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南运河沧州段历史变迁及当今治理设想

2012-08-15 00:51吴红梅
中国水利 2012年22期
关键词:沧州运河河道

吴红梅

(河北省沧州市南运河城区管理站,061000,沧州)

京杭运河有着辉煌的历史。运河沧州段又称南运河,兴于隋唐,系京杭运河的一部分,为历代漕运之水上通衢。她蜿蜒曲折,纵贯沧州市,历尽沧桑,是历史之河、故事之河、文化之河,是沧州人民的“母亲河”与沧州巨变的见证者。现今正在进行的南运河综合治理工程既是广大市民对古运河容貌再现的热切期盼,又是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把南运河沧州市区段打造成为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生态文明的城市地标,需要了解南运河的历史变迁和曾经的治理状况,以正确把握当今的治理方略。

一、南运河沧州段的历史变迁

京杭运河沧州段(南运河)北起青县李又屯村,南至吴桥县第六屯,流经青县、沧县、沧州市区、南皮县、泊头市、东光县、吴桥县,全长 253 km。

南运河始建于汉朝建安年间,至今已有1 800多年历史。隋唐时期,南运河叫永济渠;宋元时期,改称御河;明朝改称卫河;到了清朝,称运河,为与天津以北的北运河、德州以南的卫运河相对应,天津南至四女寺枢纽段叫南运河。

南运河历史上是一条通向北京的漕运河道,最早是古代一条叫白沟的小河流,后经历数代开挖治理而成运河。汉献帝建安九年 (公元204年),曹操为北征袁尚,下令“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淇水是黄河的支流,在今河南省淇县以东入黄河。当时,在淇水口用大枋木筑成堰,阻止淇水注入黄河,从淇水开渠引水入白沟,为白沟提供水源,以保证通航能力,遂使白沟成为漕运河道。

隋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春,隋炀帝杨广为加强沟通南北航运能力,“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州”。永济渠便是在白沟和清河基础上开挖而成。从德州进入河北以后,其走向大体与今南运河相符。永济渠开挖历时两年多,到隋朝大业六年 (公元610年)完成。永济渠建成后便成为沟通黄河、海河两大流域间的主要航线。隋朝大业七年至十年 (公元611—614年),隋炀帝三征辽东,都是利用永济渠将士兵、民夫及军用物资运往北方的。“发江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米至涿郡 (在今北京西南部),舳舻相次千馀里,载兵甲及攻取之具,往还在道常数十万人”。可见当时永济渠运力相当大。

唐代,永济渠仍然是北方的主要水道。经过唐代劳动人民的维修和疏凿,永济渠南段的水面扩大到十七丈,深二丈四尺,保持了航道的畅通。为了扩大水运交通网络,还在永济渠沿岸开凿了一些支渠,使其航运能力向东西两侧辐射。

宋代,汴京(今开封)北通河北的运道仍是御河(即永济渠)。主要是转送军饷到河北各地,每年运送数万石至数十万石不等,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1267年,元朝建都北京以后,元代对京杭运河做了大规模改建。开凿了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至安山(今山东省梁山北)的济州河,安山至临清的会通河,通州至大都的通惠河。会通河和通惠河的建成通航,可以从杭州直达北京,使京杭运河的长度比隋代缩短了900多km,从而形成了近代京杭运河的基本格局,御河(即今南运河)从此成为京杭运河的一部分,对促进元以后中国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乃至定都立业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北京,政治经济中心移到北方,卫河(即今南运河)的航运作用进一步突出。到明朝中叶的正统至正德年间(1436—1521年),每年通过卫河从江南运到北京的粮食都有400万石以上。运粮船只来往如梭,最多时达12 000多只,船工人数达12万余人。

清朝顺治元年至宣统三年(1644—1911年)的 267年中,南运河一直是南北水上交通运输的大动脉,利用率高于元明时期。除了漕粮以外,还有清政府征集的各种钱粮,这些粮食大部分要通过运河运往北京。

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南运河仍有相当规模的航运能力。20世纪50年代,从天津发船经沧州、德州、临清可直达河南省新乡,年通航时间可达300多天,高水位时可行30 t以下的木船。20世纪60年代,南运河天津至德州间货轮仍往来不断。20世纪70年代,华北地区水资源危机突现。南运河航道情况及水源情况骤然恶化,其工程效益逐渐由航运功能转变为输水功能。

南运河繁盛的水运交通带动了两岸经济发展。在南运河岸逐渐兴起了一批以码头经济为主的中小城镇。如沧州境内的青县、兴济、沧州、捷地、泊头、霞口、东光、连镇、安陵、桑园等。这些城镇里曾经货栈林立、商贾云集,河内舟楫相连,岸边车水马龙,一派繁荣景象。

二、南运河的历史治理

由“白沟”到“南运河”,新中国成立前,历史上对南运河的治理主要是保漕。由于受黄、漳、卫河洪水侵扰,南运河经常发生漫溢决口事件,不仅影响漕运,还给沿岸地区造成涝灾。因此,从唐代开始就有对沧州境内南运河进行防治的一些记录,主要是建筑堤防和开凿减河。

据史料记载,至唐朝开元年间(713—741年),在南运河东岸开凿了阳通河、靳河、减水河道,在当时对防治洪泛发挥了一定作用。到北宋年间,由于黄河多次泛滥,侵扰南运河,造成南运河严重淤积。为保持通航能力,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增修御河东堤。元朝太宗五年(1233年)有30多段堤防出现豁口,又修筑堤防,疏浚河道,恢复了原有的航运能力。

明朝永乐年间,重开会通河,使京杭运河成为沟通江南至北京的直线运道以后,穿越卫河入海的黄河与卫河相互干扰,卫河时常受黄河侵扰,造成水量暴涨,堤防溃决。为了分泄洪水,稳定运河水势,1412年至1880年,先后在南运河东岸开挖了四女寺减河、哨马营减河、兴济减河、捷地减河和马厂减河,以分泄卫河洪水。为了使卫河保持一定水位,以利漕运,后来又在各分洪河道的河首建了闸坝,将超量洪水通过闸或滚水坝排泄入减水河道。当时兴建的这些分洪减水工程不仅在当时发挥了显著的保漕效益,而且也为当今综合治理漳卫南运河水系打下了基础。

清朝初年,漳河不入卫河,为保南运河水源,清朝顺治十七年(1660年),“曾堰漳河分灌民田之水,入卫济运”。至清朝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重新疏通这条河道,引一部分漳水补充卫河水量,全漳入卫的形势大致形成。清朝乾隆三年至五年(1738—1740年),实施了南运河放淤工程。清朝道光十九年(1839年)卫河浅涩,难以济运,清政府下令改变卫河上游“三日济运,一日灌田”的规定,强迫封闭所有民渠、民闸,以保漕运。

新中国成立以前,南运河堤身低矮单薄,年久失修,抗洪能力很低,每遇稍大洪水即决溢成灾。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对南运河的治理重点便由保漕转到防洪。多年来一直采取工程性措施对运河进行保护、利用。沧州段运河沿线全部进行了堤防绿化,闸、涵及堤防工程得以加固。南运河作为 “引黄济津”的必经通道,自1972年至今30多年来,引黄、引岳、王大引水,过水量约80亿m3。作为世界上最古老运河之一的南运河,如今仍保存着其应有的功效,为保证天津市和河北省衡沧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南运河沧州市城区段综合治理及景观带建设的建议

最近,沧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保护、开发、建设、管理、利用”的南运河沧州段治理、开发、保护原则。以古运河为主线,以 “古运河申遗”为契机,打好“运河”品牌,利用和改造现有河渠,完善河渠功能,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城市景观、旅游休闲相结合,通过进一步焕发南运河活力,使沧州市成为一个防洪安全、城中有水、水中有城的美丽城市。这是一个美好愿景,很受市民支持。但古运河作为沧州市中轴线贯穿了市区,她既是沧州的“母亲河”,更是沧州的灵魂,运河作为这座城市的主体元素存在,和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未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这座城市起着传感器的作用,和这座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因此对沧州运河景观带重构以及对整个城市基础设施关系的影响,一定要有一个更大、更广阔的思路。对此建议:

1.运河景观带建设要有新思路

南运河综合治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水利、市政和城市景观,融资、投资、开发等诸多领域,技术含量高,工程量大,投资多,任务艰巨,应充分认识,慎重对待,严密论证。要用系统思想、智慧开发来对待这次治理工程。南运河是历史长期形成的遗产,应尽量避免重复建设,避免浪费国家投入。因此不应把运河当作一个独立体去运作,决策者不仅要对城市的现在进行设计,更要对未来进行决策。改造现有的运河成本最低,见效最快,城市传感效应最强,综合效益最高,而且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感、文化感。沧州休闲资源严重短缺,运河位于市中心正好可弥补这个短板。

2.运河景观带建设应注意几个问题

运河两岸长期以来因侵占堤防、乱搭乱建、垃圾成堆、私自摆摊设点等等,已成为沧州市的固疴难疾,而且还有很多历史遗留问题严重影响运河的防洪功能,使运河成为臭水沟、垃圾站,古运河的环境已达到非治理不可的地步。主要包括:一是南运河景观带建设投入运行以后,河水长期存蓄,河道污泥等影响将促使运河水质逐渐变差甚至严重污染。二是要切实在综合治理中解决运河污水排放问题,通过建立有效途径解决两岸居民因贪图方便乱倒污水、垃圾严重影响运河水质的问题。三是要解决运河两岸菜市场、城中村、商业摊点、居民区将大量垃圾直接倒入运河,既污染河道又妨碍行洪的问题。四是要解决运河管理没有专业执法队伍的问题。

3.运河景观带建设的几点建议

(1)要履行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南运河综合整治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在符合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和其他有关技术要求,维护好堤防安全,保持运河现有行洪输水等功能,不改变运河原始风貌的基础上,统筹考虑进行高标准规划、高水平改造,把运河打造成沧州城区最亮丽的水利风景区。

(2)要打好用好“运河”品牌

沧州城市水系建设要充分利用“运河”资源这个最大亮点、最好资源、最靓名片,要因“运河”而“活”、因“运河”而“兴”、因“运河”而“名”。打好用好“运河”牌,让“母亲河”最大限度地发挥传感器效应,最大限度地提升城市发展带动力、推动力、影响力和辐射力。

(3)要在综合治理上强化运河文化功能

城市开发要和运河景观带相结合,从现有水系格局看,水系还不完整,而且布局也不尽合理。在结合城市规划、河道现状、周边功能区开发、政府财力情况,把水利工程与生态、城市景观、旅游、休闲有机地结合,并把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融合进来,使南运河综合治理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涵养水源,节约能源,把枯萎了的运河水系重新恢复起来,然后把濒水的土地开发利用起来,促使治理到哪里,哪里就成为“黄金宝地”,从而使整个城市进一步焕发生机。例如,可在两岸建江湖文化城,把武术、杂技等传统项目,引入运河景观文化圈,充分挖掘、保护、传承、开发沧州的传统文化,以保存好运河历史原貌。让沧州江湖文化有一个发展、展示的场所。向世界宣传沧州软实力,把两岸的功能性小区和运河水文化紧密结合好,充分开发、利用好运河,把沧州的软实力推向世界。

(4)要制定相关政策给予制度保障

河道部分建设政府要给予相关政策,考虑河道防洪、调水、蓄水、输水、闸坝管理、压力井、河道工程划界等都牵涉水利部门,应由水务部门管理,避免相互推诿。无论是功能区,还是居区住等,小区设计规划应先考虑河道安全,防污、排污都要结合好,防洪、输水、堤防管理等功能和小区建设紧密结合,相得益彰,互为补充。

(5)要建立一支规范高效的水政监察队伍

水政监察工作是水行政管理的重要环节,加强水政监察队伍建设,更好地适应沧州发展的需求,更好地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能,建立健全规范高效的水政监察队伍,把运河管好,把沧州的水利管好,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1]沧州地区水利志[R].河北省水利史志丛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

[2]赵鹏.推进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N].河北日报,2012-09-03.

猜你喜欢
沧州运河河道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沧州分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沧州分行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沧州分行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沧州鸿发包装技术研究所
河道里的垃圾
山溪性河道植物选择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