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感的护理在患儿静脉穿刺中的应用

2012-08-15 00:55贾文俊
当代临床医刊 2012年1期
关键词:恐惧感儿科成功率

贾文俊

(江苏省南京市江北人民医院 210048)

儿科患儿静脉穿刺技术是儿科护士每天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由于诸多因素,使患儿在静脉穿刺时产生恐惧感,导致患儿在护理操作过程中表现出不合作,例如:挣扎、扭曲、哭闹等,使护理工作不能顺利进行,以致不能及时通过静脉给予药物治疗或采集血标本,而延误治疗,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降低。笔者现将如何减轻患儿静脉穿刺时恐惧感的体会报道如下。

1 造成患儿恐惧感原因分析

1.1 患儿对于医院陌生的环境;

1.2 未知的护理操作;

1.3 有过以往穿刺不成功的经历;

1.3.1 患儿因素

1.3.1.1 生理因素 血管细小,显露不明显。

1.3.1.2 疾病因素 发热,腹泻,脱水,导致末梢循环较差,血管不充盈,增加穿刺困难;水肿患儿因血管可视性差及无法感知静脉的深浅度,易穿刺失败。

1.3.1.3 心理因素 由于患儿心理发育不成熟,多数患儿表现出紧张恐惧,不能配合。

1.3.2 家长因素家长对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率期望值过高。

1.3.3 护士因素

1.3.3.1 技术因素一些年资低的护士由于缺乏临床经验,对血管条件不了解,穿刺水平欠缺,操作不熟练,容易穿刺失败,即使穿刺成功,也由于选择部位或固定不当,患儿的哭闹及不配合,而导致重复穿刺。

1.3.3.2 心理因素 家长过度保护、精神过度紧张、惊慌及过激的语言,对静脉穿刺要求一针见血;加上患儿不停的哭闹,都无形中增加护士的压力。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情绪变化均能明显影响穿刺成功率。

1.4 疼痛感静脉穿刺失败,所致的重复穿刺,使患儿在下一次的静脉穿刺过程中,恐惧感加剧。

上述诸多原因都会使患儿产生极度的恐惧,主要表现为哭闹、躁动、不合作、挣扎、或反抗。

2 对策

2.1 改善环境 将单一颜色的墙壁、窗帘、床单等改为柔和色彩图案;保持空气清新、光线明亮;有条件时可在房间内配备电视,定时播放动画片,以分散患儿的注意力;护士可穿柔和色彩的护士服,给患儿营造一种活泼、愉快、轻松和亲切的环境,使患儿有温馨和愉快的感觉,从而减少患儿的恐惧感。

2.2 心理护理 有效的心理支持,可减轻患儿的恐惧感。

2.2.1 患儿的心理护理根据不同年龄患儿的心理特点,做好心理护理

2.2.1.1 婴幼儿期患儿的心理护理 向其父母了解情况以熟悉患儿心理状况,在穿刺及护理中尽可能使用患儿熟悉的词语、手势,同时将患儿喜欢的玩具放在其周围,患儿哭闹时轻轻拍一拍,摸一摸他们的脸颊、四肢等,用行为温柔地安抚他们,用爱心去关怀他们。

2.2.1.2 学龄前期患儿的心理护理 护士应多与患儿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他们的信赖与合作,是非常关键的。在患儿入院时,介绍同病房的小朋友与其相识;在进行操作前应耐心解释,讲道理,多给患儿表扬和鼓励,尤其对不哭不闹的患儿给予奖励,使其心情愉快,更容易获得患儿的主动配合,消除对抗情绪,并鼓励其他患儿向其学习,使其尽量放松,从而减轻恐惧感;在进行穿刺时,让患儿的注意力转向静脉穿刺点以外的地方,如:与患儿聊天,看卡通片等。

2.2.2 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 孩子是家庭的重要成员,孩子生病住院是牵连几代人的“大事”,一个孩子往往有数个大人陪护,家属情绪异常紧张、焦虑、担心,既想迫切治疗,又担心孩子受苦,甚至有些家长情绪失控。平时对孩子的呵护和关爱来到医院就变成对医务人员医疗和操作技术的苛刻要求和百般挑剔[1],作为一名儿科护士应以爱心、耐心、同情心理解家长心情,使用一定语言技巧和委婉的方式进行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取得家长的理解和合作。

2.3 提高护士的静脉穿刺成功率 静脉穿刺是儿科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成功率往往影响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提高、保持穿刺成功率,是儿科护理人员对自身的要求,也是患儿家长迫切的需求。小儿静脉穿刺成功与否受多种因素影响,既需要护士有扎实的操作技能,也需要护士身心俱佳,需要患儿家长的理解和配合,需要适当的环境设施。临床工作中显示,患儿在第一次静脉穿刺时的“一针见血”,可有效减轻以后穿刺过程中的恐惧感,表现为配合;而以往有过静脉穿刺失败经历的患儿,对反复穿刺时产生疼痛的记忆,加重了患儿对静脉穿刺的恐惧感。

2.3.1 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提高护士的自身素质,是穿刺成功的第一步,有技术而无良好的心理素质很难“一针见血”。

2.3.1.1 首先,对于患儿家长的质疑,用心理学知识调节自我,避免多余思维信息干扰[2]。

2.3.1.2 护士之间、医护之间、上下级之间关系融洽、和睦,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可以帮助护士形成稳定的心理环境而不易受外界影响,引起情绪波动。

2.3.1.3 儿科管理人员要重视这些因素的影响,关心、爱护每一位护士,营造和谐、轻松的工作氛围,以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

2.3.1.4 应加强护士的学习,不断积累各方面素养和经验,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心理素质和情绪控制的训练。

2.3.2 提高护士的自身技术操作水平,是穿刺成功的关键。根据患儿年龄,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

2.3.2.1 新生儿及2岁以内婴幼儿,主要选择头皮静脉穿刺,其次大隐静脉、足背静脉。可将小儿平放于操作台上,助手帮忙固定头部及四肢,防止小儿剧烈扭动,操作者手持4.5号~5.5号针以10°~15°由浅渐深进针,见回血,即可不进针,开启输液调节器,针头处用胶布固定后,头部可再用胶布缠绕一圈固定[3],将头皮针定于外耳廓上,可起缓冲外力的作用。

2.3.2 22岁以上幼儿可选择四肢静脉穿刺。静脉穿刺时,要求进针速度要快,以减轻患儿疼痛感、恐惧感,为患儿留下静脉穿刺不是特别痛苦的印象。善于总结静脉穿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练就过硬的穿刺技术,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才能真正减轻患儿的痛苦。

2.4 减少患儿的疼痛感 护理人员以亲切的态度,针对性地运用心理干预的方法,如松弛法、注意力分散法、积极强化法、同情安慰法、意象法、榜样法等[4],降低患儿对疼痛的敏感性,减轻穿刺时疼痛行为反应,顺利完成静脉穿刺过程。

3 小结

作为一名儿科护士,身心压力大,要求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要有饱满的热情、良好的心理素质及护患沟通能力。提高自身素质修养,努力学习、总结经验,通过有效方法减轻患儿的恐惧感,以提高患儿及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高维.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的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5):459—460.

[2]曾艳.浅谈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技巧[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6,2(3):58.

[3]汤小丽.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技巧[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6,9(1):36.

[4]韦林安.心理干预对患儿静脉穿刺时疼痛行为反应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6,20(12A):3164—3165.

猜你喜欢
恐惧感儿科成功率
成功率超70%!一张冬棚赚40万~50万元,罗氏沼虾今年将有多火?
犯罪恐惧感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学会与恐惧感共舞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学生经常性迟到的问题研究
圆梦儿科大联合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研究发现:面试排第四,成功率最高等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