60年代之后,新的背越式跳高技术采用弧线助跑,这种技术(背对横杆的姿势)充分合理地利用人体生理、解剖、运动生物力学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的潜力,完成了目的性(运动成绩)与规律性(运动技术)的高度统一,它是和谐的、完满的。这就是背越式跳高运动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优美。

2 小 结

运用马克思实践论美学理论分别从横向(运用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和纵向(背越式跳高运动的历史演变过程)角度对背越式跳高运动进行美学分析,得出背越式跳高运动作为审美对象本身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从而发掘出这项运动的美学价值,为全面推进人文素质教育提供更广泛的素材。

[ 1 ] 杨春时.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 2 ]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香港体育学院.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 3 ] 全国体院教材委员会.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 4 ] 莫其逊.美学的现实性与现代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 5 ] 王德平,赵连甲. 现代背越式跳高专项力量训练手段的优化集成及对训练效果的实践研究[ J ].体育科学,2003,23(1).

G823.1

A

1674-151X(2012)06-049-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2.06.022

投稿日期:2012-03-12

潘志国(1976 ~),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对象化规律性美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What Is the Hidden Card?
外婆的美学
纯白美学
马克思对象化思想及其对人的发展的启示
新课程背景下英语语法教学初探
“妆”饰美学
桑塔耶纳美学的“解构”与“建构”
趣味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