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革命道路理论演变研究

2012-08-15 00:44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政权恩格斯

李 坚

(华南农业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 广州 510642)

马克思主义革命道路理论演变研究

李 坚

(华南农业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 广州 510642)

“一国胜利论”继承了“同时胜利论”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共同胜利的观点,发展了“同时胜利论”中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共同胜利的途径和方式,即无产阶级可以通过政权革命完成这个阶段性任务。“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继承了“一国胜利论”关于无产阶级取得政权革命的理论,发展了“一国胜利论”,从“城市中心论”发展为“农村中心论”,丰富了“一国胜利论”取得的条件,不仅指出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还论证了国内无产阶级主客观力量的成熟,也是获得胜利的重要条件。

马克思主义;革命道路理论;同时胜利论;一国胜利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

要探讨马克思主义革命道路理论中“同时胜利论”、“一国胜利论”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要科学全面正确的理解“同时胜利论”、“一国胜利论”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再将三者进行两两比较,从相同点找出继承性,从差异处找出一致性,最终确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同时胜利论”

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立即’同时发生的行动才可能是经验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①1847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在回答“这种革命能不能单独在某个国家内发生”的问题时说:“不能。单是大工业建立了世界市场这一点,就把全球各国的人民,尤其是各文明国家的人民,彼此紧密地联系起来,致使每一个国家的人民都受着另一个国家的事变的影响。此外,大工业使所有文明国家的社会发展得不相上下,以致无论在什么地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成了社会上两个起决定作用的阶级,它们之间的斗争成了我们这一时代的主要斗争。因此,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在这些国家的每一个国家中,共产主义革命发展得较快或较慢,要看这个国家是否工业较发达,财富积累较多,以及生产力较高而定。因此,在德国实现共产主义革命最慢最困难,在英国最快最容易。共产主义革命也会大大影响世界上其他国家,会完全改变并特别加速它们原来的发展进程。它是世界性的革命,所以将有世界性的场所。”②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写道:“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③这些思想被后人称为“共同胜利论”。

马克思恩格斯的“同时胜利论”,并不包含各国无产阶级政治革命需要“同时发动”或“同时胜利”的意思,而是各国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同时胜利”的意思。并且“同时”,是“同一时期”、“同一阶段”,而不是“同一时间”、“同一时刻”。为此,要对两个概念做一个深入的理解:一是“共产主义革命”的内涵。1848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在回答“这个革命的进程将是怎样的”问题时,从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一直谈到消灭私有制。可见,他们所说的共产主义革命,不仅包括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政治革命,而且包括实行社会主义经济变革的社会革命。所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革命“同时胜利”论,并不排斥一国的无产阶级可以首先夺取政权。因而,马克思恩格斯具有无产阶级政治革命“一国胜利”的思想。1848年,马克思指出:“先于其他任何国家解决问题和消灭矛盾是英国的使命。”④1870年,恩格斯曾估计,革命“将由法国人开始,而由德国人完成”⑤。1871年,马克思指出:“巴黎公社就是工人阶级夺取政权——关于这一点不可能有任何异议。”⑥1885年,恩格斯指出:“从欧文主义灭绝以后,英国再也没有过社会主义了。”⑦1891年,恩格斯指出:“德国无产阶级政党在1898年左右就能取得政权。”⑧1892年,恩格斯指出:“在法国,我们的人远没有成熟到夺取政权的程度。”⑨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论述,证明了无产阶级政治中心在不断转变,而且可以由一国无产阶级首先夺取政权(即政治革命)。二是“同时发生”的内涵。资本主义体系的世界性和工人阶级利益的共同性,决定了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国际性。从原文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共产主义革命发展得“较快”或“较慢”取决于国家工业发达、财富积累以及生产力程度,使得有些国家“最慢最困难”或有些国家“最快最容易”,也就是说,革命胜利是有先有后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原意是共产主义革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⑩通过各国工人运动的相互“影响”,“改变”或“加速”原来进程,最终在同一历史时期内取得共同“胜利”。“如果不就内容而就形式来说,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争。每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当然首先应该打倒本国的资产阶级。”⑪因此,各个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不是“同时”(同一时间)胜利的,也不要求“同时”(同一时间)发动的,否则,也就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

二、“一国胜利论”

列宁在1915年所写的《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指出:“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⑫1916年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一文中又作了进一步阐述:“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⑬列宁的“一国胜利论”认为:在帝国主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不一定要在几个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才能胜利,也不一定要在资本主义最发达、无产阶级人数占人口多数的国家里首先取得胜利,它将在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的一环且无产阶级革命主客观条件成熟的国家里首先突破。

列宁上述对“一国胜利论”的论述中两次提及“社会主义”,他指的是“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治革命,不是指“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⑭的“社会革命”。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中,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而获得胜利的社会所采取的政治形式将是民主共和国,它将日益集中该民族或各该民族的无产阶级的力量同还没有转向社会主义的国家作斗争。没有无产阶级这一被压迫阶级的专政,便不可能消灭阶级。没有各社会主义共和国对各落后国家的比较长期而顽强的斗争,便不可能有各民族在社会主义下的自由结合。”⑮这说明,“社会主义”含义指的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胜利,并利用无产阶级专政的民主共和国的政治形式,实现社会主义在全世界各民族中的完全胜利。

列宁特别指出了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重要性。1918年5月,他说:“我知道,当然有一些自以为很明智、甚至自称为社会主义者的聪明人,他们硬说在一切国家爆发革命以前不应夺取政权。他们没有料到他们这样说就是脱离革命而转到资产阶级方面去了。要等待劳动者阶级完成国际范围的革命,那就是要大家在等待中停滞不前。这是荒谬的。革命的困难是大家都知道的。革命在一个国家虽以辉煌的成就开始,但以后可能要经历痛苦的时期,因为只有在全世界范围内,只有靠各国工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最终取得胜利。”⑯这段话,准确无误地表达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胜利问题的本来思想。学界在解读和引用“一国胜利论”时,往往是将其与“同时胜利论”相对,认为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国际形势和俄国实践相结合提出“一国胜利论”,他是马克思恩格斯“同时胜利论”在适应时代发展和俄国实际情况的继承和发展。但是,“一国胜利论”并不是列宁提出的,而是列宁具体阐述发展了“同时胜利论”的一部分内容。即“同时胜利论”中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内容(“一国胜利论”不包括对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论述)。

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

毛泽东指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内受封建制度压迫,外受帝国主义欺负,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⑰同时,农村地区地理环境优越,“进可攻退可守”,再加上远离中心城市,易被敌人所忽视,统治阶级鞭长莫及,便于发展革命力量;另外,这里又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大革命时期共产党播下过革命的火种,党的组织也有较好的发展,创造了富有斗争经验的地方武装。所以,在农村地区建立根据地,发展武装力量,开展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是极为有利的。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原因:一是帝国主义战争的严重破坏,使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民生凋敝、民不聊生,革命成了唯一的选择。二是不发达国家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势力顽固存在,造成这些国家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动摇性甚至叛卖性,他们不可能举起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受机会主义的影响小。三是无产阶级革命力量相对强大。这些国家的工人阶级人数虽少,但有农民做同盟军,有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1)《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著作,阐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和存在的原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说明党要开展武装斗争、建立农村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尤其是建立红色政权,回答了林彪“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问题。这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形成提供了基础。(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批判了“他们这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充分肯定“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到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的,等等的政策”,认为“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如果党员中有这种意见,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因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进一步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初步形成。(3)1935年1月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中国革命沿着毛泽东的这条道路迈进,这代表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最终形成。二是否定了“城市中心论”,指出了党的工作重点在农村,必须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作了一些描述,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也指出要按照中国实际,不能照搬苏联革命战争经验,批判了左倾机会主义,“把一省胜利放在夺取生成和中心城市的基点上”的“城市中心论”。三是指出了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具有长期性、曲折性和艰苦性。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策略》指出了“中国革命战争是持久战”的论断、《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指出“围剿”和“反围剿”将长期反复存在,只有敌我强弱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时,才能结束这个反复状态。

四、马克思主义革命道路理论的相应关系

1、“一国胜利论”与“同时胜利论”的关系。“一国胜利论”发展了“同时胜利论”中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途径和方式,即无产阶级可以通过取得政权作为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平台和基础,并提出了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可能性——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一国胜利论”把无产阶级的政治革命与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分开,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即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与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即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区分开来,是对“同时胜利论”的细分和具体化,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权革命的具体阐述,分析了“同时胜利论”的实施步骤和阶段,以及各个不同阶段的建设任务。首先,它在“同时胜利论”基础上,指出一国实现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政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提出了“建成社会主义基础”,突破了西方先进国家同时实现社会变革的思想,展望了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变革的可能性;再次,他描绘了一条社会主义从政治变革——社会变革——完全的社会主义的实现路径,给不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提供了新路径。即在生产力不发达的落后国家,可以先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随后再进行社会革命,发展生产力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进行,促进世界无产阶级的胜利。

2、“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与“一国胜利论”的关系。在我们科学理解列宁的“一国胜利论”的内涵,仔细对比“一国胜利论”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原本被看作不相关的两者,却发现它们的一致性。当然,他们的一致性不仅表现在与民主社会主义者所倡导的社会主义道路截然不同,或同属于马克思恩格斯暴力革命思想。更重要的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了“一国胜利论”的理论。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继承了列宁“一国胜利论”关于无产阶级取得革命政权可能性的观点,也就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各国在竞争中往往以军事冲突和战争的方式重新瓜分世界,帝国主义内部的矛盾加剧和重新洗牌,从而造成资本主义统治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可以说,列宁“一国胜利论”和俄国十月革命为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样本。

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高潮是否快要到来,只有详细地去察看引起革命高潮的各种矛盾是否真正向前发展了,才能作决定。”⑱并在回答这一问题时指出:“既然国际上帝国主义相互之间、帝国主义和殖民地之间、帝国主义和它们本国的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发展了,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需要就更迫切了。帝国主义争夺中国一迫切,帝国主义和整个中国的矛盾,帝国主义者相互间的矛盾,就同时在中国境内发展起来,因此就造成中国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一天天扩大、一天天激烈的混战,中国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就日益发展起来……”⑲从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在分析革命道路和革命形势问题上,是从列宁的“一国胜利论”为理论基础入手,然后再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我国革命高潮到来的条件和革命形势。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对“一国胜利论”的发展,在于列宁把城市作为薄弱环节中的突破口,而毛泽东则把乡村作为革命的爆发点。即“城市中心论”发展为“农村中心论”,其核心焦点就在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主客观条件成熟区域发生了转移。在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条件成熟的地方在城市,无产阶级首先是在城市取胜,然后再占领农村。而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条件成熟的地方在农村,某些农村地区是敌人统治力量的薄弱环节,革命军队可以从中找到突破口,积聚和发展自己的力量,造成革命在农村地区的局部成功,可以作为革命的突破口、根据地,形成乡村包围城市的态势,然后进攻城市,夺取全国政权。毛泽东认为:“军阀间的分裂和战争,削弱了白色政权的统治势力。因此,小地方红色政权得以乘时产生出来。”⑳他同时指出:“革命的胜利,总是从那些反革命势力比较薄弱的地方首先开始,首先胜利;而在那些反革命势力雄厚的地方,革命还是没有起来,或者发展得很慢。这是中国革命在过去长时期内已经遇到的情形。”㉑

总之,“一国胜利论”继承了列宁“同时胜利论”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共同胜利的观点,发展了“同时胜利论”中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途径和方式,即无产阶级可以通过取得政权作为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平台和基础,并提出了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可能性——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通过阶段式和分步骤的政权革命,细化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社会革命过程,为社会革命的最终形成提供了理论指导。“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继承了“一国胜利论”关于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理论,发展了“一国胜利论”从“城市中心论”发展为“农村中心论”转移,丰富了“一国胜利论”取得的条件,不仅指出资产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还论证了国内无产阶级主客观力量成熟也是获得胜利的重要条件,特别是中国农村地区国内无产阶级主客观力量的成熟。三者是一脉相承,相互照应,相互补充,相互完善。

与此同时,“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是继承和发展了“一国胜利论”和“同时胜利论”中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理论,完成无产阶级政治革命,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胜利的阶段性目标,或者称之为“必经的过渡点”。因此,在革命战争时期,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在社会建设时期,我们通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运用无产阶级政治革命取得政权的平台,促使和推进本国的社会革命,努力实现“一国胜利论”和“同时胜利论”的终极目标。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依然是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可以抨击那些污蔑或者误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无知者,抨击那些支持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或者民主社会主义道路的机会主义者,中国不管是在农村包围城市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我们都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者。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9-4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68-36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第89-9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第427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第443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第283-284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第147-148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第562页。

⑩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第 286、262页。

⑫《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09页。

⑬《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8页

⑭《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第二版,第483页。

⑮《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第二版,第367-368页。

⑯《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第2版,第313页。

⑰⑱⑲⑳㉑《毛泽东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 77、100、101、51、138 页。

责任编辑:陈文兴

D041

A

1671-2994(2012)04-0018-04

2012-06-06

李 坚(1987- ),男,广东梅州人,华南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硕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政权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陕甘宁边区政权治理经验探究
党的七大擘画建立新型国家政权的蓝图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古滇国政权的演进与消亡:一个必然的历史结局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抉择
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