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的应然诉求及途径选择

2012-08-15 00:49杨相琴
关键词:理论课理念政治

杨相琴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湖南长沙 410004)

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的应然诉求及途径选择

杨相琴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湖南长沙 410004)

教学理念的正确树立和实施是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近些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进行了教学理念、方法和机制的系列创新,在带来新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混乱,尤其在培养目标、政治功能、价值取向和人文教学环境创设的统一性和协调性上问题严重。因此,探讨高校政治理论课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应然诉求、现实困境及途径选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以人为本;应然诉求;途径选择

一、教育目标的人本诉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和最高价值取向。人的全面发展受生产水平和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同时也受社会主导价值取向的影响。资本主义的商品拜物教使“人成为经济活动的物的奴隶”。中国传统文明侧重于道德教化,而对于人的进取性和创造精神品质则支持不够,导致中国传统人格的不周延,表现为君子、贤人和圣人等“道德人”。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产生了一大批“政治人”。改革开放撬起经济杠杆后,人们又片面追求物质、科技,否定政治,轻视道德,忽视自身内在的精神世界的耕耘与和谐,成了“经济人”、“工具人”,导致迷惘与困惑、浮躁情绪、幸福感缺乏、社会竞争中怨天尤人和动力不足、精神疾病等不良因素泛滥,引发出许多社会问题。

历史和现实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化改革,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作为教育的根本追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应当以此作为其出发点和归宿,而不能随着形势条件的变化而有所偏向。目前,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既存在政治工具化的错误倾向,也存在单纯知识化,轻视教学伦理和伦理教育等错误倾向,使学生无法真实地了解社会,感受社会的脉搏。学生参与社会政治的意识和求知欲没有得到提升,其意志力和自信心没有能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磨练和强化,更谈不上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寻找到自己的社会定位,树立自己的理想抱负。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诉求实现从工具化到人本化的转变。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1](P310)

二、政治功能的人本诉求: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推动人与社会发展的进程

当今,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科技革命的产生和推进,使经济政治文化的许多环节上开始出现了对人的发展具有更为重要意义的变化和因素。人们的交往不断超越地域、民族、国家的局限而成为世界性的,交往的普遍、频繁,拓展了人的社会关系。而劳动手段、劳动方式和劳动内容的变革,又为人的能力和每个人智力和体力、物质和精神的全面发展,为人们在劳动中充分的合作关系,创造着前所未有的物质前提。可以说,人的片面发展的社会文明向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文明过渡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全球体系和资本的逐利性作用,人的异化现象却在当今表现得更为严重。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分化问题十分突出,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粮食危机、资源短缺、难民、毒品、艾滋病、国际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的存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凭着其强势的经济科技势力,在文化领域向全世界倾销、灌输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欧美中心主义”的意识形态,使得各民族、国家之间在文化上加深了隔阂、矛盾和对立,所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所以,人的全面发展因素还只是表现为人类新文明成长的一些未来的片断,更多展现给我们的仍是人类发展对冲破旧秩序、旧文明的一种内在的要求和呼唤。应答这种要求和呼唤,在主观上就应自觉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去影响人与社会发展的进程。这也是当今时代赋予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

就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来看,虽然都按照规定明确了其政治属性,设置了相应的课时,甚至以“宣传有纪律’作为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种规章制度,但在实际中,又以“学术无禁区”和思想多元化为借口,有意无意地模糊其政治色彩,淡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甚至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作一种单纯的理论知识传授。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的提高,以及抵御各种歪风邪气能力的增强,也难以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固的政治保障。

三、价值取向的人本诉求:坚持社会和个人并重的价值取向,促进社会与人的协调发展

当代中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跨越式转变的急剧变革期。从人的发展形态的角度看,当今虽然以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相联系的向人的全面发展的趋向占主导,但对人的依赖关系依然存在着,同时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物的依赖关系也日益发展,是处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主导下的对物的依赖的独特阶段。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对外联系的日益紧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的基本形成,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建设不断加强,社会消费升级并且日益多样化,人的本质日益得到展现,社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另一方面,由于旧体制的遗留和权力监督机制的不健全,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人际依附关系以及血缘、地缘、业缘、裙带关系等不仅没有被消除,相反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物质利害关系相互影响结合,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态势,造成对人和物的双重过度依赖,人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遭受压抑,人的主体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度沦丧,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膨胀,影响了社会成员之间的合作和社会整体的发展,形成反社会性,导致人与社会关系方面的很多矛盾。因而目前对中国而言,当务之急是培养国民的现代性,既要突出增强人的主体性,又不能忽视强化人的社会属性。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而又具体的任务,又是其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马克思在谈到人的解放时指出,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而教育解放人,就是把人的现实的生活环境和自由的精神以及他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还给人,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实现人性的复归。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强化人的主体性和社会属性教育,培养合格的现代国民,就必须坚持社会和个人并重的价值取向,既要肯定个人利益和价值,承认个人的地位和尊严,维护个性发展,尊重个人自由,以多样化满足个人的需要、利益和兴趣,以增强其自主性、竞争性,克服依赖性,又要以适合共性的价值取向,来满足作为民族整体的国家需要、利益、期望与战略。所以,加强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主旋律教育,强化公民社会责任意识,对人们进行超越自我,关心他人、集体和全人类和周围世界的教育,使其能正确处理个性与共性、个人与集体、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的结合关系,也是丝毫不可放松的重要任务。然而,在当代大学校园里,过分倡导维护个性、弱化社会属性成为普遍现象,并逐步渗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之中。在崇尚特立独行、时尚另类的氛围中,人们对社会主义道德理念所追求的“先公后私”、“公而忘私”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境界缺乏有力的宣传,明显偏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价值取向的双重性。

四、教学环境的人本诉求:强化人文性

人文性,要求以人的现实存在为出发点,尊重人的差异性、个别性、主体性。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围绕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系列探索,这对于充实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提高针对性,增强适应性,强化人文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今信息化、电子技术和其他传媒技术大发展的形势下,教学方式的探索创新甚至比教学内容的创新更引人注目。但现实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现状仍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一是创新背离了理论课的特点与政治性的要求,没能有效地传导教学内容,加剧了学生对教学的冷淡;二是缺乏真正的人文理念和人文精神及其创新能力,难以挖掘我们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与学生思想实际的对接点,致使教学方式创新天花乱坠,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现由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的重心转移,传统的以单向性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在相当部分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这严重抑制了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实践教学环节上亦存在这种现象。各种社会调查、勤工俭学以及课堂上开展讨论辩论等,都有助于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以及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理解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由于经费短缺和出于学生安全问题的考虑,从管理者到教师对教学实践环节都缺乏应有的重视,以致教学实践环节往往流于形式化和表面化。

五、实施人本理念的现实困境及途径选择

目前,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本理念实施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一是受市场经济实利性思想的影响,高等教育价值重心下移,高校把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掌握一定专业技术的职业型人才作为自己的教育目标,利润意识严重,这从宏观上动摇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理念,影响了教学态度、学习态度和教学效果;二是受思想领域复杂化和社会环境不良风气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云亦云或者千言万语不及一事一例;三是教材内容较多,教学任务重,学生班额大、人数多,经费投入不足,致使教师的诸种努力大打折扣。

以上三种因素都是客观存在且在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消除的,所以,除了宏观上需要党和国家及各高校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弘扬和提供有力保障外,高校教师的鉴别、选择及其素质提高就成为贯彻人本理念的关键因素。笔者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坚持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进行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创新。

一是实行师师互动,大力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和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具备相当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宽阔的知识面,要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共党史、国际共运史、当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状况、中国传统文化和一些社会思潮、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还应有一些个人兴趣的培养等。这些能力的提高与培养,对于牢固树立人本理念,了解学生,把握教学,解决学生困惑很有益。由于受经济条件所限,教师参加专门性培训班的机会不多,提高业务能力关键在于老师的自修。教师应在思想上重视,行动上持之以恒。同时,单纯的自修往往超越不了自身经验阅历的局限,教师之间的互动共进就显得比较实际和有效。也可以说,师师互动是目前高校及教学管理部门如果想做就能做得好做得实,并能快速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能力的一项工作。学校及相应管理部门除了加大资料设备尤其是影视资料的支持力度外,还应加大教师集体备课、示范教学的力度,以进一步开阔教师的思维和眼界,提升其教学理念和技能。

二是坚持三段论教学法,教学相长。人本教学的根本是强调教学方法要顺应学生的心智发展需要,富有启发性和多样性,但是过于杂乱的教学方法容易影响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政治性,不利于学生理论素质的培养。考虑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以及时间和精力,结合现代网络平台,可以采取三段论教学法,即:创设问题,学生思考;教师答疑,重点讲授;列出专题,网上讨论。以此构建一种充满人文气息的教学环境,共升智慧、人格和能力。

三是利用寒暑假实行专题调查。教师围绕教学内容、疑难问题和社会实际,列出社会调查专题,或让学生自选社会调查专题,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或者网上调查,并写出专题调查报告,作为平时成绩记录在案。在不花钱或花钱很少的条件下,强化实践性教学,能增强学生的现实感。

此外,在教学考核方面,也应渗入全面素质教育、政治教育、隐性德育教育、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培养和创新精神及能力培养的理念,同时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估激励机制,以发展学生的差别性和共同性。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本理念的树立和实施,是一项艰巨而系统的工程,既需要教师个人的不懈努力,也需要高校、社会的广泛认同和共同构筑,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发挥实效。

[1]许良英,赵中立,张宣三.爱因斯坦文集(3)[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责任编辑 韩玺吾E-mail:shekeban@163.com

G641

A

1673-1395(2012)08-0102-03

2012-06-11

杨相琴(1966-),女,河南桐柏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理论课理念政治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