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女生性别教育的文化障碍及其对策

2012-08-15 00:45刘莉萍
关键词:农村评价学校

刘莉萍

(太原师范学院 政法系, 山西 太原 030012)

【教育学】

农村初中女生性别教育的文化障碍及其对策

刘莉萍

(太原师范学院 政法系, 山西 太原 030012)

农村初中女生性别教育应立足于相应的性别文化之上。以“男性为主导”的性别文化,制约着农村初中女生性别教育的顺利开展。因此,树立女生主体意识的性别教育理念,建构体现男女平等的性别教育课程内容,建立突出性别关怀的性别教育评价体系,走一条性别文化的重建之路,就成为推动农村初中女生性别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

农村初中女生;性别教育;文化障碍;对策

农村初中性别教育尤其是对女生的性别教育已成为农村教育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当前我国农村初中女生性别教育方面,无论是在教育教学观念上,还是在课程建设、教学评价及其相关研究上,都存在着忽视性别文化在性别教育中重要作用的认识和实践倾向。而这种认识和实践上的倾向,不利于农村初中女生性别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探明性别文化在性别教育中的作用,分析以“男性为主导”的性别文化对农村初中女生性别教育的影响,构建以提高农村初中女生主体性为主旨的性别文化,就成为推动农村初中女生性别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性别文化是农村初中女生性别教育的文化资本

“文化资本”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在其著名的《资本的形式》中提出的文化社会学的关键概念,旨在揭示文化隐秘的利益逻辑,并探查文化资本背后所隐含的权力运作路径。

(一)文化资本及其教育再生产

布迪厄认为,作为现代社会三种资本之一的文化资本,主要存在着三种基本形式:第一是以精神和身体的具体化形式存在;第二是以文化商品(如图片、书籍、词典、工具、机械等)的客观化形式存在;第三是以一种客观的(如教育文凭等)制度化形式存在。文化之所以能被称为资本,文化资本的概念之所以能够出现,是因为文化与资本之间有着某些共同的属性和特征。文化和资本一样都具有非常强大的再生产或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布迪厄本人在其《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一书中也同样指出,以第一种形式存在的文化资本,主要是通过家族遗传和家庭熏陶的形式得以再生产,表现为阶级惯习与语言等方面的遗传;对于以第二种形式和第三种形式存在的文化资本来说,教育在其再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学校教育在保存和继承固有文化资本的同时,也把社会主流文化资本通过隐性的手段间接地传递给了受教育者。这种传递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是其融入社会、完成社会化、实现社会人的必备过程。

(二)农村初中女生性别教育是性别文化基础之上的教育形态

性别文化“是作为文化形态存在着的男女两性生存方式及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它包括迄今为止整个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性别意识、道德观念、理想追求、价值标准、审美情趣、行为方式、风俗习惯等。”[1]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性别文化是指导性别教育的一种文化资本。我们学校教育中的性别教育就应该是在尊重和接受性别文化基础之上的一种教育文化形态,学校性别教育的发展就需要立足于性别文化之上。同样,作为学校性别教育的文化资本,也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其对学校性别教育的指导价值。正如布迪厄所指出的,学校场域是学校文化资本发挥作用的场所。性别文化就是学校性别教育场域的文化资本,是学校性别教育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本保障。

农村初中女生性别教育应是基于性别文化基础之上的一种教育形态。然而,我国当前农村初中学校教育对男女性别的认识,仍然未突破传统性别文化观念对学校性别教育的束缚。尤其是对女生的性别教育,依旧是在传统社会对性别的已有观念的基础之上开展的。这种基于旧有性别观念的学校性别文化教育场域中的性别教育,只能再生产出与传统性别观念类似的性别文化教育观,而不能适应现当代初中女生性别教育的需求。同样,这种学校性别教育也不能再生产出符合现代社会所需求的性别文化资本,而只是简单、重复地进行着传统性别文化的再生产。所以,剖析农村初中女生性别教育中固有的传统性别文化弊端,构建符合现代农村初中女生性别教育的性别文化,就成为构建符合现代农村初中学校性别教育场域所吻合的性别文化的必然诉求。同样,也只有构建出符合现代农村初中女生性别教育的性别文化,才能真正促进农村初中女生性别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以“男性为主导”的性别文化对农村初中女生性别教育的影响

农村初中女生性别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之所以较少顾及性别文化,从而造成农村初中女生性别教育不能健康发展的教育现实,就源于以“男性为主导”的性别文化对农村初中女生性别教育的制约。我们试从文化资本的具体化、客观化、制度化三个层面,来分析以“男性为主导”的性别文化对农村初中女生性别教育的影响。

(一)具体化方面:隐含性别歧视的教育话语

文化资本的具体化形态,主要以精神和身体的持久的性情的形式出现。对于农村初中教育的整体结构来说,我们可以把以“男性为主导”的性别教育话语,称为具体化的农村性别文化资本。当前,在我国农村初中学校文化生活中,存在于农村教师和学生的观念系统中的性别文化,是“男尊女卑”传统性别文化与“男女平等”现代性别文化观念的混合体。同样,在部分农村女教师的传统意识里,也依然表现出与传统性别文化类似的文化特质,如依赖性、自卑和怯懦等旧有文化心理。此外,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保持教育中立的价值取向的同时,从一定程度上也忽略了性别文化尤其是女性性别文化的价值。我们知道,教育价值取向上的中立,对于学校教育中男女两性平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农村学校教育中的价值取向中立,也从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村学生男女两性理应受到重视的性别差异,使得农村学校教育难以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去面对所有的学生,致使农村女生在农村学校教育领域依旧面临不利处境。这种以“男性为主导”的、“男尊女卑”与“男女平等”混杂的农村性别文化,通过农村学校教育再生产到学生的心理结构中,从而再现了农村性别歧视的教育再循环。

(二)客观化方面:折射性别刻板的课程内容

布迪厄在《教育、社会与文化中的再生产》一书中指出,学校教育表面上是维持教育平等的意识形态,而实质上却是再生产不平等社会结构的重要途径。作为合法化文化的课程,就是在起着再生产不平等社会结构,进而造成社会不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入农村初中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知识都是经过严格价值筛选,体现传统农村社会性别文化意识和性别文化规范的。我们对农村初中课程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就不难发现,农村初中学校教科书中所呈现的社会形态大多具有浓郁的男权中心主义色彩,教材的具体内容中也大量存在着严重的男女性别比例失调问题。在诸如男女人格特征、形象、职业及地位等方面的文字和图片描述中,大都存在着显著的男女性别差异(如对男女工作性质的描述,就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教材内容中更多折射出女性作为家庭主妇的教育倾向),反映出在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中对男尊女卑及两性形象的刻板的、片面的印象和看法。同样,在农村学校课堂文化生活中,也存在着性别不平等的教育事实。因此,农村学校课程选择模式在把男女性别刻板印象带入课程文化的同时,也把传统社会中固有的男女性别不平等的性别机制,通过课程这个合法的载体,借助初中学校教育平台进一步传达给初中学生,进而复制、再生产这种不平等的男女性别刻板印象。

(三)制度化方面:暗含性别差异的评价标准

农村初中性别文化的制度化方面,主要体现在农村学校教育对农村学生的评价标准上。在农村学校教育评价方面,同样渗透着传统性别文化的影响。在现行的农村学校教育评价体系中,农村女生的性别特征大多被概括为听话、安静、文雅,但脑子不灵活、喜欢读死书;而农村男生则被赋予脑子灵活、创造性强的特征,他们即使调皮捣蛋,也能够被原谅,因为在传统性别文化中那些行为特征都是男孩的“角色获得”。在男生和女生不同的性别评价观念的支配下,农村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大多倾向于给男生更多的课堂表现机会并且给予更多的学习关注,而女生在课堂上被提问到的次数相对于男生来说却少得多,这样就造成女生不能和男生得到同样的课堂学习生活体验,这无形中影响了女生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样,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已经表明,教师在课堂上对男女生回答的问题所给予的回复,也受到传统文化所形成的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对男生与女生呈现出具有显著性别差异的回复。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给予男生的课堂反馈包含很多鼓励和启示性的语言和语气,而对女生则是给予简单的、有限的或比较模糊的(诸如“好”之类)课堂反馈。课堂上教师的这种有意或者无意的性别偏向反馈,在激发男生课堂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使得女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压抑,从而不利于女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调动和激发。此外,现今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经常出现用人单位宁可录用能力一般的男生,却将众多优秀的女生拒之门外的性别歧视现象。现行社会人才录用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使得处于逆境之中的初中女生更加丧失了竞争(包括学习和生活的竞争)的勇气,而萌生出“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念头,最终放弃了努力进取的机会,又再继续重复着性别歧视再生产的教育怪象。

三、基于农村初中女生主体性的性别文化构建

农村初中女生性别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要克服以男性为主导的传统性别文化障碍,就必须走一条以提高农村初中女生主体性需求,构建满足农村初中女生性别教育需要,体现符合农村初中女生性别特征的性别文化重建之路。

(一)树立女生主体意识的性别教育发展理念

农村初中女生的主体意识,是指女生作为主体对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2]89农村初中女生由于过早地受到农村中固有的传统性别文化的家庭和教育的熏陶,接受了传统观念中对女性不利的性别传统,而对其学习和未来目标设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农村学校教育需要在提高农村女生主体意识的基础之上,来纠正传统性别文化对初中女生的不利影响,从而树立符合农村初中性别教育需求的性别教育发展理念。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首先,农村初中女生性别教育要通过在男生和女生平等交流的基础之上来实现性别话语主流化,实现对农村初中教育中女生主体性的重构。其次,在农村初中女生主体性重构的基础之上,依照男女平等的教育理念,重新构想并实施符合农村初中男生和女生共同教育需求的教育政策。再次,在配置相应的教育政策的基础之上,建构农村初中男女教师关于性别教育的新理念。最后,让农村初中女生与男生在共同学习和共同生活的过程中,逐步增强自身性别意识,赢得更加主动的发展机会,从而强化农村初中女生自身人格的独立精神和独立意识,进而让农村初中女生拥有与男生同样多的发展机会。

(二)建构体现男女平等的性别教育课程内容

农村初中教科书中所折射出来的对男尊女卑及两性形象的刻板的、片面的性别文化,必须通过建构体现男女平等的性别教育课程内容来不断加以克服和消除。为此,我们需要通过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建设,来建构出体现男女性别平等的、适合农村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性别教育课程。我们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需要开发出适合农村初中女生的女性学课程及其他性别教育课程,也需要初中各学科教材内容尽量体现男女平等的教育价值取向;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编排过程中要大量吸纳课程专家、地方教育行政人员、性别研究专家、妇联工作者、女性教师、女性家长代表、女学生等的广泛参与,以期各种课程内容能更多地、更直接地体现男女平等的性别教育理念。另一方面,我们更要重视隐性课程建设,尤其要从农村学校精神环境、学校具体权力性别构成、师生及生生课堂互动等方面,来消除农村初中教育中性别刻板印象对隐性课程的性别影响。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还需通过增强教师与女学生的互动频率,来消除教学行为中已有的性别刻板印象;在组织班级活动中需通过有意引导学生不以性别分组,从而为男女学生平等交往提供可能和机会,进而为体现男女平等的性别教育课程的实践落实提供保障。

(三)建立突出性别关怀的性别教育评价体系

渗透着传统性别文化影响的农村学校教育评价体系,必然会使农村学校教育在对男生和女生的教育期望上持不同的态度。因此,在农村初中女生性别教育的评价体系设置上,应根据女生特点制定标准,不能凭借农村学校的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作为最终的评价结果,而是要综合农村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角度评价来对农村学生进行合理全面的评价。农村初中女生性别教育的评价内容,不仅要注重体现农村初中女生的学习特点(如听话、认真等)、学业成绩,而且要关注农村初中女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之上,促进农村初中女生心理素质、学习兴趣、情感体验、审美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发展和提升。同样,在对农村初中女生性别教育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要综合运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即在充分了解农村初中女生性别教育发展的具体实际进程的基础之上,及时对农村初中女生的发展进行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发挥评价体系,促进农村初中女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功能。农村初中学校教育要通过对农村初中女生的评价结果,制定出切实符合每一位农村初中女生发展的教育评价体系,即性别教育评价体系不仅要促使农村初中女生学会学习,还要使农村初中女生学会思考人生,进而促进每一位农村初中女生健康地、全面地发展。

值得强调的是,我们从性别文化的视角分析农村初中女生性别教育问题,并不是忽视其他资本(比如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在实现女生性别教育过程中的作用,而是旨在倡导农村初中女生教育应正视传统性别文化对其的影响,促使其对自身能积极地反省并自我完善。同样,我们关注农村初中女生的性别教育,也并不是忽视农村初中男生的性别教育,而是在于试图改变传统社会中性别文化观念,使农村学校中的男生和女生在男女平等的性别文化氛围中共同成长进步。

[1] 魏国英.性别文化的理念建构与本土特征[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

[2] 魏国英.女性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The Cultural Barriers of and Countermeasure for Gender Education in Rural Junior High School Girls

LIU Li-ping
(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Law,Taiyuan Normal University,Taiyuan 030012,China)

Gender education in rural junior high school girl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orresponding gender culture.The gender culture of“male-dominated”restricts the smooth rural junior high school girls'gender education.Therefore,the set up of girls'gender consciousness in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the structuring gender equality education contents,the establishment of prominent gender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of gender care and taking a route of reconstruction of gender culture,become the key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gender educ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girls in rural areas.

rural junior high school girls;gender education;cultural barriers;countermeasure

1672-2035(2012)01-0124-04

G40-055

A

2011-11-10

刘莉萍(1979-),女,山西阳城人,太原师范学院政法系讲师,硕士。

山西省2010年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山西农村基础教育中的性别公平问题研究》

【责任编辑 冯自变】

猜你喜欢
农村评价学校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学校推介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赞农村“五老”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