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学迷信的哲学反思

2012-08-15 00:49吴雨星
关键词:伪科学宗教信仰信仰

吴雨星

对科学迷信的哲学反思

吴雨星

由“科学主义”思潮或对科学过度的宣传引致的“科学迷信”现象给当今社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倡导用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实现科学与信仰的辩证统一。

科学;迷信;科学迷信;哲学反思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相信科学、依靠科学,认为只要有科学就可以解决问题,或者只有科学才能解决问题,已经成为我们最重要的思想观念之一。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对科学不假思索的信任与信仰,即“科学迷信”也给我们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如何正确看待科学,处理好科学与信仰的关系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科学迷信的几种表现

科学迷信是指对科学不假思索的信任与信仰,对一些违反人类道德的科学行为或后果也采取忽视甚至漠视的态度,从而陷入“伪科学”的迷信中。

(一)相信科学万能,用科学解释一切

相信科学是万能的,是真理的依据。认为科学可以解释一切,甚至利用科学的一些理论去解释其他领域理论,例如有人用科学去解释历史、人文、艺术等。这种用法实际上是一种歪曲、误用科学作为。人文、艺术等是感性的文化,而科学是理性的文化。不能用科学去解释 “为什么我这么感动”、“他画的画为什么特别漂亮”这样的感性问题。

(二)对科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忽视

迷信科学就极有可能忽视科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科技和经济发展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造成生态危机,物种濒临灭绝使生物多样性逐渐丧失,利用高科技危害人类发展——核武器、克隆人,或者使用高科技武器公然侵略他国以谋求霸权等等。科学迷信者只一味相信科学,并没有省视科学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运用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一些新灾难。

(三)对宗教信仰的排斥

宗教信仰与科学似乎是一对冤家,起码在中国是这样,从SCIENCE这个词被翻译成“科学”开始,它就被放在了宗教的对立面上。“赛先生”一来,似乎一切宗教甚至包括一切信仰都应该被取代,唯有“赛先生”最高明、最管用、最真实,其它都是迷信[1]。按照中国共产党的一贯政策,信教的与不信教的要互相尊重;构建和谐社会,不以宗教信仰划界。但是,总有那么一部分迷信科学的人认为自己要比信宗教的高一等,更聪明、更进步、更正确。

(四)迷信静止的科学

我们经常会看到新闻里说某某科学家得出了一个科学结论。在人们不能证明最新的科学是不正确之前就认为其是绝对正确的,甚至对反驳现有科学的行为进行攻击。但科学本身是一个相对真理,需要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推进。例如,随着人类对未知世界的不断探索,曾经被奉为真理的“地心说”被“日心说”这个新真理推翻了。科学迷信者或许会认为“日心说”就是绝对的真理,但我们心里都应清楚它早晚还会被翻成历史的一页。

(五)陷入“伪科学”的迷信

迷信科学有可能陷入“伪科学”的陷阱。有一些人就是利用科学迷信者盲目崇拜科学的心理,以科学的名义装饰伪科学来取得私人的利益,这实际上是迷信科学的异化极端。既然对科学采取盲目信服的态度,那么,当“伪科学”出现时也就不加以验证地相信了。例如,对标榜科学养生的营养品、减肥茶,漫天飞舞有“科学依据”的电视广告等的迷信。

二、科学迷信的不利影响

(一)不利于全民素质的提升

科学迷信与愚昧落后没有什么区别。首先表现为科学迷信者对待科学的态度是愚昧的。科学本无所谓绝对正确。其次,科学迷信为伪科学提供一定的土壤。在今日之中国,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的脱序效应,非理性主义的倾向颇有市场。用迷信的或实用主义的态度崇拜科学间接引致伪科学的出现。伪科学为了达到某种庸俗低级甚至卑鄙的目的,把非科学伪装成科学,对社会造成了或深或浅的危害,这些都不利于全民素质的提升,科学反而导致了愚昧。

(二)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迷信科学,对科学有可能给社会带来危害的忽视,不论是生态破坏还是高科技战争等都加剧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对宗教信仰等其他信仰的排斥,有可能激化科学与宗教信仰间的矛盾,这些都是有悖于和谐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题中之意。

(三)阻碍民族精神信仰的树立

科学以客观物质为基础,偏向于客观世界。当然,迷信科学就是一种主观思想。在这里,论证科学迷信的主观思想的内容是客观的。科学迷信会导致一种结果:一切以是否是科学的、是否被验证过了为考虑问题、做事情的出发点和标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为能否为个人取得利益,极具功利性。我们的民族需要建立这样一种精神信仰:不要太过于强调我们想的、做的对个人是否有益,应该逐步树立大和谐、博爱、仁爱的崇高理念。

三、破除迷信,正确处理科学与信仰的辩证关系

要用辩证的态度对待科学,即要正确估计科学的实际作用,掌握好分寸,正确认识科学是把“双刃剑”。同时,科学不断地与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历史前进。在现代社会这个复杂系统中,科学固然起着主导作用,但不能主宰一切。有许多东西本来就有存在的合理性,并不需要硬说成是科学,诸如文化背景、民族传统、艺术风格、社会习俗等等。所以,不能一概否定一些并非科学的东西[2]。

(一)用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破除科学迷信

一是全面。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我们要正确对待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既要反对唯科学主义又要反对反科学主义,要看到二者合理的一面,反对以偏概全,充分发挥科学的积极作用[3]。

二是联系。要把科学同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联系起来,善于看到社会发展或一系列灾害中的科学因素。例如,工业化带来的生态破坏,科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与其他文化构成要素之间的矛盾关系,等等。科学同样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科学与宗教信仰是客观与主观的辩证统一。

三是发展。科学并不一定是正确的,也并不是万能的,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在不断怀疑、不断改进的过程中推进科学的发展。科学在认识论上也是有局限性的,其实质是人类认识有限性的具体表现。最大的局限性就在于它无法回答人类生活的意义问题,无法为人类生活提供价值根据[4]。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就要重视实践,因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当然,一些经过历史考验、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是可信的。

(二)正确处理科学与信仰的辩证统一

科学与信仰是客观与主观的辩证统一(为便于论述科学与信仰的辩证统一,这里把科学也是一种信仰的观点排除在外)。

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能直接充实心灵空虚;物质条件的改善,也不能直接导致道德高尚。科学与信仰是两条并行线,它们可以相互感应,但是并不能相互取代。

与科学相反,宗教则以解决价值问题作为自己的使命,致力于系统地回答人类生活之意义问题。科学家往往需要这样的精神支柱(即便科学精神就是精神支柱之一),甚至很多科学家都确立了所谓“迷信”性质的宗教信仰。例如,《1901-200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大全》一书中提到,在对1901-2000年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获得者的宗教信仰调查中,75%的人明确有宗教信仰,仅有11%的人是无神论者或无宗教信仰者。

树立民族信仰,有赖于破除“科学迷信”。崇高的民族信仰能够使万众一心促进科学发展。特别是在科学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思想意识带来了相应的变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人们的思想活动具有了更多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观也呈现出日益多样化的趋势。面对这些复杂情况,我们要增强民族向心力,寻求共同的价值认同感、归宿感,树立不断追求的神圣与崇高的民族信仰。唯有如此的民族信仰,才能促进科学发展观的切实贯彻,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

[1]石决明.向科学迷信说“不”:当宗教信仰又遇上了 “科学”[EB/OL].http://fo.ifeng.com/news/detail_2011_02/10/4601452_0.sht,2011-02-10/2011-09-15.

[2]刘大椿.对当代科学与迷信的哲学反思[J].求是,1999(7).

[3]姜明霞.浅析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J].学理论,2009(28).

[4]尚九玉.浅析科学家信仰宗教的原因[J].世界宗教文化,2006(3).

B08

A

1673-1999(2012)01-0021-02

吴雨星(1987-),女,福建古田人,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 350108)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2011-10-26

猜你喜欢
伪科学宗教信仰信仰
“半小时才燃脂”是伪科学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华盛顿大学开“反胡说八道”课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西佛东渐宗教信仰对六朝人面纹瓦当的影响
伪科学的属性、特征和判断标准
当代中青年宗教信仰问题一瞥——从上海M佛友QQ群调研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