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文化对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及传承对策

2012-08-15 00:49陈洁君
关键词:闽南人南音闽南

陈洁君

(泉州师范学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

闽南文化对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及传承对策

陈洁君

(泉州师范学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

中国传统地方文化的一朵奇葩闽南文化,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地方特色。闽南大学生在继承和弘扬闽南文化的过程中,应扮演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角色。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分析闽南文化的传承现状,探讨闽南大学生如何发挥载体作用,参与传承闽南文化的实践活动,能促使大学生在提高素养的同时弘扬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大学生;社会价值;传承

自秦汉以来,以自然崇拜为主基调的东南越文化逐渐受到中原文化的冲击,特别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中原人的大量南迁,闽南的原住民文化与移民社会的文化发生碰撞,发生了很大变异。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两种文化互相交融互相渗透,由此产生了独具魅力的区域文化——闽南文化。[1]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经济的腾飞,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地方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闽南文化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生存的威胁。近一二十年来,文化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已经从针对文化形式或文化现象的单一研究转向对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的整体研究,因此,有关研究闽南文化的学术活动也进入了新的阶段。面对当今形势,如何弘扬这一传统地方文化,已成为研究者和社会实践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成为闽南人应共同承担的责任。对此,闽南大学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何认识自身在闽南文化保护和传承中的地位,怎样充分发挥弘扬地方文化的载体作用,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应扮演何种角色。

一、闽南文化对大学生的社会价值

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更多地取决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否依然普遍地被现代国民认同和遵守,这种保持传统美德的信念和方式又是否符合时代发展的特征和社会进步的需求”[2](P10)。从这个意义上讲,闽南文化能否在未来的文化竞争中激流勇进,就要在进一步挖掘其当代社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合理运用和保护,使闽南文化中深厚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在现代社会再放异彩。

提高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3]由此可知,提高文化自觉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客观认识和批判继承。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包括闽南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这严重威胁着我国的文化安全。而闽南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保留了大量的中原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闽南文化的保护是中国文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传承闽南文化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提高传承人的文化自觉性。闽南大学生应该加强对闽南文化内涵和精神的学习,深刻了解闽南文化的精髓和独特魅力,产生文化自觉,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客观的态度对待地方传统文化,自发成为建设和发展闽南文化的载体。

追求理想人格。由于闽南地区受到程朱理学的长期教化与熏陶,理学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孝道观念成为影响该地区的主导思想,由此衍生出许多与儒家思想相关的精神,比如追求理想人格、重视心性修养等。这造就了一批批在中华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蜚声内外的仁人志士,从胸怀鸿鹄之志的文学家欧阳詹[4],到提出不以前人的标准为标准的启蒙思想家李贽,到主张“格物致知”的理学家朱熹,到“以天下人为念”的爱国志士林觉民,都是闽南地区的杰出代表。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优秀品质和不朽的人格魅力,正是当今大学生所应追求的精神境界,对当代人特别是大学生构建社会主义理想人格仍能发挥深刻的影响。

加强文化认同。移民众多造成了闽南地区独具特色的三多现象:一是宗教多,这里拥有众多的宗教组织,比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犹太教、摩尼教、民间宗教等多种教派形式,教义不同但却能和平共处;二是民族多,除了原住居民外,闽南地区还有汉、回、满、蒙等民族以及外国人;三是语言多,闽南地区虽然是以闽南语系为主,但全国各地的方言仍在使用,甚至同一个语系在不同地区的发音也不尽相同。之所以有这独特的现象,根本原因就在于闽南人具有兼容并蓄的胸怀。在古代社会,闽南文化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从最初的抵制到后来的融合,外来文化逐渐为地方文化所吸收,从而促进了闽南风俗的改良和陋俗的改造,使当地人具有共同的语言模式、价值观念、言行举止和心理特征,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中获得了认同感和归属感。文化社会学认为,文化认同是维系社会推动社会的黏合剂,因此,加强对闽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建设特色鲜明、内涵深厚、影响深远的地方文化,有助于提高闽南人的文化认同感,有助于抵制西方文化、流行文化、网络文化中的不良因素在大学生中的传播,使闽南文化能够在现实中转换为大学生的地方民族精神和文化感情。

强化群体意识。从文化社会学视角看,一个人对国家情感的产生都是从接触、感受、热爱地方文化开始的。闽南人之所以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落地生根,除了发扬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外,更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们的群体意识。闽南文化虽然可以说是一种移民文化,但不管是客居他乡的闽南人,还是受闽南文化同化的其他民族人,都有浓厚的祖根意识和重源重本的传统思想。这成为支撑他们生存、生产的精神支柱,也成为维系地方历史文化的纽带。闽南人在共同的心理、价值观、精神、生活方式的熏陶下,产生出的强烈的文化认同感,无形中将他们牢牢地团结在了一起,使其能共同面对挑战和挫折,从而养成了强烈的群体意识。这种群体意识不仅有助于闽南大学生和谐观念、团队精神的形成,在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时能牢牢地团结在一起,共同奋斗,更有助于他们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

树立拼搏进取精神。闻名遐迩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中,有这样一句歌词:“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这句话代代相传,经久不衰,成为闽南人的座右铭,体现了闽南人爱拼敢赢的进取精神。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闽南自古以来就有出门闯世界的传统,这不仅形成了闽南人拼搏进取的人文精神,也为闽南人带来了种种成就。但在年轻一代的身上,这样的精神正日渐淡薄,养尊处优、坐享其成的心态逐渐出现。因此,闽南人这种勇于离乡背井、开拓异邦的拼搏奋斗、冒险进取的精神,对于当代大学生端正人生态度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也是闽南大学生应有的精神品质和时代风貌。

二、闽南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承现状

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闽南文化遗产的保护、闽南传统艺术的传承、闽南建筑的维护、民间信仰的传播等工作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闽南文化,越来越多的当地人特别是年轻人热爱推崇闽南文化。然而,在大体有利的形势下,闽南文化传承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重点不够突出,传播途径单一,方式缺乏创新,大学生不够重视等,因此,如何通过闽南大学生真正将闽南文化发扬光大,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

闽南文化生态环境堪忧。笔者曾针对闽南文化的影响力进行了小规模的社会调查,调查对象主要为本校学生,采用问卷调查为主,个别访谈为辅的调查方法,共发放了1000份问卷,回收问卷963份,有效问卷884份。从调查结果来看(以调查中的南音项目为例),在被问及喜欢的音乐类型时,有47%的人选择流行音乐,21%的人选择民族音乐,12%的人选择交响乐,而选择南音的几乎没有;在被问及是否主动听过南音时,有49%的人表示听过南音,但并没有听懂,甚至很多懂得闽南语的人都听不懂;在被问及是否有必要将南音引进课堂时,有68%的人认为南音应该进入课堂,有8%的人认为没有必要,还有21%的人对南音是否进入课堂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在被问及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南音时,有40%的人选择了电台、电视等媒体,49%的人选择了观看现场的南音表演,有11%的人从未接触过;在被问及如何宣传南音时,有24%的人认为应加入现代艺术元素,结合现代高科技的视听手段如声、光、电、舞美、服装等进行现代包装,有40%的人认为应与旅游业相结合,有13%的人认为应加入西洋音乐元素,还有23%的人认为应保持原汁原味。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一些年轻人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对本土文化则嗤之以鼻,越来越多的闽南人不会说甚至不屑说闽南话,一代比一代更不了解闽南文化,有相当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流失。随着普通话推广工作在闽南地区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产生了这样一个严峻的后果:闽南方言的逐渐萎缩。大部分学生在平常的人际交流过程中,已经很少运用闽南方言,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完全不懂地方方言,甚至鼓吹“学闽南话不如学英语”。再比如,闽南民间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剪纸、南音、哥仔戏等传统艺术,曾经在传统艺术领域独领风骚,而如今却出现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5]快节奏的生活,便捷的网络,让大学生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耐心去驻足留心传统文化,他们大多对古老而神秘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或嗤之以鼻,这严重影响了闽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传播闽南文化的力量分散。虽然各地方高校设立了专门的闽南文化研究机构,如泉州师范学院闽南文化生态研究中心、漳州师范学院闽南文化研究所等,承担起了研究和传播闽南文化的工作,但各地区注重个性发展,都认为本地是闽南文化的代表,彼此间缺乏合理的协调和联系,各高校之间的专项交流活动很少,因此无法同心协力保护发展闽南文化,造成了无组织力量分散的状况。从总体上看,闽南地区各高校之间、本地与台湾各高校之间、本地与东南亚各高校之间的文化交流在深度、广度和力度上都有待加强。因此,应将校园文化与闽南文化相融合,营造传播闽南文化的良好氛围,同时结合“地缘相邻,文缘相同”的优势,努力搭建高校文化交流平台,为闽南大学生传承和弘扬闽南文化营造氛围。

有关闽南文化的课程不多。虽然有不少高校设置了相关的课程,如泉州师范学院开设了泉州民俗文化、闽台文化、泉州民间信仰等课程,黎明大学开设了泉州文化新干线、泉州民俗等课程,但从总体上看,除了历史、艺术、文化等专业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外,很多有关闽南文化的课程只是被作为选修课,大部分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相关的教学内容,即使选修了这门课程,由于课时安排很少,学生不够重视,以混学分为主要目的,同时又缺少相关的实践活动,因此课程结束后,学生也只是略懂一些皮毛,无法深刻领会其中的精髓。种种现象都或多或少地减少了大学生接触闽南文化的机会,进而影响了闽南文化的传播力度。

与闽南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偏少。各大高校都创办了种类繁多的社团,但这些社团在实践活动中涉及到闽南文化的比例都很小,除了历史、南音、文化等专业的学生和社团有机会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外,其他社团很少有机会涉及与闽南文化有关的活动。此外,很多大学生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导致洋节比民间节日更受欢迎,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等受到大学生的热捧,而民间传统节日如天公生、鬼节、孝思节等大学生却知之甚少。

三、闽南文化在大学生中的传承对策

随着文化社会学研究重心的转移,高等教育的研究内容也发生了转变,不再单一地专注于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关注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民俗文化的连接点,在培养人才的同时注重社会需求的变化。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研究不再仅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也在试图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来寻求培养适应社会新型人才的方案。高校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基地,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科研能力,是现代社会的核心组织。闽南地方高校已经认识到传承闽南文化的重要性,纷纷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参与到传承闽南文化的热潮中。德化成立了德化陶瓷学院,培养陶瓷制作人才,以保证这一传统工艺的延续;泉州师范学院于2003年设立了南音本科专业,并于2012年正式开始招收南音研究方向的艺术硕士研究生,力图为泉州南音的传承培养高素质人才,以提高闽南文化的学术水平。

高校大学生这一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其本身具有其他人群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第一,大学生精神充沛,富于生命力,有足够的热情投入到传承和弘扬闽南文化的活动中;第二,大学生文化层次高,接受能力强,易于学习并掌握闽南文化的思想内涵和精髓;第三,大学生经常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团体或个人的实践活动,有机会与老艺人或民间团体进行交流,有机会通过与社会大众的接触来推广闽南文化。因此,针对这一特殊人群,应采取有效的方法,充分发挥他们的影响力,以弘扬闽南文化。

加强闽南文化的理论研究。闽南大学生应利用学校所提供的丰富资源环境,并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开展以弘扬闽南文化为主题的研究和创作活动。例如,申报与闽南文化相关的研究课题,开展有关闽南文化的开发、利用、保护的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高校所在地区或学生家乡的某一优秀文化传统进行专题研究[6];开展与传统艺术相关的文化创作活动,创作有关闽南文化的歌曲、小说、书法、绘画等作品。理论研究不仅可以增进闽南大学生对闽南优秀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更能提高其理论素养,促使其自觉承担起传播闽南文化的重任。

开展闽南文化课外学习活动。除正规的课堂理论教学外,应开展课外学习活动,如聘请专业人士到学校举办闽南文化讲坛、学术报告等专题讲座;邀请民间艺人到学校表演南拳、南音、高甲戏、拍胸舞、剪纸等传统技艺,让学生与专业人士近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开展相关的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使大学生感受到闽南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凭借这些教育资源优势,大学生们能够多方接触和解读闽南文化,研究闽南方言、闽南民俗、闽南名胜、闽南戏曲等,加深对闽南文化思想内涵和基本精神的了解和掌握,深化理论研究,使其在提升民族自豪感的同时,自觉地将弘扬闽南文化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

充分开发网络资源。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以文化交流、合作和传承为目的的网站相继涌现,其发达、便捷、高效的网络系统为闽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最为方便和快捷的方式。“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珍贵的闽南地方文献资源往往保存在异地。”[7]闽南大学生应自觉承担起创建闽南文化网络平台的职责,运用所掌握的网络技术,建立闽南地方文献电子资源和网上导航,开发全方位的查询服务,提高网站的文化内涵,及时更新网站信息,在网站上做好链接工作,链接国内外传播闽南文化的知名网站,提高网站点击率,加大对网站的宣传力度,提升网站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与此同时,应与闽南文化研究部门、档案部门、博物馆以及民间个人建立资源共享系统,为广大地方民众提供一个学习、了解和交流闽南文化的有利场所。

开展实践活动。开展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途径之一,也是传承和弘扬闽南文化的重要平台。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与民间艺术家开展学习和交流,观看传统表演,甚至参与到民间表演活动中去。例如,2006年5月,泉州师范学院南音系师生受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教授和北京大学人类学教授王铭铭邀请,参加了“北京现代音乐节——泉州南音专场展演”和“泉州南音北大演出交流会”。他们从音乐学、人类学的角度提出了许多感兴趣的相关问题,并就此进行了讨论。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深入民间,与当地群众交流,宣传闽南文化的魅力,同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加深其社会影响力。比如可积极参与闽南地区的传统文化活动,参加闽南语歌手大奖赛、歌仔戏艺术节等艺术交流活动,逐渐形成开放式多层次的文化氛围。

闽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各渠道的协调合作。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先从青年一代的教育入手。闽南大学生应自觉承担起传承闽南文化的重任,投身于保护闽南文化传统的事业中去,为弘扬闽南文化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

[1]郑镛.论闽南文化的特质及其生态保护[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2]潘一禾.文化安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费孝通.从实求知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黄国波.闽南文化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10).

[5]陈文婷.关于闽南地区高校传承闽南文化的思考[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3).

[6]郑丽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掘运用福建优秀文化传统的思考[J].宁德师专学报,2010(2).

[7]杨娟娟.弘扬闽南文化实现资源共享——浅谈闽南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与共享[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1).

责任编辑 韩玺吾E-mail:shekeban@163.com

G412

A

1673-1395(2012)08-0175-04

2012-06-10

福建省教育厅A类社科研究项目(JA11227S)

陈洁君(1979-),女,福建泉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文化社会学研究。

猜你喜欢
闽南人南音闽南
弦管南音“固首”体系研究
闽南文化传承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庄丽芬 让南音流传得更远
闽南华侨华人移民历史概述以及人文精神探析
李进杰的南音情
从张氏族谱看客家人与闽南人的异同
闽南,闽南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南音乐器配合的多样均衡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