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青年“宅”现象透视及其社会因素分析

2012-08-15 00:45伞硕
关键词:宅女小乐独生子女

伞硕

(黑龙江大学 社会学系,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社会学】

现代青年“宅”现象透视及其社会因素分析

伞硕

(黑龙江大学 社会学系,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上出现了一群新新人类,他们的生活依赖网络,不爱与人面对面地交往,大部分的休闲时间是呆在家里,年轻却不喜欢户外运动,这就是大众俗称的“宅男宅女”。透视“宅男宅女”的生活状态,发现这一特殊群体具有热爱动漫网游、活动范围较小、不爱与人面对面交流的特点。一些年轻人长期在这种生活方式下改变了对生活的态度,形成了社交障碍,还影响了他们的家庭关系。信息时代人类生活方式的变迁,现代社会初级社会群体的日渐衰弱乃至瓦解,以及我国“独一代”的社会化缺失都是造成“宅”现象产生的社会成因。

宅男宅女;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化

一、“宅男宅女”的词语来源及其释义

(一)“宅”一词的来源

宅男一词是“御宅男”的简称,日语外来词,是一个近年出现的次文化族群。御宅男的最初含义是指那些特别沉迷于美少女类的成人动漫或者游戏的男子,后来逐渐被引申为“对某特定事物的爱好极端偏执且不与人接触而窝在家里的人”。最初宅男一词有贬义色彩,日本人无法容忍御宅这种次文化的存在,这便成为宅男最初被歧视的一个原因。

宅男这个词进入中国后,在内涵上发生了些许变化,多指引申义。那些每天憋在屋子里不出外进行社会交往,沉迷于玩电脑游戏、网络聊天、泡论坛、看动漫、看电视连续剧的这群人,都可以叫宅男。而“宅男宅女”是近两三年间才兴起的新兴网络语言,指“痴迷于某事物,依赖电脑与网络,足不出户,厌恶上班或上学”的新新人类,多为80后的年轻人。

(二)宅男宅女的界定

网络上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一篇名为《判断你是否“宅”的n条标准》的帖子,符合一定数量以上条目的就被判定为“宅”。这虽然没有科学的考证和理论上的相关依据,但是也可以给宅男宅女的日常生活作一个诠释,因此我们不妨从宅男宅女的一些特点上来加以界定。

1.兴趣爱好:宅男宅女一般都对某件事物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迷恋,例如动漫、游戏(包括网游)、电视剧、电影等。他们会将大量的金钱和闲暇时间投入到这些爱好当中去,因此他们了解和获取这些动漫、游戏(包括网游)、电视剧、电影等资料和信息比平常人快很多,这些占据了他们精神世界的很大部分,而对于其他方面的资讯(如新闻类、消费类)则兴趣不足。

2.活动区间:宅男宅女的日常生活一般就是足不出户,只要在能满足他们基本的生存需求的情况下,他们就可以在这个小世界里寻求到精神层面的愉悦和享乐。宅男宅女都依赖介质(媒体),获取资讯时大多依赖网络,少数依赖电视,极少数购买光碟,他们只在家里进行消遣和娱乐。网络调查显示此类人群在家里每天有近四个小时的休息时间是通过网络和电视来消遣的。

3.交往方式:宅男宅女的社交状况很差,交际圈很小,但是不代表宅男宅女没有朋友,他们的交往多是通过网络、电话等媒介进行的,很少面对面地交流,可能有的朋友都未曾见过庐山真面目,但是对于志同道合的友人,宅男宅女们还是愿意敞开心扉,畅谈心事的。

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可以作出总结:宅男宅女就是指那些沉迷于某种事物,依赖网络或电视,自己的大部分休闲时间呆在家里,足不出户,不喜欢与人面对面交际的年轻人。

二、青年人“宅”现象与“宅”文化透视

(一)情景再现“宅”时间

某个周六下午两点,阿杰已经在网游世界里逗留了四个多小时,此间,除了喝过半罐可乐,弹掉快要灼烧指头的烟灰,他的眼睛几乎没有离开过电脑屏幕。可这对他来说,不足为奇。平时下班后、双休日,他经常都在重复这一系列动作。阿杰,今年29岁,单身,风华正茂,是位从事电子技术检测的IT男士,笑起来略带腼腆,平日里话不多,工作之外与他的同事很少有来往。除了网络之外,阿杰觉得,似乎没有什么其他事情可做。

这就是一个宅男生活的真实再现,相信在我们身边有不少像阿杰这样的年轻人,他们社交圈很小,不爱出门,更不要说运动和远足,饮食方面也是以方便食品为主,乐于网络购物,平日里除了忙忙碌碌的工作,剩下的就只有和电脑相依为命的简单生活。

(二)当“宅”成为习惯和时尚

宅男宅女生活看似单调枯燥,但他们自己却津津乐道。当下许多年轻人已经习惯了这种简单的生活方式,对“宅人族”来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这句话早已过时,因为在网络、动漫的虚拟世界中,就可以满足自己诸多的现实需求和梦想,比如,爱情、房子、工作。当他们把这个虚拟的世界当成自己的精神家园时,那些现实中令人头疼的问题,则会被抛到脑后。对于宅男宅女来说,上网就如同吃饭睡觉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习惯性的日常表现。

最初在日本,“御宅”是带有贬义色彩和轻视成分的一个词语,是主流文化无法容忍“御宅”这种次文化存在的表现。但现在在中国,“宅人族”不再受到歧视,网络上有专门的宅男宅女网站和论坛,更有网友标榜自己是纯度很高的“宅男”(“宅女”)。随着宅男宅女群体数量上的扩大,“宅人族”这一群体也逐渐走入公众视野,他们的生活方式被大众广泛认识,也受到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们的重视。

(三)来自身边的“宅”抱怨

虽然宅男宅女自身表示对这种生活方式很热衷,但是他们的家人对他们往往显露出种种担忧。

小乐是大学应届毕业生,拿到毕业证之后返回自己的家乡,几个月以来,她不出去找工作,不结交新的朋友,基本上不出门,每天呆在家里上网。小乐的父亲说,她基本上不怎么出房间,在里面不是上网就是睡觉,为此父女俩争吵过很多次,父亲叫小乐出去找工作,小乐说不愿意,她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不想忽然变得很复杂。小乐的父亲很苦恼,多次和小乐进行沟通,目前小乐准备自己开网店卖家乡特产,父亲通过朋友帮助进货。小乐的父亲还是对她的未来很担忧,每天吃方便食品,身体能行吗?没有朋友圈,婚嫁问题怎么办?如果就这样一辈子,父母终老,她自己可能养活不了自己。

小乐父亲的担忧是极为典型的,宅男宅女在追求“真空”、“简单”、“高纯度”生活的同时,也把身边人的爱和关心锁在了门外。可以说“宅”并非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心理学家表示,长期缺乏人际交往和人际互动,会对人的心理造成影响,容易形成自闭症和抑郁倾向,而长期足不出户和缺乏锻炼无疑会对身体带来危害。

(四)现代青年的“宅”困惑

宅男宅女足不出户呆在家中,把烦恼和忧愁关到门外,虽然享受精神上的放松,但这只是一时的逃避,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

婷婷,29岁,公司文员,收入稳定,目前单身,婷婷的家人对于婷婷的婚嫁问题很是忧虑。婷婷性格比较内向,没有什么朋友,除了上班,其他的时间都是呆在家里,看电视或者上网,是一名典型的宅女。婷婷的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女儿最后成为剩女,多次安排她相亲。但在相亲过程中,婷婷的过分沉默,让很多男生觉得她很难接近。私下和婷婷聊天,笔者了解到,这些年婷婷陆续收到同学的喜帖,她也很羡慕有情人终成眷属,她也向往走进婚姻的殿堂,也希望有一个甜蜜的家庭,可相亲时碰到的男生都让她没有亲切感。另一方面,婷婷的生活圈过于狭窄,接触异性的机会非常少,如果她走不出“宅”门,自由恋爱基本上与她无缘。

大鹏,男,27岁,电子信息工程系在读研究生,除了每天搞科研课题,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寝室里看书上网看动漫。大鹏和寝室同学一起参加了几次联谊活动,回来之后寝室同学都向他抱怨说:“你不要像个火星人一样,好不好?”大鹏自己也发现了问题所在,他和人交谈时的语气和措词都带有宅男的色彩,他已经习惯于使用网络用语、缩写词和符号表情,却对日常交往中的语言生疏了。大鹏对此感到苦恼,他意识到目前来看“宅”是他生活的全部,但“宅”不是他未来生活的全部,他渴望与人交往,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希望能走出这间房,结交更多的朋友,但是“宅”这个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像婷婷和大鹏这样,一方面享受着“宅”生活的轻松和无虑,一方面给自己带来了更沉重的后顾之忧。习惯了双手敲击键盘,不带任何情感地与MSN上的好友们聊天交流,甚至连电话也被“束之高阁”;习惯了使用公式化的格式敲一封E-mail汇报工作;习惯了在网络世界里排解寂寞,虚拟情感……现代通讯快捷发达,反而让很多青年男女的心灵在虚拟世界中日益封闭,人与人面对面沟通的能力大大退化,以致与人交往时,出现恐惧、自卑、害羞、封闭心理,宁愿缩在自己的“壳”里,“宅男宅女”便成了这样一个社交缺失人群的代名词。因此,有社会学专家指出,长期缺乏与人交往,会导致基本社交技能的退化。宅男宅女们还是要多出去走走,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在不断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提升自信,认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三、“宅”现象形成的社会成因

(一)信息时代下的生活方式变迁

有人说20世纪90年代的科技发展可以和工业革命相媲美,因为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互联网的产生更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美国著名城市社会学家喀斯特尔认为,网络化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我们的社会正经历着一场革命,其变迁的核心是信息处理和沟通的技术。信息技术之于这场革命,就像新能源之于过去的工业革命,它重组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而根植于信息技术的网络,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遍范式,改变着我们社会的形态。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之前大不相同,更加追求高效快捷,工作中采用现代通信手段,网络成为年轻人的主要休闲媒介。以北京为例,北京市居民目前工作日的休闲时间大多在两个小时以内。在休息日,居民最主要的休闲时间是五个小时以上。网络娱乐已经占据了北京市居民休闲生活的相当部分,每天网络娱乐的时间都在一个小时以上。正是因为休息时间过于短暂,因此,青年人更多地选择呆在家里,而不是出外应酬。城市中的劳动者(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或多或少都会感到疲惫,每天都把各种工作、琐事、应酬打包压缩安插到有限的时间里,人们每天都像是踩着快板鼓点竞速赛跑,与其说城市青年喜欢“宅”生活,不如说,只有这样的生活方式,才可以让他们感觉到舒缓和释放。

“宅”不仅仅是在形式上满足现代生活需要,也是在心理上对忙碌生活的一种解脱。把心灵寄托在虚拟的世界里,抛开现实生活中的烦恼,现代人用暂时逃避的“宅”方式给自己做了一次心灵深呼吸。可以说“御宅”是伴随着信息时代、城市化进程应运而生的一种生活方式,是前所未有的一种新的生活态度。

(二)现代社会初级群体的衰落与瓦解

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推动下,我们的社会正在经历巨大的变迁,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凝固走向变化、由感性走向理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亲密的初级关系变成了理性的次级关系,人们更多地以单一的社会角色进行互动,相互之间缺乏深入而投入的交往。我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期,随着这一转型过程的推进,初级群体的地位和性质也发生了变化。[1]首先,社会分工加剧,初级群体的社会化功能发生转移。如在传统社会,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主要是在家庭中完成的,而现在儿童的社会化则更多是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里进行的,即在次级群体中完成的。[2]其次,初级关系逐渐松懈。当今的一个热门话题就是城市人愈来愈冷漠,其实这正反映了现代初级关系的衰落,次级关系得到发展。现在的人们比过去拥有更多的次级关系网络,并善于通过次级关系去寻求自己的发展。

宅男宅女的若干现象折射出现代社会初级群体衰落的本质:和家人缺少交流,过去在家庭中进行的娱乐活动转移到了互联网游戏中,对动漫或网游的沉迷忽视了亲情关怀,长时间的“宅”生活表现出对人际交往的淡漠……但也正是因为现代社会初级群体功能的外移和初级群体关系的松懈推进了“宅”现象的产生。过去紧密的亲戚邻里关系在当今社会已经基本上瓦解,父母将教育的责任转托给了学校,当代青年从小就成长在缺乏密切关系的社会结构当中,不是他们的生活只有自我,而是他们很难在自己的生活范围之内找到除了自我以外的亲密伙伴。90年代,伴随着他们成长的科技变迁,为他们提供了最好的娱乐方式,这一代人,比以往的任何一代人都善于运用电子设备,也比以往的任何一代人都依赖电子设备。

长大以后的这一代青年人,走进了纷繁复杂的次级群体网络,在这个网络当中体会到了资源交换带来的甜头,试过了明争暗斗的辣劲,尝到了假面背后的酸涩,品到了争强打拼的苦味,反而觉得机器是忠诚可信、简单纯朴的,于是“宅”成了他们最后的选择。

(三)“独一代”的社会化缺失

从1979年计划生育政策出台后,“一家一个孩儿”,中国的80后成为前所未有的一代人,被称作“独一代”。独一代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成长经历,接受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感染也都不同于过去。当数以千万计的独生子女一下子从中国大地上涌现出来时,主要由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而产生的这一代特殊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就成为社会学家关注的问题。调查显示独一代的特征如下:(1)在性格及行为特征上,“懒惰”是独生子女青少年的明显不足。此外,“动手能力差”、“责任心差”引起广大家长和社会的关注。(2)在生活自理能力上,低年龄段的独生子女的自理能力差,成长之后自理能力逐渐增强,学习能力强。(3)在社会交往方面,独生子女青少年的能力更强,发展比同龄非独生子女更好。(4)在未来的职业期望上,独生子女希望从事知识类职业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而希望从事有一定危险性职业的比例则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3]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独生子女的独立性差、抗挫折能力弱,很多独生子女的父母将孩子的教育重心放在智育上面,而忽视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培养。独生子女的自信心一般都很强,更容易对现实生活产生不如意的感觉,因此更多的年轻人在走上工作岗位遇到困难之后选择逃避,选择“宅”生活方式,就是为他们脆弱心灵选择避难所。

“宅男宅女”这一社会现象值得我们关注。为了年轻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要让他们戒掉“宅”的生活方式,除了要在个人方面给予心理上的指导,还应善于利用社区以及社会组织的力量,为年轻的“宅男宅女”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为他们走出房间提供保障。

[1] 王益宇.如何面对现代社会初级群体的衰落[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03(2).

[2] 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 风笑天.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J].中国社会科学,2000(6).

1672-2035(2012)01-0039-03

C912.6

A

2011-11-16

伞 硕(1986-),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社会学系在读研究生。

【责任编辑 张 琴】

猜你喜欢
宅女小乐独生子女
LOVE IN 20
LOVE IN 20
图说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古灵精怪的小乐弟
古灵精怪的小乐弟
追剧宅女教汉语
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分析
宅女爱上社交
猫三狗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