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2012-08-15 00:47张志杰董晓霞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

张志杰,董晓霞

(通化师范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吉林通化 134002)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发达国家积极在新兴产业领域布局,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要参与这一领域的竞争并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为前导,着眼于提升综合国力和确保国家安全,加快建设关键领域的科技创新,努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9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会议确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任务和扶持政策.根据我国现阶段国情和产业基础,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获得支持.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其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小觑.

1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位

2010年10月22日,国家发改委负责人对“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准确的定位和解读:从节能环保产业看,我国将以先进适用技术集成应用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型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和装备,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和再制造产业等环保产业新业态;从新能源产业看,未来我国将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研发绿色新能源技术,如发展新一代核能,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开拓多元化的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开发利用生物质能等等;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看,新一代信息技术仍然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最核心技术;从生物产业看,要改变消耗自然资源的传统发展模式、构建绿色可再生产业体系、促进人类健康产生革命性影响,就要重点发展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两大领域;高端装备制造业是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部分,具有技术密集、附加值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等突出特点,对于加快我国工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新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各行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发展要以发挥我国在纳米、超导、稀土等材料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的优势为基础,以满足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为目标,巩固学科研究优势,大力发展新材料制备技术和装备,大力推进新型材料产业化,大力推进大宗高端材料规模化生产应用;从新能源汽车产业看,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行业升级转型的方向.我国要以产业联盟系列化为途径,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加速形成知识产权,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

2 重视和发挥高校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2.1 思想舆论的引领作用

高等学校作为学术思想阵地,义不容辞地负有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观念转变的重要职责.当前,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人们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楚,思想上还存在一些误区,如这些产业只涉及经济建设,主要在生产领域要节能环保,使用新能源、新材料、高端技术等等.要想走出这些误区,必须拓宽视野,树立新观念,高校可以从三方面着手:首先,组织教师及学生认真学习《决定》内容并领会其精神.《决定》指出,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编制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优化区域布局,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格局.其次,高校要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宣传力度,使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的发展方向深入人心.再次,重视和发挥高校的智力优势和人才优势,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设中的有关问题列入重大课题,组织力量进行理论攻关.当前《决定》仅仅指出了制定政策的方向,相关政策的具体和细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给相关专业的科学研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2.2 知识传授和人才培养的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建设必将引起人们思想的解放、观念的变革、理念的创新.与此同时,也必将引起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调整,进而导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规格、多类型、多层次的态势,对人才的结构和要求也会发生深刻变化.而人才培养是有周期性的,高校应及时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根据人才需求预测和人才培养周期,适度超前发展,提前预测规划,做到未雨绸缪.为此,要重视和发挥高校知识传授、创新的育人作用,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人才.首先,高校要调整专业结构,增设一些新专业,主动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的需要,建立与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人才市场需要相适应的专业体系,切实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要.其次,要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积极引入现代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先进技术.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在原有课程体系中增设一些新课程,在原有课程中增设一些新内容.再次,高校还必须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觉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要组织修订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产、学、研结合,要在政府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组织实施和热情帮扶下,创造条件把有相同研发方向的企业家和专业技术人才结合起来,把企业和学校联系起来,组建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形式的技术创新联盟,着力搭建产、学、研交流合作平台.

2.3 高校间互补合作共同服务社会的作用

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建设离不开高校的科研开发,而单靠一两所高校很难具备七大产业支撑力,因此加强地方高校之间的互补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高校间应实行统筹规划、互补合作、各具特色、错位发展,通过信息共享、资源互用、教育同兴、发展同步的途径共同为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建设做贡献.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整体效能,鼓励相关学科教师积极承担并认真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课题,同时,加强高校间学生的相互交流,尤其是相同学科之间的互访学习,以此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为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建设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另外,高校应加强与地方领导及企业管理者的交流,把高等教育和地方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将高校服务社会的作用落到实处.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面临着日趋紧迫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现有发展方式的局限性、经济结构状况以及资源环境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加快培育和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必将成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有效途径.国家已经决定在财政和税收方面对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相关扶持.因此,以服务社会为目标的高等学校更应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R].国发〔2010〕32号,2010.

[2]郝文武.关于高等学校功能分类的思考[J].江苏高教,1994(3).

[3]胡赤弟.教育质量:政府与学校的责任[J].高等教育研究,2011(6)

[4]李钊.防范办学风险:政府和民办高校的责任[J].高等教育研究,2007(11)

[5]李进才,邓传德,孙超.建设两型社会要重视和发挥高校的作用[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

[6]吴新明.科学发展高校科技产业[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8(11).

[7]王艳霞.长吉图战略背景下的外语人才结构特征分析[J].才智,2011(12).

[8]张炜.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十个认识误区[J].高等教育研究,2005(6).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
人才云
陕西经济挺起“新支柱”——“数说陕西70年”之新兴产业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党内民主:战略性的正能量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
全面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