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地区出土汉代陶质建筑模型研究

2012-08-15 00:46刘婷婷
黑龙江史志 2012年5期
关键词:瓦当汉墓长方形

刘婷婷

(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9)

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已经证明,大连地区建置始于燕秦,完成于两汉。燕昭王十二年(公元前300年)任秦开为将,大败东胡,东胡“却千余里”。为防备东胡再犯,“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1]大连地区即属燕辽东郡辖地。汉武帝废燕王后,沿袭燕秦时期建置,大连地区仍为辽东郡辖地。辽东郡沓氏县、文县的设立,为大连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促进了大连地区的繁荣。两汉时期大连地区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为制陶业的进步提供了前提。

随着丧葬习俗的改变,在西汉中期以后,盛行制作各种专为随葬用的冥器,其中出土很多建筑模型,如陶房、陶仓、陶厕等。由于唐宋以前,木构架建筑实物几乎无存,这些建筑模型的出土便显得十分珍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的建筑风格和特点,为我们研究大连地区汉代建筑特点提供了实物资料,也使得我们对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一、考古资料

陶房:沙岗子汉墓第一号墓出土陶房1件[2]69。M1:4,由房盖和房身组成,悬山结构。房盖平面呈长方形,正脊两端上翘且有双瓦当;屋面呈斜坡状,两侧有对称瓦垄,并有雕花瓦当;垂脊使用双瓦当。房身正面呈梯形,上窄下宽,上部中间有五行菱形镂孔,两侧有长方形镂孔,表示窗;下部有方形孔,两侧刻划竖线,表示门。门两侧有对称圆形和三角形组成镂孔。门下部为伸出台阶,底部有四柱支撑。房身侧面上部有圆形通气孔。陶房通长32.8、宽24、高34.8厘米。

沙岗子汉墓第二号墓出土陶房1件[2]76。M2:16,由房盖和房身组成,悬山式结构。房盖为卷棚式,两面坡,平面呈长方形,有对称的的瓦垄,正脊中部和两端均有雕花瓦当,其他瓦当两端也有雕花瓦当。房身呈梯形,上宽下窄,正面中部有长方形孔,象征门框,从孔上切割下来的长方形陶片表示门,可以灵活拆卸。底面有四柱支撑。陶屋通长32、宽17、高28厘米。

沙岗子汉墓第三号墓出土陶房1件[2]81。M3:12,由房盖和房身组成,悬山式结构。房盖平面呈长方形,两面坡式,有对称的瓦垄,正脊中间和两端以及瓦垄终端均有雕花瓦当。房身正面呈梯形,上部中间有多个菱形镂空,表示窗,上下刻有多条竖线,两侧为长条形镂空。下部中间有方孔,表示门,两侧刻划竖线。门两侧有圆形和三角形组成的镂空,门下出台阶,房底部有四柱支撑,两侧面有圆形通气孔。陶房通高33.2、宽23厘米。

沙岗子汉墓第四号墓出土陶房1件[2]88。M4:27,由房盖和房身组成,悬山式结构。房盖平面呈长方形,两面坡式,有对称瓦垄,正脊和瓦垄终端均有雕花瓦当。房身正面为长方形,有2个方孔,上面表示窗,下面表示门。底面有四个柱状足,陶房侧面呈梯形,上窄下宽。陶屋通长24、宽16~19.2、高24.4厘米。

沙岗子汉墓第五号墓出土陶房1件[2]93。M5:5,由房盖和房身组成,悬山式结构。房盖平面呈长方形,两面坡式,有对称瓦垄,正脊和瓦垄终端均有雕花瓦当。房身正面为长方形,有2个方孔,上面表示窗,下面表示门。底面有四个柱状足,陶房侧面呈梯形,上窄下宽。陶房通长32、宽17、高28厘米。

营城子石板墓出土陶房2件[3],均为长方形,由房盖和房身组成,悬山式结构。屋檐有圆形几何纹瓦当,门在下部偏右,门上左右两侧各有一方形气孔,上部有网格状装饰。

营城子汉墓[4]出土陶房2件,均为长方形,由房盖和房身组成,悬山式结构。其一房盖平面呈长方形,两面坡式,正脊和瓦垄终端均有瓦当,正脊两端上翘且有双瓦。房身正面呈长方形,下部偏右有一长方形孔,表示门,门下部为伸出台阶,底部有四柱支撑。另一件房盖平面呈长方形,两面坡式。房身正面呈长方形,下部中间有方孔,表示门,房底部有四柱支撑。

旅顺南山里[5]235出土陶房2件,均为长方形,由房盖和房身组成,悬山式结构。其一房盖平面呈长方形,两面坡式,有对称瓦垄。房身上部有多个菱形镂空,表示窗,下部中间有方孔,两侧刻划竖线,表示门。房底部有四柱支撑,高28.15厘米。另一件房盖平面呈长方形,两面坡式,有对称瓦垄,正脊和瓦垄终端均有雕花瓦当,正脊两端上翘且有双瓦。房身平面呈长方形,上部采用透雕的方法装饰窗,下部有一长方形孔,表示门,门上部有檐,与窗左右两侧两边飞兀的凸角相闭合。房底部有四柱支撑,高31.37厘米。

旅顺铁山对庄沟村出土彩绘陶房1件[5]237,长方形,由房盖和房身组成,悬山式结构。房盖平面呈长方形,两面坡式,有对称瓦垄。门两边有凸起棱,房檐下有立柱。侧墙绘有彩绘图案,高24.4、长33.5、宽 26.2厘米。

囤顶的建筑在大连仅发现1件[5]236,出土于营城子汉墓,房身平面呈梯形,上窄下宽,中间有一方形孔,表示窗。墙壁有几何纹饰。高26、长30.1、宽27.7厘米。

陶仓:前牧城驿汉墓第二号墓出土仓1件[2]52。M2:6,泥质灰陶,筒形,直口,口略大于底部,斜直壁,平底。上部有一周凹弦纹。因浸染底部出现黄褐斑。口径31.8、底径27.6、高23.5厘米。

前牧城驿汉墓第三号墓出土仓1件[2]58。M3:4,残存小部分,直口,口部饰二周凹弦纹,直壁。房盖1件。M3:5,残存一部分,泥质灰陶,平面呈长方形,中间起脊,无瓦垄和瓦当,平檐。残长14、宽12.2、厚0.8厘米。

沙岗子第二号墓出土仓1件[2]73。M2:20,直口,直腹,平底,中间饰三周弦纹。口径24、底径22.8、高19.6厘米。沙岗子第三号墓出土仓1件[2]79。M3:4,直口,腰略内收,平底。口径18.8、底径20、高14.6厘米。沙岗子第四号墓出土仓1件[2]85。M4:26,直口,斜直腹,凹底,底略大于口。口径17、底径17.5、高14厘米。

陶厕:前牧城驿M801出土的陶厕[6],为泥质十分松散的红褐色陶,M801:15,长方形,房盖起脊,有踏板,正方形门,左、右各有一圆形透气孔,底部并排有两长方孔。通高15.6厘米。

营城子汉墓出土陶厕[5]238,房身呈长方形,房盖起脊,长方形门,下部有长方形台基,四周有圆形小孔。高21.5、宽19.9、长21.9厘米。

陶楼:营城子子石板墓还出土一件陶楼模型,这座陶楼为东北地区所见的一座造型最完整的东汉时期冥器。陶楼呈塔式,共分三层,通高54厘米,自下而上逐层缩减,该楼可以分解组装。一层正中有门,二、三层底部各有一长方孔,以备各层之间连接。二、三两层四面各设一窗,在第一、第二层的四角各有一斗栱,均涂有红彩。各层顶部均出檐,由板瓦和筒瓦扣合而成,出檐筒瓦前端有几何纹瓦当。二层底部阴刻“高楼”二字,且“楼”字系异体字,由“木”和“由”字组成。这座陶楼已有坚固的基座,三层之间逐层收小,逐层出檐,房顶为庑殿顶。

院落:大连地区仅发现一例陶质院落模型,现藏于大连汉墓博物馆,该四合院出土于金州新区董家沟的一座东汉墓中。院落平面呈方形,四周环以围墙,门楼设在围墙正中,墙内是一组四合院式建筑,院内磨盘、笼舍、水井、水斗、槽、犬、猪等一应俱全。这座院落为东北地区所见的一座造型最完整的东汉时期四合院。

二、陶质建筑模型形制

在大连地区出土的陶房中,很多在房屋底部有四个立柱支撑,且立柱的形式多样,有豆式、立柱式、板瓦式、兽足式等。这种房体下设柱的建筑是典型的干栏式建筑,这种形制普遍被应用于陶仓的设计中。在地处沿海地区的大连,环境湿度比较大,为了有效地保存物品,人们有意识的将屋地面抬高,使陶仓底部与地面有一定的隔离高度,从而有效防止地面湿气的渗入,并且在陶仓上部开设有门窗,有利于空气流通,使物品能够长期保存。

除了干栏式建筑外,还见有台式建筑。房屋底层从地面略微凸起形成台基,在屋外有斜坡踏道。由于房屋的屋檐较宽,能够起到很好的遮雨效果,再加上房屋地面多为夯筑而成的台基,与地面有一定距离,能够起到防雨防潮的效果,使地面保持干燥。

冥器是现实生活中的缩影,大连地区出土的这些建筑模型,也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建筑形制。当时的自然条件对建筑构造、建筑形式和布局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南方潮湿多雨,多采用此式构架。干栏式建筑实物最早出现在七、八千年前的河姆渡遗址,此后的广州等地汉墓出土的陶房也为干栏式构架。大连地区东汉墓出土的陶房当是深受南方这种干栏式建筑影响的产物。

三、陶质建筑模型斗拱屋檐分析

我国建筑很重视屋顶之美,到汉代,如悬山、庑殿、歇山、攒尖等屋顶形制均已出现,大连地区出土的房屋基本上为悬山、囤顶、庑殿三种,且绝大多数为悬山式人字构架形式,主要见于旅顺口区铁山镇的南山里、刁家村、营城子等地的东汉时期墓葬中,房盖平面呈长方形,两面坡式,有对称瓦垄,正脊和瓦垄终端一般有雕花瓦当。

囤顶也叫卷棚顶,主要是屋架四架梁上立两个柱,并列两个脊檩,上架弧形罗锅椽,两坡相接呈圆弧形,不用正脊,目前仅见于营城子东汉时期墓葬中。

庑殿顶,即屋顶为四面坡式,略向内凹陷成弧度,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这种屋顶通常应用于规格较高的建筑,大连地区目前发现不多。营城子石板墓出土的陶楼模型便采用了庑殿顶。这座陶楼的建筑手法为我国木构楼阁此后长期遵循的建筑形式。同时也可以看出此时斗栱已普遍使用,并且成为整座建筑物的组成部分。

大连地区发现的陶房从木构架形式上来看,主要是抬梁式,抬梁式就是用两根立柱支撑大梁,梁上又立瓜柱承次梁,屋叠至上一梁上,立脊瓜柱,檩条安于梁的两端[7]。采用抬梁式构架,相较于穿斗式,木柱使用很少,通常无柱或少柱,室内活动空间相对宽阔,旅顺铁山对庄沟出土的彩绘陶房便是此种构筑形式。此外,该陶房采用了擎檐柱,即在屋前增加立柱,形成回廊,使得房屋的屋檐更宽,能够减少雨水对房屋的侵蚀,同时也有利于建筑本身的稳固性。这种建筑形式首先出现于南方,这是为适应多雨气候而在建筑上进行的一种创造。

四、陶房艺术性

我国古建筑,十分注重细节的修饰,这种修饰不仅体现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更表达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利用装饰来宣扬他们的精神世界。每一个构件的选择,都体现出在细节上不只注重其用途,同时也注重其装饰之美。

大连地区出土的陶房,主要运用透雕、刻划、彩绘等手段装饰,主要应用于对门窗、屋檐、屋面等的修饰。门窗采用透雕的装饰手法,多由雕镂出的菱形方格几何图案表示,形式多样,表现手法比较成熟。如南山里出土的陶房,采用透雕的手法,在屋檐下雕镂四方连续的几何图案装饰窗,并在两边附以飞兀的凸角,为这件陶房增添了几分生动之感。此外,还运用刻划、彩绘等手段装饰建筑,如在门、窗周围刻划有线条做装饰,有的在屋面刻划有几何纹、圆圈纹等,有时也绘有彩绘图案,使房屋有生动传神之感。

从出土的陶房来看,这时期的人们十分注重屋顶的装饰,尤其体现在瓦当上,瓦当的纹饰优美多样,几何纹多见,如斜线纹、云纹等。除了对瓦当的装饰外,还注重屋脊的修饰,有的屋脊两端上翘,有的在屋脊中央立有鸟型装饰物,造型精美别致。

五、结语

两汉时期大连地区建筑业有了较大进步,大连地区出土大量建筑冥器,有厕、圏、仓、房、楼等,陶房在大连地区墓葬中是较常见的冥器,颜色均呈青灰色,泥质较硬。从出土的陶房来看,屋顶形制多为悬山式,工艺上多运用刻划、透雕等手段装饰建筑,有时也用夸张等方式来表现,使房屋有生动传神之感。个别房屋在屋面底部立有四柱,也反映出当时人民的智慧,在受自然环境制约的情况下,通过改变房屋的地面高度来解决问题,最终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通过出土的陶制的院落模型、陶房和陶仓等,可使我们对当时人们较为富足的生活状态有全面的认识。金州新区董家沟的一座东汉墓中出土的一组四合院式建筑,院内磨盘、笼舍及猪、狗等一应俱全,展现了一幅汉代大连地区农家富足生活的场景。

两汉时期,大连地区长期是辽东郡沓氏县、文县的辖境,其为大连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促进了大连地区的繁荣。社会的安定、和谐,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人们生活较为富足,即使在东汉后期中原地区战乱频仍的情况下,大连地区也较为安定,为当时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1]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2886.

[2]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土羊高速公路发掘报告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刘俊勇.辽宁大连营城子石板墓发掘简报[J].北方文物,2002,(2).

[4]大连文物编辑部.营城子汉墓出土文物图集[M].大连文物,2010:43.

[5]郭富纯,赵锡金.大连古代文明图说[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

[6]旅顺博物馆.大连前牧城驿东汉墓[J].考古,1986,(5).

[7]孙慧珍.大连地区出土的汉代陶屋[J].博物馆研究,1992,(3).

猜你喜欢
瓦当汉墓长方形
大云山汉墓发掘记
瓦当响当当
朱克敏重装《秦汉瓦当文字》考略
方寸见佛韵——隋唐佛教瓦当浅析
小长方形找朋友
1940年4月郭沫若在重庆嘉陵江北岸发掘汉墓
有多少个长方形
铺瓷砖
巧替换,妙解答
《马王堆汉墓帛书[叁]》释文补正四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