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选修课的本质追求及制度设计

2012-08-15 00:45代丽玲
关键词:意向职业专业

代丽玲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 重庆 400715)

【教育学】

高中选修课的本质追求及制度设计

代丽玲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 重庆 400715)

高中生对选修课程选择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源则是学校层面对选修课的把握出现了偏差。为保证高中选修课程的本质内涵的实现,提供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应在高中建立如下的制度保障体系和操作规范:建立相应的学生自我认知和评价制度,帮助学生发现其兴趣点;设立相应的家庭、学校和教师的后方支持体系,为学生更为科学的选择提供各种帮助;建立灵活的选修课程的选择制度,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设立合理的退出机制及科学的课程评价,能让学生随时调整不恰当的课程选择。

高中选修课;本质追求;制度设计

高中课程改革经历了近十年的实验和推广,现今已处于深入推进阶段。十年的时间,从理论层面的深入探讨,到实践层面的步步推开,经历了一个从兴奋到冷静的周期。十年后的今天,高中的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具体表现在冷静后的实践者对课程改革理论的部分怀疑和对方法、效果、评价等各环节存在一定的质疑。主要原因是,在改革开始阶段,实践者对理论本质理解的毫厘偏移,在改革深入推进阶段的实践层面中都被加倍地放大,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因高中生个体学习计划制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带来的选修课问题。

在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四条中明确规定:高中课程“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在2003年,教育部又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对高中课程结构及课程设置进行了重大改革,这次改革规定了选修课的八大领域的模块化课程,并计划在2007年全部进入新课程。随着国家近几年来的极力推行,高中的选修课制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落实,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体现在学生层面上则是明显不懂得该如何认识选修课,更遑论去科学、合理地选修课程,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计划了。

因此,在实践中,往往会出现学校毫无计划地开设选修课程、学生盲目地选择课程。学校不考虑自身的特点、教师的素养、学生的特长,随意地、不加以调查论证地开设选修课程,而学生也在此过程中稀里糊涂地选择了自己的选修课程。学生在选择时表现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与学生对自身认识的不够全面、对各个课程的了解程度不够以及学校层面对其的支持不足等有关,而其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学校层面在把握选修课的本质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一、高中选修课程的本质追求

高中选修课以学生个体差异为出发点,体现学生需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最高追求,通过向学生提供不同的模块和专题,让学生弹性地设定自我学习计划,因此,高中选修课注重的是在学生普遍发展的基础上的学生个性发展,是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初步培养,是对学生自主创造性和合作意识的最大程度的开发。

1.高中选修课注重在学生普遍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学生个性

如果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改重在为不同的学生打共同基础的话,那么高中阶段教育则重在为不同的学生打不同的基础,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打基础,提供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及促进每个个体的发展。因此,高中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共同基础的构建与发展平台的搭建。其中,共同基础包含社会共同基础和个体发展需求的共同基础,这些主要是必修课程所期望达到的结果。而发展平台的搭建则主要依赖于选修课程的实施。通过让学生对不同模块和专题的选择,充分体现不同学生的发展性。因此,概括地说,“必修课主要用以为学生提供基础性知识和技能,而选修课主要用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和发展学生的特长”[1]20。通过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结合,可以较理想地解决课时有限和知识无限的矛盾,是解决共性与个性、打好基础与发展特长、共同提高和因材施教等矛盾统一的重要途径。

因此,高中的选修课程的本质追求是提供适应每个学生的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但需要厘清的是,“教育学视界中的‘个性’并非政治口号或无原则的‘个性自由’、‘个性解放’,而重在对学生个体发展差异的尊重,对个体生命独特性的必要关照,对基于个体差异的教育公平的追求和对多样化社会需求的有效回应。同时,教育学视界中的‘发展’,也非指经济增长,而重在人的发展,是科学发展,以人为本。而人的发展不仅指身体的发育、知识能力的增长,其实质还是自由的拓展,是个性的提升,是人的生存状态的改变”[2]32。

2.高中选修课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向,为进入大学的专业选择打下初步基础

高中新课程注重的是对学生人生的整体规划和对课程的自由选择,体现的是多样性和选择性的统一。高中的选修课程就是学生人生规划的起点,根据学生的兴趣,通过对不同模块和专题的选择性学习,培养学生初步的职业意向,为学生进入大学的专业选择打下初步基础。

这一点在现阶段特别重要。随着我国逐渐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中学生面临更多的问题不是能不能上大学,而是在面临众多的大学时如何选择、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的人生前进的方向。但是,我国高校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和满意度普遍不高。在王勤等所做的调查中,“560名大学生中只有68人认为现在就读的专业完全适合自己,仅占12.1%;有314人认为基本适合,占56.1%;不完全适合的有151人,占27%;完全不适合的有25人,占4.5%;其他占0.3%”[3]21。总体来说,“不完全适合和完全相反的占31.5%,有近三分之一的同学认为专业选择有问题”[3]。在樊明成对厦门大学所做的后续调查中,“在539个有效样本中,有42.53%的学生打算转专业”[4]。同时,调查还显示,“在大学一年级新生中有35.64%的人认为‘我不确定自己的兴趣或能力’非常符合或大部分符合他们自己的情况”[4]43。这些都从一个层面反映了高中毕业生在进入专业选择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他们未能更早地发现自己的兴趣点,不了解自身的优势,无法确定自己的职业意向,所以也不能在进行初步的职业选择中准确地对自己进行定位。

高中选修课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可以让学生在高中时期就尝试去发现自己的兴趣点,通过对选修课程中不同模块和专题的体验,感受不同的课程对自己的冲击,从中找出自己最感兴趣和最擅长的部分。通过选修课程的学习,不断地强化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点,并使之逐渐发展成其在专业选择时的重要依据。高中阶段开设的选修课对高中生具有初步的职业启蒙的作用,让学生在学校所提供的丰富多彩的课程中寻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特长,为学生未来的发展走向定下初步的基调。所以,高中选修课是在帮助高中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找寻自己的专业兴趣,确立自己的职业意向,在为高中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进行专业选择时提供简单的前期准备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3.高中选修课注重学生自主创造性的探索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高中选修课主要以教育者提供各种选修模块和专题,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方式进行。通过选修课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5]7。在选修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基于兴趣出发,经过初步的协调分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知识再加工、再创造。在此过程中,不同学生分担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得到了发展,探究精神得到了激发。在自主与合作的氛围下,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判断力等思维品质,而这些思维品质的发展也初步为学生培养了专业选择的意识、能力和相应的职业责任感,为学生进一步的人生规划提供了基础。

二、高中选修课实施过程中的制度设计

高中选修课是个性化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真正体现了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本理念,是培养学生个性,向学生提供适应每个个体发展的教育。特别是从高中选修课在帮助学生发现其兴趣点,培养学生初步的职业意向方面的特殊功能出发,我们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帮助学生尽早地发现自己的专业开发点,使其能够科学、合理地选修课程。

为了在选修课的学习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价值,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必须在学校建立一系列的制度支撑体系和详细的操作规范。它主要包括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评价体系、有力的校方和教师支持体系、灵活的选课制度、合理的退出机制及科学的课程评价制度。

1.建立相应的学生自我认知和评价制度,帮助学生发现其兴趣点

只有明确了自身的兴趣和特长,学生才能对选修什么样的课程进行抉择。兴趣和好奇是学习的原始动力,只有由兴趣所激发的内在动机才能保证一个人长效地、持久地进行学习活动。而“一个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当一个人能意识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时,才能有助于他发挥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的积极效果”[6]8。因此,进行选修课课程选择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对自我有一个科学全面的认识。

一般情况下,有三种渠道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较为全面的自我认知。第一种渠道是,通过以往对自我的了解,建立一定的自我认知。比如自己对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在学习哪些学科时感觉特别愉悦,并学习得特别轻松;自己的优势学科、爱看的书籍类型、平时自己最关注的方面等等。第二种渠道是从他人处获得评价,并通过别人的评价,建立自我的认知。通过与家长进行沟通,获得父母对自己的评价,从而获得外界关于自我认知的信息。另外,还可以通过同学间的互评,找寻同学间的优势和特长,一般进行同桌、小组或是班内同学的互评,通过同学间的外部评价,帮助学生进行更为全面的自我认知。第三种渠道是,通过一些简单的关于兴趣、职业意向等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心理测验,帮助学生从更为客观的角度认知自我。通过这些渠道,不仅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更期待学生从知识、能力、性格、气质等方面,找出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为今后发展相应的职业意向提供基础。

2.设立相应的家庭、学校和教师的后方支持体系,为学生更为科学的选择提供帮助

学生期望通过选修课程的学习,在自我兴趣和特长的基础上,发展一定的职业意向,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发展的突破。因此,帮助学生预测自己的未来发展走向,并使之与社会整体的发展趋势相吻合,对于学生合理确定自己的选修课程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首先,学校可向学生提供未来社会的可能的发展趋势,帮助学生确定自我的发展方向,并使二者相适应。学校可以以讲座、交流、访谈等方式帮助学生明晰社会发展的理念;建议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得相关的信息,关注网络、电视以及纸质媒体,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社会发展观;结合学生自己的兴趣和特点,帮助其准确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形成初步的职业意向。

其次,学校向学生提供大学里的文、史、哲、理、工、农、教、经、法、医、管理、军、艺13个学科门类,并向学生讲解其中所内含的各种专业划分、专业所需的学科基础、专业与个性匹配性以及各专业相应的就业领域等,让学生对总体的学科分类有一个初步的理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预测未来的职业意向,进而将此意向纳入到相应的大学门类里。这样的指向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未来规划,从兴趣点出发,通过选修课程的学习,最终达到职业意向的初步确立,并能在大学阶段加以强化。明确的未来规划能节约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对未来清晰的思考有助于学生更为详细地制定今时今日的学习计划。

再次,建议学生通过与家长、教师进行讨论,接受各方的合理化建议,并与同学间相互比较学习计划,选择出最适应自己发展、最适宜自己职业意向的选修课程的搭配组合。

3.建立灵活的选修课程的选择制度,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对选修课的学习,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虽然学生的选择可能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学校、教师和家长的作用是从旁协助,而不是代替他们进行选择。所以,首先应该确保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利的实现,充分体现选修课程中学生的自主性。

为了避免学生在选修课上的盲目性、任意性,学校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保障学生学习计划的科学合理。如学校可以通过提供不同的课程模块与专题,并向学生解释各种课程模块的具体内容,让学生对各种模块与专题有详细的了解,让学生对学校所能提供的选修课的整体内容有所熟悉,只有了解之后才能有喜欢和不喜欢之分。学校还可以通过相应的讲座对相关的课程进行简单的介绍,通过教师和往届学习过此课程的学生进行一定的交流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对课程的初步了解。学生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掌握课程的相关资料,看看课程与自身兴趣的契合程度。

另外,教师可以给出不同的学科门类的最恰当的课程组合的建议,让学生在进行选择时有所参考。教师也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给出具体的指导意见。通过学校和教师的合理化建议,希望学生能选到最适合、最契合自身特点的课程。

4.设立合理的退出机制及科学的课程评价制度,能让学生随时调整不恰当的课程选择

即使是事前了解得再详细,之后在选择中也难免会出现不合适的情况。另外,随着课程学习的深入,学生的兴趣可能会发生退化或转移。因此,学校应建立一系列的退出保障机制和科学的课程评价机制,最大限度保证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因此,在最后确定学习计划之前,应该让学生有一定的试听和试选课的过程。通过对不同课程和不同的授课教师的体验,帮助学生更清晰地选择出适应自己个性发展和学习习惯的课程和授课教师。

在学习计划确定的一段时间内,应该允许学生在一定的时限内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避免学生由于起初的选择失误,而必须承受整个学年学习的不愉快。与此同时,要建立一整套的科学的课程评价制度,帮助学生评价自我的学习效果,自己是否能完全胜任、是否具有潜力继续学习这一学科以及学到什么程度应该结束此学科的学习等问题,都要能让学生得到合理的、全面的、客观的评价,为学生下一学期或学年学习计划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应该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学生选修课的学习评价应该实行学分制。以学生的能力发展和情感体验为主,以培养学生应有的职业好奇心和一定的职业意向为目标,所以当学生的兴趣发生转移时,学校应提供一定的退出机制,让学生的学分得以累加,不能因为退出成本过大,而导致学生勉强继续自己不喜欢的学习计划。而对于学生所希望选修的课程,如果考试不及格,也应允许学生有重修的机会,直到取得合格学分为止。

高中选修课在实施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其本质内涵,具体体现为让学生在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八大学习领域都获得基础性的发展。但针对每个学生,则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发展相应的模块,弹性地设定每个学生的学习计划,允许存在灵活的课程组合,课程难度应具有更大的伸缩性,让课程关照到每个学生的发展,真正实现个适性的教育。

[1] 唐云龙.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学分制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

[2] 晨风.高中新课程个性发展的时空何在[J].人民教育,2009 (7).

[3] 王勤,童腮军.高考学生专业选择与专业兴趣相符性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9).

[4] 樊明成.我国大学生专业满意度调查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1(10).

[5]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 陈璇.高职院校学生自我认知力对就业竞争力影响的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

1672-2035(2012)01-0157-04

G622.3

A

2011-11-20

代丽玲(1987-),女,河南周口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在读研究生。

【责任编辑 冯自变】

猜你喜欢
意向职业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东方留白意向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职业写作
基于UTAUT的个人云存储用户使用意向实证分析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