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学生消极情绪,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以教师和传媒为路径的分析

2012-08-15 00:46陈振国
黑龙江史志 2012年17期
关键词:思政政治思想

陈振国

(河南城建学院法律系思政部 河南 平顶山 467036)

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大背景下,大学校园早已不再是远离世俗喧哗的象牙塔。在整个社会普遍浮躁的大背景下,和以往相比,今天的“90后”大学生更现实,功利色彩更浓厚,不过也更具挑战和质疑精神,趋同意识淡漠,他们很少对某种价值观念盲目赞同追随。面对这些新的变化新的情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对思政课所做的正面宣传内容有抵触消极等不良情绪,认为可信度低,或者认为是夸大其词。更有甚者在课堂上公然质疑中国近现代史上在抵抗外来侵略的某些民族英雄事迹的真实性。这部分同学固然所占比例不大,但是其负面影响却不容忽视,作为同龄人,他们身边的同学更容易受感染。

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如何克服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的消极抵触等不良情绪,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爱、真用马克思主义,从而实现思政课教学最佳效果?作者认为从外在客观要素来说,有两个关键路径:一是教师,一是传媒。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上必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正人必先正己。思政课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表率,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如果欲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爱、真用”,必先教师自己做得到。在高校思政课教师综合素养的架构中,坚定的政治信仰是“1”,其他素养如知识结构、教学能力、方法等等都是“0”,只有首先有了坚定地政治信仰这个“1”,其他的素养才有意义。

实际上,我们部分思政课教师不但谈不上有什么坚定地政治信仰,反而在本应是正面宣传党的思想政策方针、讲述在近代中国百年党是如何领导人民摆脱苦难走向辉煌的思政课课堂上以所谓“持不同政见者”自居,大谈特谈党在不同时期的政策方针的不足、失误、错误。在这些教师眼里,满眼是灰暗,满嘴是颓废,浑身散发着绝望的气息。这样的以偏概全的说辞和教诲,这样极端的消极的言传和身教,也可能受到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大学生的“青睐”,因为另类的言行总能博得更多的眼球,更能满足人类固有的猎奇心理。但是其后果却是让人担忧:学生对党的领导的正确性产生质疑,进而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暂时的不公和不合理现象产生强烈的不满。对正面的宣传、对主流媒体的报道嗤之以鼻。在这样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导引下,大学生对党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正和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初衷渐行渐远,甚至南辕北辙。由这样的教师来充当马克思主义、党的方针政策的拥护者和传播者本身就是一个笑话。所以,对这部分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纠正他们信仰上的“出轨”,重新树立起坚定的和马克思主义思想一致的政治信仰,才能不管在何种情势下都能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才能在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政治方向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也才能在课堂上真正成为党的方针政策拥护者、宣讲者和传播者,也才能以其坚贞的政治信念去感召学生正确地观察现实展望未来并坚定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当然对于那些冥顽不化者,必要时及时清理出思政课教师队伍也是不能手软的。

思政课教师是否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大学生消极情绪的产生也有着密切关联。思政课教师和其他专业课教师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专业课教师教授的是学生赖以安身立命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才智”,是技术层面的东西,思政课教师则是在“德”方面给予引导,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政治信仰坚定的人,如何做一个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人。这就要求作为思政课教师首先就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有着良好职业操守的人,正如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今市场经济的大潮猛烈拍打着影响着每一个人的身心,以往困于“重义轻利”传统的知识分子群体也开始畅游在市场经济的潮水中。追逐金钱成了光明正大的事情,于是一些思政课教师本末倒置,把不能带来多少收益的本职工作看得无足轻重的,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能够创收的“第二战场”上,一些思政课教师神龙见首不见尾,政治学习和课程教研的场合难觅其踪迹。更有甚者,把生意经念到了课堂上,在课堂上堂而皇之夸大其词地向学生推销自己的商品和产品。这样的思政课教师有何面目站在讲坛上信口开河大谈理想、人生、道德,要求学生要成为有道德有理想的人?这样一些连基本的职业操守都把持不住的人,如何让大学生相信他的说辞?由这样的言行分离的教师来作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欲让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任务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首先在“德”方面要做出表率,以其纯粹性和正确性去影响和感召学生。道德行为高尚,严把职业操守的思政课教师才能在教学中站在制高点,学生从对之人格的信服转而到对之讲授内容的信服,学生也才有可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看待思政教育。所以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不容忽视,尤其是在当今金钱至上的社会环境下更显得必要和迫切。当然,加强道德思想教育的同时,国家相关部门不断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物质待遇也是必不可少的措施。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对于思政课的重要性口头上喊得响,实际上落实乏力,很多高校对思政课在人力财力上的投入并不积极。

在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第二个易使大学生易产生消极情绪的重要因素便是包括网络等在内的新媒体。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新媒体具有便捷、极速、海量、广泛的特点,更以其及时和互动参与的新特性赢得青年群体的酷爱,也是大学生获取各方面信息的主要和重要手段。

新媒体的兴起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极大便利,可以利用网络视频、电子邮件、微博、飞信、微信等各种手段向学生展示党的方针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学生互动交流讨论他们自身面临的困惑以及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等,以增强学生对党的领导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不过新媒体也是把双刃剑,部分媒体尤其是新媒体以市场为导向,以追逐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丧失了媒体的基本的职业道德底线。一方面是过度娱乐化。现今的社会可说是全民娱乐的时代,媒体把刻意迎合大众口味作为生存之道。大量平庸的低俗的出位的新闻、节目涌现在各种媒体上,这种只顾眼下快乐而拒绝严肃思考的趋势对大学生群体的消极影响不可低估。久而久之,使一些大学生形成只重视感官享受及时行乐的心态,甚至深陷在低俗不雅的文化中不能自拔。低俗取代了高雅,娱乐代替了严肃,平庸消解了高尚,大众解构了经典。媒体营造出的这样的场景消蚀了大学生群体的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的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剩下舒适轻松和娱乐消遣。对崇高理想、人生意义、精神信仰等主流意识形态所宣扬的内容采取消极的漠视的甚至质疑的态度,其结局就是从中央到高校煞费苦心所要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被弱化。和过度娱乐化相比,媒体对负面新闻事件的过度炒作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危害更甚,导致部分大学生怀疑乃至否定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对党的领导的正确性和改革开放的国策产生质疑。一则广泛传播的负面新闻就可以把广大思政课教师辛辛苦苦的宣讲传播和引导所产生的正面结果消散于无形。

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媒体上放眼望去,满目尽是负面报道:食品安全、医患矛盾、建筑质量、官员贪腐、拆迁引发的群体事件等热点层出不穷。在一些媒体的炒作下人们眼前呈现出一幅日之将夕的景象:中国的食品无一安全,非毒即害;中国的医患之间的关系已经是势同水火,不共戴天;中国的建筑幢幢都是“楼脆脆”;中国的官员个个贪腐力度堪比和珅;中国凡有拆迁之处定是烈焰熊熊。一句话,中国已经是危机四伏,朝不保夕,造成民众的对党和政府的不信任感和对所处社会的不安全感。然而不容回避和忽视的事实是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面貌才焕然一新,中国才逐渐摆脱任人宰割境遇。如今,中国的发展整体上是进步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出现的一些问题更多是中国发展主旋律中的不和谐音符。作为媒体,就应该将一个真实的中国全面地介绍给国内外受众,而不是毫无节制地纠缠于甚至故意地放大个别音符,有意无意地抹掉发展成就,这不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媒体所应有的报道取向。这是个别媒体利字当头制造出来的错觉,而绝非是出于社会责任感的新闻自由之举,这已经越出了作为媒体人基本的职业底线。这样的媒体报道取向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的困扰,负面的不良的信息遮蔽了真实的客观。高度市场化的某些媒体呈现给受众的是一个扭曲了的变形了的世界,绝不是那个客观的完整的世界。这样的误导只能阻滞影响健康真实的信息发挥良好的教育效果,成了把部分青年学生培育成非理性、简单化、情绪化“愤青”的温床。他们对社会现实不满,对制度不满,对党不满,对正面的教育嗤之以鼻,课堂上教师的所做的正面教育完全被消解。

出于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的需要,这样的局面必须扭转,国家和社会应该加强对媒体的管理和引导,强化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的培育,从而使媒体这一无冕之王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有力推手,以积极的态度去促进社会的正向发展,营造出积极、鼓劲、向上的舆论氛围。中国当下利益高度分化,冲突对立客观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媒体要做的就是站在建设性的立场去纾解矛盾、弥合对立、凝聚共识,而不是揣着利益的目的去围观起哄、煽风点火。这是中国媒体的社会责任所在,更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唯有如此,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才会在社会中找到呼应。也唯有如此,思政课的实效才能落到实处,大学生才能在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中,树立起远大理想,激发起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增强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