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意见范畴对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

2012-08-15 00:45黎永红
关键词:范畴哲学意见

黎永红

(湖南科技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湖南永州,425100)

哲学意见范畴对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

黎永红

(湖南科技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湖南永州,425100)

意见范畴在哲学史上历史悠久,但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中国哲学家冯契在其广义认识论中进行专门论述,承认意见范畴在认识论中的重要地位。哲学意见范畴具有多元性、真假未定性、待验性、独立自主性、批判性的理论品格,与民主政治建设的理念不谋而合,对于党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宝贵的启示意义。

意见;民主;真理;独断论

本体论和认识论是西方哲学研究的两条路径。其中在认识论上把秘传知识与民众知识区分开来便成为希腊哲学的传统,开启了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向。按照这一传统,秘传知识是aletheia(真理),民众知识是doxa(意见)。克塞诺芬尼在古希腊哲学史上首次把意见和真理相比,指出二者的区别,说过自己对神的思想叫做“真理”,凡人的不同看法叫做意见,“把意见当成或然性的东西”,意见只能近似“真理”,但不等同于真理,不能认识宇宙的本质。巴门尼德认为凡人凭感官得来的知识只是意见,是不可靠的,而必须借助理性获得的知识才称得上是真理。柏拉图认为意见是介入知识和无知之间的东西,“只看众多的美物,看不到美本身……或者只看到众多的义举,看不见正义本身,如此等等。他们的意见应该说统统都是意见,不是知识”。“意见不同于知识,它是另外一种能力”,即按照现象进行判断的能力,“既不是知识也不是无知,乃是比知识暧昧,但比无知明确的东西”。[1]1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康德曾把意见、知识和信仰视为认识的三个等级,认为意见在主观和客观上都缺乏充足根据,“意见乃其主持一判断在意识上不仅客观的感其不足即主观的亦感其不充足”,[2]黑格尔认为“偶然的思想不是别的,只是意见”,“一个意见是一个主观的观念,一个任意的思想,一个想象”,“意见是我私有的,它本身不是一个有普遍性的自在自为地存在的思想”(《哲学史讲演录》)。[3]意见的希腊文是doxa,有期待和希望的含义,海德格尔把aletheia译作揭示、除蔽、无蔽,说:“我们以真理的存在为前提,并不是我一开始就认识了真理,而是说,尽管我自以为我是对的,但我承认我可能是错的,或需要修正,以真理为标准,当我错时,准备认错。”任何对话者向公众社会敞开自己的意见,虚席以待真理的临现,奥古斯丁说爱而后有真知,如果对话者对所涉之事无意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真理则无从临现,就会与真理失之交臂。意见是朝向真理之路的,真理是向意见敞开大门的。意见的含义在哲学史上不断地被哲学家们诠释,其内容形式不断发生变化,但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它已得到广泛认可。

一、意见是认识过程和认识结果的统一

意见从静态角度作为认识的成果,是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性质、主体本质力量以及主客体之间关系的能动反映。意见从动态角度作为认识的运动过程,是主体对感觉经验材料的整理、抽象概括、分析和综合,或是在原有理论基础上所进行的逻辑推论和揣测,或是进行目标选择、价值评价、方案筹划等。

(一)意见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能力和方式

宗教和科学都是人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和能力。迷信,无知,意见,知识,理论,真理,信仰等均属不同的认识形态,表明主体把握世界的能力和方式各有不同。其中意见也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能力和方式,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是主体能动反映客体的运动过程。人类的认识活动从问题的发现到个体意见的提出再到群体共识的形成直至真理的临现过程中,意见是重要的一环。意见作为认识,其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不仅驳倒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和怀疑论,从而克服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不足,创立了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意见引入认识论,是对认识运动过程的精准化。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然后才是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在这双重的关系中,通过主体的客体化来改造客体以确证主体的本质力量,同时也通过客体的主体化为主体提供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以提升主体的本质力量。主体认识世界的能力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历史的变化发展的。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4]意见是主体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认识能力和形式,引导主体不断超越自身的局限走向正确的真理。

(二)意见是真假未定的主观性认识,必须经过“一致而百虑”的思维矛盾运动

对话者提出意见来进行讨论时,常常是非界限不明,谁是真理、谁是谬误要通过争论才能明晰。如果某对话者利用强权、狡辩或话语霸权把一己之见当作真理、把其余不同意见视为谬误,自以为掌握了真理,把真理和谬误的界限说成是泾渭分明的,那就陷入了独断论,其个人的看法也只是一孔之见,与他人的意见相比并没有天然的合理性,本质上都是真假未定的主观性认识。对话参与者所能做的,与其自以为是地掌握真理,不如敞开心扉,让真理来掌握自己。只要对话者彼此诚恳地交流,即使一开始每个人的意见都是错的(承认有可能出错),最终也可能获得真理。意见对于真理具有积极的构成作用,真理就是在克服意见之际展示自身,从而赢得所有的对话者,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人们一定是从错误开始,然后由此转向真理。要让某人相信真理,仅仅说出真理是不够的,人们还必须找到从错误到真理的道路。”[5]独断论倾向在先秦哲学孔孟法家中有所表现,他们创制的“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经学独断论导致了理性专制主义,甚至“以理杀人”。而庄子反对“蔽于一曲”,反对把意见当作真理的独断论,却走向了相对主义。庄子认为种种意见的是非之争都根源于“成心”,区分了主体在认识真理性和价值性上的三种不同取向。“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认为贵贱是由超主体的力量诸如天神上帝、人间君主皇帝、金钱来决定,主体被取消了自由裁量的权利,这是世俗的一般看法;“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即自以为是,盲目自大,比如儒墨法都以自己的学说为终极真理,将其余学派的意见斥为谬误;“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即从道的角度来看待万事万物,一切皆平等,就能克服一切偏见和束缚。[6]庄子主张以道来克服“成心”,反对主观片面性有积极意义,但在《齐物论》中主张“齐是非”,取消万事万物的差别,走向相对主义。面对“蔽于一曲”的老子、墨子、惠子、庄子,荀子提出“以道观尽”的“解蔽”学说,主张解除人们心灵的束缚,保持独立自由的思考,再展开不同意见、观点的辩论,通过辩论能够达到一致的结论,当然这“一致”又要分化,成为“百虑”。正所谓《易传》所说,“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这反映了思维辩证运动的规律。正是在思维矛盾运动中,对话者展开意见的争论,做到自尊也尊重别人,思想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二、哲学意见范畴对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意义

反思哲学意见范畴,为长期受“权威”压制的“意见”正名。把哲学意见范畴引进政治学,把意见范畴与民主范畴联系起来,为党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论支持。在实践过程中,主体发展出了一种认识能力即“意见力”,从另一个角度开启了对自己和世界的认识。在科学发展的今天,除了以科学和宗教的方式来认识世界之外,还有通过意见的方式来认识世界。意见这种认识世界的方式确证了认识主体的本质力量,即主体通过“意见力”实现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意见的表达表明立场、角度和观点不同的主体都渴望了解事物的真相,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应该受到重视和尊重。因而,哲学意见范畴具有多元性、真假未定性、独立自主性、批判性的理论品格。

(一)哲学意见范畴的理论品格拓展党民主政治建设道路

哲学意见范畴的理论品格适应党的民主政治建设实践的要求。民主与专制、独裁相对立,实现人民管理国家社会事务和多数人的统治。首先,实行民主的政府必须保证主体的独立思考的自由,尤其是言论自由。伏尔泰反对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言论自由不仅是在私人空间,更是在公共空间以新闻、出版、集会、游行等形式发表自己的意见的自由。从民主立法的角度实现基层百姓普遍议政,是民主建设的一条途径。民主立法就是民众通过意见的方式在法律层面上表达其利益、意志、愿望。一般说来,如果民众能够通过立法程序使其意志、愿望和要求表达得愈完整、明确和充分,法律就愈能够在民主建设目标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那么,民众也就越愿意选择诉诸法律的方式来表达意志和利益诉求,而不是诉诸其他非法的方式来寻求自己利益需要的满足。立法机关与涉及的利害关系人作为立法主体在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基础上,彼此之间要寻求相互妥协的方案,在沟通和妥协基础上,确立立法、民主与和谐的观念。目前我国法律制度的实体和程序方面离公平正义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需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和落实民主立法的各项制度。

(二)哲学意见范畴的理论品格为党内民主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党的十六大报告和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发展党内民主,是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党内民主必须要进一步推行党内民主决策,除了领导班子内部决策外,更重要的是普通党员要参与决策,并且是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哲学意见范畴表明认识不同的主体享有表达意见的自然权利,是符合人类本性要求的权利,是国家公权力所保护的公民政治权利。意见的表达是公民政治参与权、知情权和决策权的体现。在党内民主决策中,保障普通党员的参与权,发表个人的意见,同时获悉其他主体的意见,全面了解决策的情况,以便表决时投下自己神圣的一票。当下,意见和利益群体呈现多元化趋势,党内组织成份出现复杂化趋势,多元化和复杂化需要整合,而整合就是对社会群体中不同意见利益的矛盾冲突进行协调,使社会组织结构合理,功能协调,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的满足。有效整合需要党员充分参与,把自己的意见集中到公共平台上,暴露在阳光的监督下,才是成功的整合。当然,基于民主决策基础上经妥协形成的共识不等于基于科学决策基础上形成的真理,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而民主决策形成的共识反映的主要是共同利益关系,其结果是有用的,但并不必然就是对的。肯定“百虑”的意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达到“一致”的共识,不过,虽然达成“一致”,但是还不等于就是真理,事实上,许多被公认的意见不一定是真理。诚然,某个论断如果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是正确的意见,就转化为真理,它的真理性将被得到证实,最终被大家认可接受。与此同时,大多数人反对的决策不宜实施,即使强制实施,也不利于社会稳定。在主体多元利益格局下,需要普通党员群众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来,最大限度地平衡所有人的利益关系。

实行党务公开制度是党内民主建设的前提保障。党和政府的权力只有公开接受监督,普通党员才有机会介入党组织的权力运作过程,其参与决策权才有可能得到保证。第一,党务公开必须确保普通党员权利的行使。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规定各级公职人员的权力和义务。从国家层面上说人民是国家权利的主体,从党组织内部说党员是党内权利的主体,包括党员领导干部和普通党员,尤其是保证普通党员权利的行使。如果决策只是领导干部之间进行,向普通党员隐瞒,那绝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公开制度。第二,党务公开必须确保决策过程的公开透明和决策结果的公开透明。决策结果的公开、公正、公平取决于决策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要依法保证普通党员包括民意代表参与决策过程,将整个决策过程公开。如果决策结果形成后再公开,公开就变成所谓的“通报”,决策机构的公信力必然大打折扣。因此决策过程应当是开放的过程,从准备、开始到结束,全程向媒体开放,接受舆论的监督。决策开放的程度、频度和力度是现代国家民主水平的重要标志。第三,所有决策者的主要社会关系背景和个人财产公开透明。因为决策者手握国家公器,行使的是公权力,事关公共利益,要防止其以公权力谋取个人私利。因此决策者的“隐私权”应有所“透明”,权力越大其“透明度”越高。决策者的财产公示和社会关系公开是保证决策的公信力的屏障,这在社会多元利益群体同时并存的当下,对于决策的社会公正性具有重要意义。在招聘过程中,招聘单位的决策者应该依法依规公开自己的社会关系背景,自觉接受公众的质疑和监督,保证招聘过程和结果的公开公平和公正。

(三)哲学意见范畴为党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怀疑的批判精神武器

意见从对事物的疑问而来,尤其是对自己行动的理论预设前提保持怀疑(一般人是不去怀疑的),凡事多问,怀疑产生问题,尤其是对问题的预设前提的怀疑——反思,对认识的再认识,往往就是踏入科学发现的门槛。怀疑性是科学的重要品质,它是科学的怀疑精神,不是怀疑一切或绝对的怀疑论。怀疑的批判精神不是科学没落的象征,而是科学进步的保证。康德认为正是休谟的怀疑主义把他从独断论哲学的迷梦中惊醒过来,引导其走向一个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向,从追求客观世界确定不变知识的本体论转向对人的认识能力进行研究的认识论,通过“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完成了西方哲学发展的第一次转向,即从独断论哲学到批判哲学。①西方哲学发展经历三次转向:西方哲学发展的第一次转向,即从独断论哲学到批判哲学;第二次转向,即从批判哲学到生存论哲学;第三次转向,即从生存论哲学到语言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也是在怀疑批判前辈已有的思想理论成果上诞生的,也是在经受怀疑批判的过程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也没有自诩自己的学说是绝对真理,认为仅是“行动的指南,没有提供也不可能提供解决问题的现成的答案”。坚持怀疑的批判精神既是永葆马克思主义哲学青春活力的现实需要,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谦虚品格和积极进取精神的。

哲学意见范畴表明主体有表达不同意见的权利,通过不同的声音传递自己的判断,展开对其他异见者的批判,在互相批判中或求同存异或坚持己见,推动对话的进行,尝试着接近真理,求得问题的破解。民主政治建设需要有一种批判思维的精神,科学真理就是在怀疑的批判中发现的。英国学者克拉克是牛顿的朋友,1715年代表牛顿与莱布尼茨进行关于时空本性的批判性对话;19世纪奥地利科学家马赫与牛顿学派进行关于时空本性的批判性对话;20世纪初期爱因斯坦与马赫的批判性对话催生相对论。这些学术上的批判极大地推进了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学术领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同样适用于政治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性也是在批判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破除“两个凡是”,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重新树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全国人民在正确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开始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

总而言之,党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意见流通的机制上保证人人都享有表达自己真实意见的权利,通过上传下达、四通八达的网状渠道汇集成智慧的海洋;党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用人机制上确保发表不同意见者不会因言获罪;党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奖惩机制上鼓励主体提出不同意见,供政府决策部门参考。只有这样,民主政治建设从党内民主走向人民民主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1]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83-90.

[2]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杨祖陶,校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21.

[3]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6-17.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9.

[5] 涂纪亮.维特根斯坦全集:第12卷[M].陈启伟,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11.

[6] 冯契.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31-235.

D26

A

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思想政治教育”项目(湘教发[2011]76号);湖南科技学院院级重点课题“哲学意见范畴对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

黎永红(1973-),男,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范畴哲学意见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菱的哲学
评“小创”,送好礼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没有反对意见
评“小创”,送好礼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