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雨前》看何其芳对现代抒情散文的卓越创造
——谨以此文纪念何其芳一百周年诞辰

2012-08-15 00:54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2年3期
关键词:独语抒情散文何其芳

陶 兰

(重庆科技学院,重庆 401331)

从《雨前》看何其芳对现代抒情散文的卓越创造
——谨以此文纪念何其芳一百周年诞辰

陶 兰

(重庆科技学院,重庆 401331)

何其芳是中国现代散文名家,今年是他百年诞辰。其散文《雨前》及其所在的散文集《画梦录》,是名播中外的艺术精品。其间不仅有何其芳在1930年代初期作为一个“寻梦者”的白日梦幻、心灵独语和焦灼渴望,更有他对现代抒情散文崭新艺术园地的矢志开辟和对现代独语体散文的杰出创造。这些作品作为是时抒情散文的峰巅之作,至今仍放射着迷人的艺术光辉。

何其芳;《雨前》;名篇重读;深沉透视;审美发现

在20世纪百年中华文学中,何其芳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诗人,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他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远远超过了他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作为一位散文名家,何其芳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雨前》便是其中之一。在纪念何其芳百年诞辰之际,重读他这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不仅会让我们深深感悟到人的“尘世生命是有限的,好的作品会永远芬芳”[1],而且会在对其进行深层透视和多维打量中,得到不少新的审美发现。

《雨前》写成于1933年,是何其芳北大二年级时的作品,被收录在何其芳第一部散文集《画梦录》之中。《画梦录》出版于1936年,所收散文,全是何其芳1933至1936年间写成的艺术精品。其写作时间跨越了何其芳北大学生和天津南开中学教师两个时期。他当年在南开中学的学生,也是后来的著名记者黄裳曾回忆说,《画梦录》的出版,引起了毫不夸张的一种震动,人们传说着,一颗文坛上的新星出现了。不久以后,同学们又热情迎来了这位年轻诗人作自己的先生。当时很有影响力的《大公报》文艺奖,也认定《画梦录》“是一部独立的艺术制作,有它超达深渊的情趣”,从而将1936年度的《大公报》文艺奖授给了年仅24岁的何其芳。

《雨前》是一篇凝练精美的抒情散文,全文仅千余字。在这篇散文中,何其芳所寄寓的感情主要是一种近乎焦灼的渴望。这种强烈的心理情绪经何其芳精妙的艺术创造,又被具像化为一种欲雨不雨的郁闷氛围和盼雨而雨却久久不至的焦灼心境。

在《雨前》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这样的北方雨前图画:“最后的鸽群带着低弱的笛声在微风里划一个圈子后,也消失了。也许是误认这灰暗的天空为夜色的来袭,或是也预感到风雨的将至,遂过早地飞回它们温暖的木舍。”“几天的阳光在柳条上撒下一抹嫩绿,被尘土埋掩得有憔悴色了,是需要一个洗涤,还有干裂的大地和树根早已期待着雨,雨却迟疑着。”

大地是如此干涸,天空是如此灰暗,心情是如此压抑。干裂的大地急需一场豪雨,抒情主人公那干涸的心灵也在渴盼着甘霖的滋润。然而,这雨却迟迟不肯下来。在这种情景下,焦灼的何其芳顿生对三峡故乡的怀念之情。他满怀深情地写道:“我怀想着故乡的雷声和雨声。那隆隆地有力的搏击,从山谷返响到山谷,仿佛春之芽就从冻土里震动,惊醒,而怒茁出来。细草样柔的雨声又以温存之手抚摩它,使它簇生油绿的枝叶面开出红色的花。”

这是三峡人经常亲历亲见的雨中三峡。这里有滚动的雷、闪耀的电、豪爽的雨、欢跳的水和满山的绿。在何其芳的记忆中,三峡雨来得及时,走得爽快。它唤醒万物,洗涤山野,催开百花,绝不像北国之雨那样迟迟不来,那样让人烦闷压抑和焦灼忧郁。在这样的南北之雨对比中,何其芳是更见忧郁了。他说:“这些怀想如乡愁一样亲绕得使我忧郁了。我心里的气候也和这北方大陆一样缺少雨量,一滴温柔的泪在我枯涩的眼里,如迟疑在这阴沉的天空里的雨点,久不落下。”

在这段伤感的抒情中,不仅有何其芳怀乡思亲之情的流泻,更有他对自己心里气候的坦然直陈,这是何其芳基于前面的对比描写在直抒胸臆,也是引领全篇的关键话语。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在《雨前》中,那干涸、灰暗、憔悴、忧郁和焦灼的北方,其实都是何其芳心理情绪的外在表现与象征描写。

为了进一步渲染自己对北方的不满、忧郁和伤感,何其芳又借用对鸭的描写来进一步强化南北风情的对比,并以此进一步突现自己的怀念故乡之心。

在何其芳的笔下,北国之鸭生活在都市那不洁的河沟里,它们也在期盼着轰隆隆的雷声和哗啦啦的豪雨,然而这期盼却近乎于一场空等。于是,这些“白色的鸭也似乎有一点烦躁了”。

然而,在何其芳的记忆中、三峡之鸭却全然不像北国之鸭这样可怜和无奈,它们是自由和欢乐的:“我想起故乡放雏鸭的人了。一大群鹅黄色的雏鸭游牧在溪流间。清浅的水,两岸青青的草,一根长长的竹竿在牧人的手里,他的小队伍是多么欢欣地发出啁啾声,又多么驯服地随着他的竿头越过一个田野又一个山坡!夜来了,帐幕式的竹篷撑在地上,就是他的家。但这是怎样辽远的想象啊!”

这是优美迷人的田园风光与充满生命活力的自然景象,也是天人合一的牧歌情调。在这样的三峡中,有的是自然与灵动,和谐与欢欣,野趣和舒适。何其芳正是通过对故乡这样一幅山野风情图画的亲切描绘,再次形成了故乡风情与北国风情的鲜明对比。

然而,何其芳的孤独、忧郁、烦闷和焦灼并未在对故乡的一再书写中得到消解,因为他所期盼的雨“还是没有来”。于是,我们在《雨前》的最后看到了这样的画面:“一只远来的鹰隼仿佛带着怒愤,对这沉重的天色的怒愤,平张的双翅不动地从天空斜插下,几乎触到河沟对岸的埠,而又鼓扑着双翅,作出猛烈的声响腾上了。”“接着听见了它有力的鸣声,如同一个巨大的心的呼号,或是在黑暗里寻找伴侣的呼唤。”

这是对鹰击长空动人心魄的描写,也是全文情感波动的最高潮。这由渴望、焦灼而进入怒愤的雄鹰,不仅以雄健之姿搏击在这阴沉的天空,而且发出了穿透云霄的鸣叫。尽管干涸的大地、不洁的河沟、憔悴的柳树、温顺的鸽群、无奈的鸭子、阴沉的天空、迷蒙的都市和奋飞的雄鹰都在焦灼的,甚至怒愤的渴望着雨的降临,但结果却是:“雨还是没有来。”

这是忧郁的诉说与无奈的浩叹,也是感伤的抱怨和怒愤的叫喊。这是干裂的北方的情绪。也是北大学子何其芳的苦闷。在“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书写中,《雨前》中的“北方大陆”和“三峡风情”皆是何其芳情绪的寄托与象征。那么,何其芳所焦灼期盼着的“雨”究竟是什么含义呢?

应该承认,写作《雨前》时的何其芳,仍然徘徊在个人的精神荒原之中。他痴迷着用精美的散文样式来书写自己的孤独和寂寞,传达个人内心的伤感与荒凉。他所追求的,仍然是“美”和“为了爱的牺牲”。因此,何其芳在《雨前》中所焦灼期盼的“雨”,便不可能是当时左翼文学家所呼唤的革命风雨,也不可能是东北作家群所书写的民族救亡风雨,甚至也不可能是曹禺等作家所描绘的冲击封建势力的雷雨,而只能是一个感情纤弱的青年学子的青春梦幻和一位尚未走出个人精神荒原的知识分子对他所醉心的爱与美的追求。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讲,《雨前》连同它所在的《画梦录》,也和何其芳的《预言》一样,都是在同一情感主旋律上波动。

尽管《雨前》连同它所在的《画梦录》并非1930年代的主流文学创作,然而它却有着很高的文学史价值与地位。这主要是由它在艺术上的独创性和开拓性所决定的。在《画梦录》的创作过程中,何其芳的散文意识是十分鲜明和强烈的。他在散文艺术上的开拓性与创造性追求也是相当自觉与执著的。他认为“五四”以来的散文创作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即除了说理、讽刺作品之外,抒情多半流于身边琐事的叙述和个人遭遇的感伤的告白,散文创作的形式感不强。为此,他决心“以微薄的努力来证明每篇散文应该是一种独立的创作,不是一段未完篇的小说,也不是一首短诗的散文”,他要“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企图以很少的文字制造出一种情调,有时叙述着一个可以引起许多想象的小故事,有时是一种伴着深思的情感的波动”,使其具有一种“纯粹的柔和,纯粹的美丽。”[2]在这种散文创作意识和审美追求的驱动之下,何其芳一面用特有的“独语”调式悄声吟哦自己的孤独与寂寞,委婉传达着内心的伤感与荒凉,一面又用精妙的构思、奇特的想象、纤弱的感情、娇美的意象、朦胧的意境、洋溢的诗情、美丽的色彩、和谐的音乐和缠绵的文字,将自己的散文编织成一幅幅色彩花纹各不相同的美丽织锦或者做成一个个精美无比而又意趣盎然的小盆景。“他用一切来装潢,然而一紫一金,无不带有他情感的图记。这恰如一块浮雕,光彩匀停,凹凸得宜,由他的智慧安排成功一种特殊的境界。”[3]使之成为自己心灵感验世界的具象表现,像散文诗一样凝练优美。《雨前》及其所在的《画梦录》作为一种十分精致的美文创作,其明显的艺术流向是努力推动现代抒情散文向诗的王国逼近,向散文本体的回归。其整体性象征方法的成功运用,使其成为在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上继鲁迅的《野草》之后又一部象征主义的艺术精品。其鲜明的“独语”体式,更把滥觞于鲁迅的现代独语体散文推向了新的艺术高峰,并成为中国新文学中独语体散文家族的杰出代表,为现代抒情散文成功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园地,从而在20世纪中国抒情散文发展史上,尤其是在独语体散文范式之中,取得了超越前人,引领同代,后启来者的艺术成就。在是时名家如林的散文领域中,《画梦录》作为独树一帜的艺术精品,无论是在创作理念上还是在创作实践上,均具有无可争议的创新与开拓意义。

通过《雨前》这扇窗口,我们还可在更深层面上发现三峡文化的开放胸怀和创造精神对何其芳的深刻影响。何其芳是三峡之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精神、性灵皆深受三峡地域文化影响,他也始终难忘家山烟树,有着深深的三峡情结。在《雨前》和整部《画梦录》中,就深深浸润着三峡文化汇纳百川的阔大胸怀和矢志革新的创造精神。他横借西方现代派诗歌之表现艺术,纵承晚唐温庭筠、李商隐之“芳草佳人”范式,近追闻一多、徐志摩对新诗格律之求索,融和古今中外,拿来为我所用,从而在中外诗歌艺术的交叉结合地带成功建构了《画梦录》美轮美奂的艺术殿堂和整个现代散文精美无比的艺术大厦。三峡文化是富有创造精神的文化,三峡人民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民,屈原等三峡先贤是富有创造精神的文学巨星。正是有了这种“不尽长江滚滚来”的人文精神影响,尤其是屈原因独创骚体而传唱千古和刘禹锡因写三峡竹枝词而流芳百代的重大启迪,遂使后来的三峡之子何其芳也充满了执著的求索,开拓的勇毅和创造的精神。正是有了这种地域文化精神的内在驱动,方使何其芳在诗歌与散文两大文学领域皆获得巨大成功。才气横溢的三峡之子何其芳,也因其《画梦录》而屹立在时代的艺术巅峰,并放射着他独特的艺术光辉。

[1]卓如.何其芳传[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12:424.

[2]何其芳.我与散文[M]//何其芳全集:第一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238.

[3]李健吾.李健吾文学评论选:画梦录[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494.

(责任编辑 张佑法)

I206.6

A

1007-7111(2012)03-0079-02

2012-01-15

陶兰(1985—),女,硕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世界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独语抒情散文何其芳
何其芳 《预言》(节选)
独语
何其芳与吴组缃《红楼梦》专题课“擂台赛”
独语
何其芳诗歌研究概述
独语
抓依附之巧教好抒情散文
浅析苏教版初中《语文》抒情散文类文章的语文味
何其芳研究综述
中外抒情散文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