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腿骨筋膜室综合症的护理体会

2012-08-15 00:55
当代临床医刊 2012年1期
关键词:综合症筋膜患肢

高 红

(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 226001)

骨筋膜室综合症又称为筋膜间隔区综合症、创伤性张力性肌肉缺血等,肢体的肌肉被其周围的肌间隔、骨间膜及骨骼所包绕和分隔,形成筋膜室。当肢体受压,筋膜室内的组织压升高到足以损害室内肌肉和神经的血液供应时,便导致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出现称为骨筋膜室综合症。若不进行有效控制,可进一步引起挤压综合症,肢体坏疽,甚至肾功能衰竭而引起死亡[1]。因此护理人员对软组织损伤严重,局部有严重压痛和张力增高,并未因骨折固定而疼痛减轻的患者,应提高警惕,密切观察,为医生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抓住宝贵的治疗时机,避免肢体残废甚至截肢。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15例,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18-69岁,平均47.5岁;其中车祸9例,机械挤压伤4例,重物压伤2例;合并胫腓骨骨折12例,合并血管损伤2例,合并软组织损伤8例。15例患者一经确诊均行切开减压术,均给予二期缝合,2例因血管损伤行血管吻合术。14例保住伤肢及功能,1例截肢。

2 观察与护理

2.1 术前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2.1.1 疼痛的观察 疼痛常为骨筋膜室综合症最早出现的症状。疼痛的特点是:持续的、广泛的、剧烈的、进行性的疼痛,不会因骨折复位固定而减轻,被动牵拉足趾时,疼痛加重,如发展到感觉消失,无疼痛,说明本症已发展到晚期。

2.1.2 肿胀程度的观察 随着病情发展,肿胀逐渐加重,并可出现张力性水泡。

2.1.3 感觉异常的观察检查受累神经支配区有异常感觉,过敏或迟钝,两点分辨觉消失,轻触觉异常,晚期则感觉消失。

2.1.4 足背动脉搏动、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及足趾血氧饱和度的观察可出现动脉搏动减弱,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足趾血氧饱和度降低。若动脉搏动无法触及,足趾血氧饱和度监测不到,则可能是血管损伤或已到骨筋膜室综合症的晚期。

2.1.5 皮肤温度及颜色的观察 早期皮肤稍红,温度稍高,当缺血严重时,患肢皮温下降,甚至冰凉,皮肤苍白或呈大理石花纹样。

2.1.6 全身情况的观察 如出现体温升高,脉率加快,血压下降,白细胞增多,肌红蛋白血症及肌红蛋白尿,提示本症发展至严重缺血,致大部分肌肉坏死。

2.2 术前禁忌 必须强调抬高患肢,热敷或红外线照射,按摩等均为禁忌,因为抬高患肢虽有利于静脉回流,但却降低了患肢动脉血压,使透壁压力下降,促使小动脉关闭,从而加重组织缺血,故一旦骨筋膜室内压力明显升高时,抬高患肢并不能增加静脉引流或灌注压。患肢局部热敷或红外线照射,由于骨筋膜室内组织血运障碍,若再增加局部温度,就会使局部组织耗氧量增加,从而加速组织坏死。局部软组织按摩,不能使骨筋膜室内压力下降,反而加重组织损伤。

2.3 切开减压 切开减压的时间:发病后6~8小时,最迟不超过12小时,越早越好。一经确诊,立即将患肢平放,遵医嘱使用消肿药,积极完善各项术前准备。

2.4 心理护理 骨筋膜室综合症患者常因疾病突发,患肢疼痛剧烈,又可能有血管,神经永久性损伤,肢体功能不能完全恢复,甚至肢体坏死、截肢,留下残疾,故容易产生恐惧、紧张等心理。护理工作者应主动与其交流,关心患者,并介绍同种手术成功的病例,增强其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5 术后护理

2.5.1 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合理营养,少量多餐,宜选用高蛋白、高热量、高钙、高铁、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以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伤口早期愈合。

2.5.2 伤口护理术后伤口大且敞开,渗液多,要注意伤口的清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时清除坏死组织,用凡士林纱条覆盖伤口,预防感染。严密观察伤口分泌物的性质、颜色和量。必要时做伤口分泌物培养和药敏试验,合理选用抗生素。

2.5.3 病情观察 虽然患肢已切开减压,护士仍不能放松警惕。术后仍应严密观察患肢感觉、运动、末梢血运、动脉搏动、皮肤温度等情况。如发现末梢温度降低、紫绀、麻木、疼痛等逐渐加重,首先考虑是手术减压不彻底,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另外,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如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等症状,应考虑是否渗出过多,引起血容量减少,应立即汇报医生,及时补充血容量。

2.5.4 功能锻炼 术后患肢可抬高过心脏,保持功能位放置。应告知患者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使其认识到早期功能锻炼有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促进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营养状况,防止肌肉萎缩和软组织粘连,避免和减轻后遗症。功能锻炼应在术后第一天就开始,以主动锻炼为主,被动锻炼为辅,以不感觉疲劳和明显疼痛为宜。

3 体会

通过对15例骨筋膜室综合症患者的护理,使我们认识到及时的诊断与处理、良好的术后护理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的重要保证。此外,护理人员在护理此类病人时,了解本病的发展过程也极为重要。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可使供应肌肉的小动脉关闭,形成缺血—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根据缺血的不同程度可导致(1)濒临缺血性肌挛缩—缺血早期,及时处理,恢复血液供应后,可不发生或仅发生极小量肌肉坏死,可不影响肢体功能。(2)缺血性肌挛缩—较短时间或程度较重的不完全缺血,恢复血液供应后,大部分肌肉坏死,严重影响功能。(3)坏疽广泛,长时间完全缺血,大量肌肉坏疽,常需截肢[3]。目前,国外已使用间隔测压法,可以明确诊断,而国内多从临床检查与症状得出。因此,护士应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高度的责任心,并始终保持警惕。如等到病情发展至缺血性肌挛缩期或等患肢剧痛、肢体被动牵拉试验阳性、皮肤感觉减退或麻木、皮温下降及颜色改变、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等典型症状出现时,将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1]王和鸣,丁建中,周临东.骨伤科基础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31.

[2]钟广玲,陈志维.陈渭良骨伤科临证精要.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9.

[3]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25.

猜你喜欢
综合症筋膜患肢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三焦“筋膜”说——从筋膜学角度认识三焦
筋膜枪,真的那么神奇吗
筋膜枪成“网红”消费品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网红”筋膜枪有用吗?
关注夹腿综合症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双骨折术后并发患肢水肿的效果分析
闹闹的“吃什么”综合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