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省特别行政区民众教育述略

2012-08-15 00:46吕秋实
黑龙江史志 2012年5期
关键词:教育史行政区黑龙江

吕秋实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东省特别行政区是一个特殊地带、一段特殊时期,当时民众教育的兴起与实施对提高这一地区民众的教育水平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截止到目前,在黑龙江省的各个市、县里也都有当时以及之后一段时间里的民众教育的影子。它的意义是深远的。因此,对于东省特别行政区民众教育的兴起原因、实施及影响也更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

一、东省特别行政区民众教育兴起的原因

东省特别行政区是指中华民国时期的一个特别行政区,位于黑龙江、吉林两省内,原为东清铁路附属地的区域。东省特别行政区内施行的民众教育是本文所述中心内容。所谓民众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众教育就是教育,就是继续不断的全民教育。狭义的民众教育就是失学民众所应受的基础教育或称基本补充教育。”[1]而对于近代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说,民众教育应多指狭义的概念。在东省特别行政区施行的民众教育,其兴起有着深刻的原因。

(一)“开民智”之需

首先,东省特别行政区民众自身素质较低。“清末黑龙江地区人口已达到三百多万人。在这三百多万人口当中,除了少数的土著居民外,大部分是从关内北方各省迁徙来的汉族移民。”[2]黑龙江是移民大省,其民众的素质绝大部分取决于移民的素质。移民“从宏观上加以概括,主要有流人、流民、垦民三种类型。”[3]这三种类型的人文化程度、自身修养并不高。可见,其民风、民智在一定程度上会受这种大环境的影响,导致这一地区民众素质不高。加之东北属边疆地区,人烟稀少、气候寒冷,得不到过多的来自朝廷的关怀。其次,帝俄的文化侵略也是要“开民智”的原因之一。“在路线之内,南至长春,北至满洲里,冬至绥芬河,沿站设立男女大小学校多至四百余所,学校俄制也,课程俄文也,教师俄人也,专以教育俄人子弟,储备侵略满蒙之急先锋,华人子弟则根本上无插足之余地……”[4]由此推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东北部分地区的教育趋近于空白。但是中东铁路的开通恰恰也促进了东北地区教育的发展。随着交通的便利,商贾之人日益集中,交流日益繁密,企业日益增多,无不体现“开民智”之所需。

(二)东省特别行政区政府对民众教育的重视

对于东省特别行政区民众教育水平落后的情况,政府首先予以在行政管理上的重视。据记载:“此时之民众教育内容实甚简陋,嗣后教育行政机关及教育会鉴于民众教育之需要,遂接踵而起,纷纷筹办,至民国十九年终,教育厅更有民众教育委员会之设立,以为推行民众教育之设计,及管理机关更就社会环境拟定实施计划方案,筹设民众教育馆等,特区民众教育遂得日见进展。”[5]由此可知,教育行政机构的正规化对于民众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当民众教育提升至东省特别行政区政府机构之中时,它的一切计划都可以与时政相联系,顺乎形势,自然有较好发展。

二、东省特别行政区民众教育的实施

东省特别行政区的民众素质亟待提高,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的政府开始颁布一系列的实施方案。

(一)东省特别行政区关于民众教育的实施方案

1930年,政府颁布了《东省特别区民众教育实施方案》,明确阐述了实施民众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其目的包含五点:(1)对于失学者予以求学机会;(2)对于废学者予以复学机会;(3)对于缺乏公民资格及职业技能者予以公民训练及职业训练;(4)对于稍具公民资格及职业技能者补充并提高其公民训练及职业训练;(5)对于全社会人民提高或养成其善用休闲之习惯及促进健康之能力。其内容包括:(1)文字教育;(2)公民教育;(3)生计教育;(4)健康教育;(5)休闲教育。[6]通过实施方案的目的和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其一,东省特别行政区民众教育是以全社会人民为实施对象的。它几乎囊括了社会上的所有民众;其二,对于民众而言,不只有基本的文化要求,对已有文化、技能的也要求提高;其三,不只对文化、技能有所要求,地方政府也注意到了要提高民众的健康、休闲教育,这是一种生活习惯、生活理念的教育,它可以大大改善当时的社会风气;其四,注重公民的思想教育,这也是对当时民众思想、心灵的一次洗涤。

(二)东省特别行政区民众教育的实施情况

中国政府收回中东铁路教育行政权后,积极推行民众教育的实施方案,使东省特别行政区民众教育有较大发展。

1926-1931年间,共办平民学校、民众学校164所,招生7279人,还办起一所民众教育馆。民众学校学生,多数是无力到小学校读书的城市贫民和工人子女,其中成人占学员总数的30%。[7]

当时民众教育普及情况可见一斑。学员人数逐渐扩充,学校数量逐渐增多,班级课程也逐渐丰富。除了以上提及的民众学校、民众教育馆外,东省特别行政区还会举办各种识字运动,以促进民众学习热情,更好地普及文化教育,很好地起到了“开民智”的作用。以上所述无一不影响着东省特别行政区及其日后的发展。

三、东省特别行政区民众教育的影响

随着东省特别行政区民众教育实施的步步进行,其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

(一)有利于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就业技能。通过对民众教育实施大纲的研读,可以看出东省特别行政区民众教育对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就业技能有着很大影响。在文字教育中,包含有民众学校、民众图书馆、民众问字处、民众识字处、常识问讯处……[8]它们方便了民众的学习,利于普及知识。在生计教育中设置合作社、各种职业研究会、职业训练班……[9]这些措施有利于人们有的放矢地进行各种行业的训练,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东省特别行政区经济的繁荣。

(二)有利于提高民众的艺术水平。在东省特别行政区的民众教育中,包含有休闲教育,其主要内容有民众俱乐部、音乐会、民众剧社……[10]这其中充斥着传统和西方的高雅艺术,预示着民众除了维持生计以外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使民众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心灵上得到净化,对于驱除封建社会的污秽恶习有着很大影响。

(三)有利于提高民众的身体素质。在健康教育的内容下,包含着儿童健康比赛会、托儿所、民众医院及巡回医疗所……[11]这些措施利于健康方面知识的传播,使病人可以得到有效救治,儿童及家庭的卫生得到重视,也使民众锻炼身体成为可能。这也是一个地区经济、政治及文化发展的保证。

(四)有利于促进民众思想解放。在公民教育中,涉及的项目有党义研究会、政治讲演会、纪念周及纪念日……[12]这对于解放人们思想起着很大的作用。在《东省特别区民众教育实施方案》的附注中写道:“党义一科不在认识文字多少而在明了其涵义。”[13]可知当时的东省特别行政区政府意在解放民众思想,从思想层面提高民众的素质。

(五)有利于黑龙江省教育的发展。东省特别行政区民众教育施行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当时当地,从东省特别行政区遗留下来的普及文化的风气为东北地区教育近代化作了很好的铺垫。到伪满洲国康德二年,哈尔滨民众教育馆包含有图书馆、阅报室、游艺室、民众学校……[14]这些都可以看作是黑龙江省教育的起步,在日后的教育发展中,以这些为基础,一步一步成长至今。

东省特别行政区在一段时间内文化教育相当落后。但当地政府对民众教育有足够高的认识,实施了一系列方案,使这个僻壤之地成为了一个民众文明的繁荣区域。当然,东省特别行政区的民众教育也有不足之处。例如,民众教育的主要注意力放在了识字方面,对于实施内容的其它方面关注不够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当时民众教育的积极影响。然而,这些不足依然不能抹灭东省特别行政区民众教育对当时当地文化传播的良好作用。对于当代的社会来说,学习并不是一件难事,但在社会中却还有一部分人对文明没有深刻的认识,而此时普及民众教育依然是国家教育中的重中之重。这样,历史的车轮才会不断地向前转动,文明才不会终止。

[1]李蒸.民众教育讲演辑要.文化学社,1931:3.

[2]李德滨,石方.黑龙江移民概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29.

[3]李德滨,石方.黑龙江移民概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29.

[4]谢岚,李作桓.黑龙江省教育史资料选编《上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996.

[5]谢岚,李作桓.黑龙江省教育史资料选编《上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1007-1008.

[6]谢岚,李作桓.黑龙江省教育史资料选编《上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1023.

[7]哈尔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哈尔滨市志·教育.科学技术.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232.

[8]谢岚,李作桓.黑龙江省教育史资料选编《上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1024.

[9]谢岚,李作桓.黑龙江省教育史资料选编《上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1024.

[10][11]谢岚,李作桓.黑龙江省教育史资料选编《上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1024.

[12]谢岚,李作桓.黑龙江省教育史资料选编《上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1024.

[13]谢岚,李作桓.黑龙江省教育史资料选编《上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1027.

[14]黑龙江省文化厅《文艺志》编辑部.《文艺史志资料第一辑》,1985:75.

猜你喜欢
教育史行政区黑龙江
京字头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浅析中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现实路径
上榜派出所统计表
上榜派出所统计表
羡慕等
蔡元培构建教育民主决策制度的尝试
黑龙江出版集团
教育史学科体系建设的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