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絮语

2012-08-15 00:52柳向阳编辑罗婧奇
中国三峡 2012年4期
关键词:勃发伦理学刊物

文/柳向阳 编辑/罗婧奇

编这期刊物的时候,还是三月。

三月五日,惊蛰。元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诗人陶渊明有诗:“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俨然一派生机盎然的预言。

读这期刊物的时候,将是四月了。

据说英文中四月(APRIL)的词源意义是“开”;四月二日是国际儿童图书日、世界自闭症日,其中的开启意味也非常明显;而惊蛰,古名“启蛰”。这一切都在提示这是一个生命开启的季节,一个生命勃发的季节。

这样的季节,需要对生命的呵护和珍惜。

《史记·殷本纪》中记载成语“网开三面”的故事。夏朝时诸侯国商的首领汤有一次在野外,看见有人一边四面张网,一边祈祷:“天下的鸟啊,都到我的网里来吧!”汤说:“你是要把天下的鸟兽都打尽吗!”让那人撤下了其它三面的网。

撇开道德色彩,我们还可以看到其中的生态环保意义:用现在的话说,汤这位古贤既尊重民生,又珍惜自然界的生命,不期然地合乎了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理念。而从人的角度审视,或许其中还包含了克制等因素。

古人云:“万物之形虽异,其情一体也。”又说:“天地含情,万物化生。”由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万物都具有了相同的感情,而这种感情也是天地万物得以生养的条件。从美学角度讲,这里说的也就是“同情”。由此,古老的中国思想倒是与西方美学观念不期而遇。

“采菊东篱下,幽然见南山”(陶潜),“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这些陶醉、寄情于自然山水的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比比皆是。实际上,中国文学艺术与人的觉醒,几乎是与人们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同时出现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人与自然万物是和谐依存的,必然推己及物,爱护自然,善待自然万物,包括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鸟一兽。从这里我们直接走向现代伦理学。从局限于人类社会,到放眼生命,再到包涵万物,伦理学视域从人学到宇宙之学,我们的胸怀也从人类社会扩展到宇宙万物。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在这个生命勃发的季节里,愿我们回归自然,关爱生命,护生,护心。

猜你喜欢
勃发伦理学刊物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中的伦理学意蕴探析
野趣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刊物贺词
论马克思伦理学革命的三重意蕴
恭贺高君武扬《大崖草续集》付梓
置换
早春黄芽
系列刊物介绍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