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012-08-15 00:44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大众化挑战马克思主义

靳 玲

(中共胜利油田党校 公共事业培训部,山东 东营 257045)

网络文化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靳 玲

(中共胜利油田党校 公共事业培训部,山东 东营 257045)

网络文化具有不同于以往传统文化的新特征,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使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文化具有的开放性和平等性、虚拟性、不可控性和可被操纵性等特征,展现了与以往大为不同的网络世界。掌握网络文化的这些特征,才能明确网络文化从意识形态、传播方式、个性化和多元化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的挑战,才能顺应网络文化发展趋势,通过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地位的主流意识,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加强网络文化管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网络文化;特征;挑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选择

网络文化是一种崭新的多元文化,它在给社会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它以其丰富的知识资源、迅捷的传播方式、及时的参与性,成为人们获取或传播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来源和渠道,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资源的共享。与此同时,网络中的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甚至反动的文化内容,给人们的思想意识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甚至冲击和削弱了我们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使我国的思想文化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网络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挑战

1、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主流的意识形态具有一种思想先导作用,在社会发展、价值导向和维护国家利益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一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整合各种社会力量、排除各种因素干扰、保持社会合力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精神条件。随着互联网普及而至的文化和政治的多元化,围绕发展模式和价值观的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和激烈。第一,西方政治思想、文化及价值观念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强烈的冲击和渗透。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指出:“对一个传统社会的稳定来说,构成主要威胁的,并非来自外国军队和坦克的进攻,而是来自外国观念的侵入,印刷品比军队和坦克推进得更快、更深入。”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利用因特网的开放性,借助其强势媒体的力量,不断兜售西方式的意识形态,宣扬西方价值观念,推行文化霸权主义。这种思想文化的威胁和入侵,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侵蚀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群众基础。第二,网络传播的开放性、无中心性和多元化,使网络上各种思潮、观念并存并相互激荡②,导致人们在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行为取向等方面的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信息网络上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中,有些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有益补充,有些则是反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面临主导性与多样性矛盾的挑战,干扰了人们思想认识的统一,影响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给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带来挑战,严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2、传播方式面临的挑战。传统的政治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组织和机构,常常采用“一本书、一支笔、一个讲台、一个节目、一份报刊”等手段,使受众深感单调乏味,和受众之间也只是一种单向被动的传递关系,不可能根据受众的兴趣和要求来选择。而在网络时代,网民的信息获取渠道更多,内容更为丰富多样,获取行为也愈益个体化、隐蔽化,接受信息的自主性也越来越强。网民既可以是网络宣传的对象,也可以成为网络宣传的主体。信息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和自主性,使得网民理解信息变得多角度化,不再简单地按照教育者制订的目标去理解信息。网民理解信息变得更加自主,他们会将各种信息、观点进行比较判断和选择,再为我所用,进而指导自己的行动,而不像以往那样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灌输和安排。因此,网上那些不能引起网民兴趣的信息不会被点击阅读,不能吸引用户注意力的宣传教育网站很难发挥作用。这就向传统意识形态构建者提出了严峻挑战:在网络时代信息爆炸的条件下,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这种意识发展趋势必然冲击利用传统宣传模式建构起来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意义和主流地位,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冲击与困难。

3、个性化的挑战。网络文化是“草根文化”,民众破天荒地有了言论自由和选择信息自由的可能。网络文化的形成,本身就是民众对政治和经济势力限制各种言论自由的突破,民众有了自由表达和自由选择的平台和机会。它的多元体系和内容,使得任何政治权力和经济势力都难以对其彻底封杀和控制。无处不在的网民和方兴未艾的网络文化,对官方传统的意识形态的冲击和挑战,已经使它力不从心。民众只要注册一个博客或者网名,就可以尽情发泄,即使被删帖,转眼又可以另一种方式或在另一个地方冒了出来。人们在网上形成无数个小的文化团体,尽情地发泄、表现自我,讨论各种新见地和新思潮,合则相聚,不合则重新组合,并不指望说服众生,也不被强制服从。网络文化的这种个性化特征,是芸芸众生作为独立存在的个体的本性的最真实表现。即个性的、多元化的网络文化,正在挑战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地位和作用。

4、多元化的挑战。中国社会和文化日趋多元,网络当然也不例外。而且,由于网络不受现实社会中各种身份、地域的限制,这种多元化的特征显得更为突出。随着网民数量的剧增,网络文化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多元并存的状态。较之传统主流文化,典型的网络文化表现出一种“自媒体”或者说“个人媒体”的特征,博客、微博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形式。每个人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传播各种信息,包括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正是由于网络文化的多元性特征,一些在现实社会中极个别的现象,通过网络的传播,经常会获得与实际不符的夸大效应,使网络文化表现出极端的特征。这些极端现象虽然不足以代表网络文化的主流,但也是网络发展中客观存在的潮流。如何深入了解网络文化的多样形态,透过潮流把握主流,巩固主流意识形态,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难题。

二、顺应网络文化发展趋势,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日新月异,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新挑战。如何跟上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步伐,加强网上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普及工作,用丰富的理论教育内容满足广大网民的需要,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领网络舆论阵地,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③

1、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地位的主流意识。2007年1月23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这次集体学习安排的内容是世界网络技术发展和我国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胡锦涛就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提出五项要求。第一条,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努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④强化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知和认同。这说明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其指导地位不可动摇。虽然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对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念提出了巨大挑战,但要正视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存在的挑战,理直气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标准和底线,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的与时俱进。同时,要清醒地看到,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马克思主义的确遇到了诸多不利因素和挑战,我们要正视这些因素和挑战,既要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思想、观点和方法来回答当代和现实问题的勇气和能力,也要有积极参与研究各种理论思潮、学术对话和争论的魄力、信心和热情,要坚信马克思主义从来都是在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中成长壮大的。

2、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如果从1994年4月20日中国正式进入互联网之日算起,中国进入网络时代不过18年。但是,互联网发展可以用“爆炸型”来形容。1997年初,全国的互联网用户仅62万人。截至2011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人,微博用户数量骤增至1.95亿。在“人人都是通讯社,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中国网民数量的急剧增长,要求我们必须把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结合起来,各展所长、形成合力,占领这块潜力无限的舆论空间。第一,要继续发挥好报刊、图书、广播、电视在马克思主义宣传普及中的重要作用,讲究宣传艺术,创新宣传方式,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办好报纸理论版,抓好理论书籍的出版,加强选题策划,丰富体裁内容,多推出读者愿看、爱看的通俗文章和书籍;推出和办好广播电视理论类栏目,更好地实现音视频手段同理论内容的有机结合,打造一批有影响的广播电视理论宣传的品牌。第二,要高度重视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在理论大众化过程中的作用,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成为理论大众化的崭新平台,抢占舆论宣传的网络阵地。办好重点新闻网站理论频道,依托资源、品牌和人才优势,加强理论内容建设和个性化服务,努力成为网络理论宣传的骨干力量;要创建一批思想理论类网站,突出专业特色,形成各自优势;要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推动我国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加强高品位文化信息的传播,努力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推动网络文化发挥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⑤第三,要努力培育、组建网络宣传的新型专业队伍。这不仅是培养和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青年理论人才的问题,而且是培养和造就出一大批“又红又专”的软件专家、网络高手、传媒强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青年理论人才可以在“创新内容”和解决“内容”的真理性问题上发挥才干、做出贡献,而软件专家、网络高手、传媒强人则可以在“创新形式”和“创新手段”上显示才能、发挥作用。⑥

3、加强网络文化管理。就是要充分适应网络文化发展的形势和新变化,积极实施网络文化管理的监督职能、引导职能、规范职能和惩戒职能,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督、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网络文化管理体制和机制,推动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第一,要以健全法律为基础,加快网络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和依法管理水平。尽管我国已经制定了多部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但与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相比,法制建设相当滞后。推进网络文化的法制化进程,首先,要跟踪网络文化发展的最新动态,通过司法机关的司法实践和司法解释,尽快将运用于现实领域的法律运用到网络领域,因为网络中的很多违法和犯罪行为是现实社会中的翻版,其法律关系和法律主体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其次,加快立法进程,提高立法质量,把网络管理的立法工作纳入到国家整个法制建设的框架中思考设计,尽可能做到有法可依,逐步改变执法部门执法过程中法律依据不足或无法律依据的窘况,注意立法的完整性。再次,要严格执法,对网络上的违规违法、经济犯罪、民事犯罪等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障国家的网络文化安全。第二,要发展网络文化技术,拓宽网络文化的发展空间。要瞄准世界文化科技发展的战略前沿,加强数字技术、数字内容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提高文化装备制造技术水平;要进一步加大新一代网络、“防火墙”、“电脑密码”等重点领域的技术攻关和研究开发力度,着力构筑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过滤网站,抵御破坏性信息侵袭的同时,保证网络文化的优秀成果能更快地传输到各个相关领域;要加快建设中文域名服务器,开发集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艺术性、娱乐性和易操作性于一体的宣传教育软件,占领网络文化前沿阵地。⑦第三,要加强行业自律建设,创建绿色阳光的网络文化环境。推进网络行业自律,就是要共同构筑网络诚信。互联网企业要切实肩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做到自觉维护主流思想,传播先进文化,抵制低俗之风,维护公平竞争,净化网络环境;要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曝光;要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通过奖励举报等措施,及时查处传播有害信息的网站;强化网民自律;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和网络伦理教育,引导和帮助广大网民培养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指导公众科学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自身对负面信息的免疫力和抗干扰能力,自觉抵制有害信息和低俗之风,促使人们自觉树立起网络自律意识,遵守网络道德,不断巩固网上社会主义思想阵地。

注释:

①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4页。

②刘忠厚:《浅谈信息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挑战与对策》,《湖湘论坛》,2008年第6期。

③胡坚:《着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EB/OL].(2009 -06 -04).http://hzdaily.hangzhou.com.cn/hzrb/html/2009-06/04/content_684171.htm

④⑤《胡锦涛就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提出五项要求》。[EB/OL].(2007-01-25).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5326329.html

⑥顾建键:《略论信息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与发展》,《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3期。

⑦郭金平、贾玉娥:《建设网络文化巩固网上阵地》[EB/OL].(2009-09-23).http://news.dayoo.com/guangzhou/76174/76180/200909/23/76180_10862921.htm

责任编辑:刘建文

G206.7

A

1671-2994(2012)04-0012-03

2012-05-26

靳 玲(1966- ),女,山东广饶人,中共胜利油田党校公共事业培训部主任、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大众化挑战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延安戏曲改革研究:大众化视角下的回顾与反思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