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砚雕刻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2012-08-15 00:49周康正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技艺

周康正,吴 霞

歙砚雕刻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周康正,吴 霞

“歙砚制作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与保护应当受到我们的重视。从转变歙砚制作技艺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强对歙砚雕刻技艺传承人的保护以及加强歙砚砚石资源保护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关键词:歙;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歙砚与广东肇庆的端砚、甘肃洮州的洮河砚、山西绛县的澄泥砚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砚。北宋唐积所著《歙州砚谱》中记载:“婺源砚在唐开元中,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叠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之归,刊粗成砚,温润大过端溪。后数世,叶氏诸孙持以(粗砚)与令,令爱之,访得匠手为砚,由是山下始传。”[1]从“刊粗成砚”和“令爱之,访得匠手为砚,由是山下始传”等可以看出歙砚的制作技艺由此产生和发端。既然是制作技艺,说明歙砚制作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随着历史的发展,歙砚的制作技艺也不断发展丰富,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成为砚雕技艺中的佼佼者。2006年5月20日,“歙砚制作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录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近些年来,由于歙砚的实用功能大大下降,砚石原材料缺乏,歙砚市场鱼目混珠、价格虚高等原因,使得歙砚制作技艺的发展受到影响。如何加强歙砚雕刻技艺保护,使其更好地传承下去,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转变歙砚制作技艺人才的培养模式

歙砚自开采制作以来,历时一千多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代雕刻艺人的不断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歙砚雕刻技艺。这种雕刻制作技艺一般以师父带徒弟的方式得以口口相传,并且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徽州三雕等民间雕刻技艺,逐渐提升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歙砚的功能得以转换,从传统的实用功能慢慢转向欣赏与收藏功能,这就要求歙砚的雕刻制作技艺也要与时俱变,艺术品味必须得到提升,我们不仅要把歙砚雕刻制作技术中优秀的技艺传承下去,同时也要吸收其它艺术门类中有益的技艺来为我所用,发展和强化歙砚的雕刻制作技艺,使歙砚的雕刻制作技艺得到传承和发展。

技术的传承要靠后续人才的培养,只有高素质的雕刻人才才能把歙砚的雕刻制作技术发扬光大,所以,培养高素质的砚雕艺人是传承砚雕技艺的当务之急。传统的歙砚制作技艺的传承方式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师父的制作技艺水平直接影响到徒弟的水平,师父的艺术修养高低直接影响着徒弟艺术修养的高低,这样的传承方式局限性较大,不利于歙砚制作技艺水平的整体提高、发展和壮大。现在,很多从事砚雕的艺人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他们的艺术素养缺乏,这意味着他们只能从技术层面上去继承雕刻工艺,而无法提升砚雕作品的艺术和文化内涵,这不符合现代歙砚文化的发展需求,无法推动歙砚文化品牌的创立。所以笔者认为应该及时转变歙砚制作技艺人才的培养模式,改进那种完全的作坊式的师傅带徒弟的授艺方式,而采用现代学校教育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的优点有三:一能转益多师,注重个性。不同的老师,其艺术风格、技法特点都不相同,学生可以在全面学习的同时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个人喜好有所侧重,选择更符合自身个性特点的艺术风格进行深入学习,然后另辟蹊径。二能全面学习,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的教育资源比较丰富,在课程安排上更加科学,在课程结构设置上也更为合理,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雕刻技艺,其整体素质包括文化素养、美学素养和书画素养都将有所提高。三是规模较大,可以培养大量的砚雕人才,克服师傅带徒弟那种授艺方式在人数上的局限性和狭隘性。

二、加强对歙砚雕刻技艺传承人的保护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是“物”,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首先是“人”。因为“人”是宝贵知识、丰富经验和精湛技艺的承载者和传递者,是他们把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传递下来,使该项目的知识得以保留和延续。只有保护好他们和他们的传承方式,才会避免该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和人亡艺绝的文化危机。因此,对代表性的传承人的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歙砚制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要保护的对象首先是砚雕制作人员,重点是拥有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的砚雕大师。这些砚雕人员是歙砚雕刻技艺的承载者和传递者,没有他们,歙砚的制作技艺就无法实现和流传。对“歙砚制作技艺”传承人的保护不仅需要砚内人士的努力,同时还要有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笔者认为,应该成立专门的歙砚代表性传承人评审委员会,制定评审规则和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标准和条件,通过反复的鉴别、复查、验证、确认等多个环节,认定歙砚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由政府部门对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扶持和奖励,扩大其影响,改善其工作环境和传承机制。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门应该组织专人对他们进行探访,将更多的雕刻技艺记录下来,整理为文字和影像资料,为后继的学习研究提供借鉴。

三、开源节流,加强对歙砚砚石资源的保护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歙砚制作技艺,它的呈现必须要有载体,而这个载体就是砚石。如果没有歙砚石,歙砚原有的文化内涵就会失去。所以,对砚石资源进行保护也是非常重要的。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市场的开发和文化收藏热的兴起,人们进一步了解了歙砚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歙砚的需求大幅度提高。这样一来,导致了砚石原料被过度开采,破坏严重。由于砚石矿产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许多老坑都已经无石可采了,再加上当地政府加大了对矿产资源的保护,部分坑口已不让开采,导致砚石产量大大下降。正所谓“物以稀为贵”,一些不法商人正是看到了砚石的升值前景,他们囤积居奇,使得砚石原材料一时“洛阳纸贵”,价格高涨。许多小作坊因为没有原材料而无砚可雕,不得不关门大吉。所以,原材料的缺乏已成为影响砚雕技艺传承发展的一个瓶颈。针对此种情况,笔者认为,政府相关部门和歙砚行业的相关组织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对砚石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保护。

一是节流。走精品路线,树立品牌意识。现在,歙砚制作的从业者数千人,工作室和店铺成百上千家,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与指导,大部分产品的构思简单,缺少文化内涵,格调和艺术水准低下,有的急功近利,雕琢粗俗,更有的使用机器批量生产,做工粗糙,这些歙砚通常价格低廉,商家往往只能通过数量优势来获得小利,这就使得砚石的原材料遭到极大的浪费。由于近些年来,歙砚的实用功能已经被观赏及收藏功能所替代,所以笔者以为要确保砚石资源不被浪费,我们的从业者要走精品路线,树立品牌意识,通过提高作品的质量来获利,而不是数量来受益。

二是开源。寻找新砚坑,开发新品种。自古以来,歙砚的品种很多,他们出自不同的坑口。以婺源(今属江西)龙尾山下溪涧中的石材所制最优,故歙砚又称龙尾砚。但是,经过千年的开采,许多坑口的矿产几乎被采完,而在徽州的旅游文化市场上,很多商家常常将江西九江的星子石和上饶的玉山石雕刻砚台冒充歙砚,扰乱了市场。笔者认为,应当寻找新的砚坑,发掘新的砚石原料,但这个砚坑必须有一个前提,即出在徽州地区,否则绝不能称为歙砚。目前已经发现的新的砚坑有歙县上丰的彩带石,歙县大谷运的龙潭石,以及歙县岔口镇周家村的紫云石,还有休宁汪村镇的流口石[2]。这些新坑口的发掘,必能改变原材料缺乏、无石可雕的局面。

四、加强行业规范制度,实现市场的良性循环

歙砚的雕刻技艺要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发展,是其产品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但是,目前的歙砚市场价格不一,乱象丛生,以滥充好,以假充真,到处都标榜老坑砚,而事实上真者无几,价格虚高。而一般的购砚者由于缺乏砚石鉴别的基本知识,往往对各种歙砚制品“敬而远之,望而生畏”,无人敢于问津,使得歙砚市场近些年来处于逐量缩减的状态。

笔者认为,要使歙砚市场实现良性循环,必须使购砚者了解歙砚的价值。一般认为,材质好、雕工精美的歙砚即为砚中精品,若年代久远或出自名家之手,那更是极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另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是由较为权威的部门对每一方砚台进行鉴别、定价,使购砚者可以直观地了解砚台的价值,改变过去那种价格虚高的状态。

当然,歙砚雕刻技艺的传承和保护仅仅依靠以上几点还不够,开发精品砚,走品牌路线,积极发挥传承人的作用只是一方面,还应进一步开发歙砚旅游纪念品,以黄山旅游为依托,以屯溪老街为据点,加大歙砚的宣传力度,提高歙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只有这样,歙砚这朵徽文化园中的奇葩才能永远怒放。

[1]胡中泰.歙砚发展史-歙砚起源[EB/OL].http://www.zgsheyan.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7&id=8.

[2]程明铭.歙砚与名人[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10-12.

J529

A

1673-1999(2012)08-0149-02

周康正(1974-),男,安徽寿县人,硕士,黄山学院(安徽黄山245041)艺术系讲师;吴霞,黄山学院思政部教师。

2012-03-22

2011年度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研究”(2011sk792)。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