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治”管理哲学与C管理模式

2012-08-15 00:54张贵明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2年3期
关键词:人本老子管理者

张贵明

(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广东 510550)

论“道治”管理哲学与C管理模式

张贵明

(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广东 510550)

“C管理模式”是继金字塔形机械式组织(A管理模式)、学习型扁平式组织(B管理模式)之后出现的第三种组织模式,并且是在西方先进现代管理学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国国学智慧的组织类型,是以中国智慧为哲学基础的科学管理基础之上的人本管理。因道善治的“道治”管理哲学,正是建立在自然秩序和自然法则之上,以科学精神为基础的人本管理思想,是C管理模式最重要的哲学智慧。

C管理模式;道治;因道善治;人本管理

一、关于C管理模式

模式,是指某种事物比较稳定的结构特征与存在形式。管理模式指管理所采用的基本思想和方式,在管理人性假设的基础上设计出的一整套具体的管理理念、管理内容、管理工具、管理程序、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论体系并将其反复运用于企业,使企业在运行过程中自觉加以遵守的管理规则。简单地说,管理模式指从特定的管理理念出发,在管理过程中固化下来的一套操作系统。可以用公式表述为:管理模式=理念+系统+方法。

所谓C管理模式,就是构建一个以人为核心,形神兼备、遵循宇宙和自然组织普遍法则,能够不断修正、自我调节、随机应变的智慧型组织,并将中国人文国学与西方现代管理学相互融合,进行企业人性化管理的一种新型企业组织管理运营模式[1]。

“C管理模式”是继金字塔形机械式组织(A管理模式)、学习型扁平式组织(B管理模式)之后出现的第三种组织模式,并且是在西方先进现代管理学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国国学智慧的组织类型,因而有学者取“CHINA”的第一个字母“C”,为这一组织模式命名为“C管理模式”。

不同的学者和管理者,对“C管理模式”有不同的注解和不同的方法。作者所讨论的C管理模式,是以中国智慧为哲学基础的科学管理基础之上的人本管理。在科学发展观视域下,以人为本就意味着一切发展当以人为出发点,一切发展当依托人的主体性,一切发展当以人为目的。这是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核心。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并不排斥科学管理,并且以科学管理为基础和保障,在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体系之下,尽皆接受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管理、流程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

因道善治的“道治”管理哲学,正是建立在自然秩序和自然法则之上,以科学精神为基础的人本管理思想,是C管理模式最重要的哲学智慧。

二、关于“道治”与“因道善治”

道治,即“因”“道”而治,遵循道的法则治理。道治是对德治和法治的统合与超越。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道德经》第38章)

所以,失道才会去考量德,失德而后才凸显人们的仁爱之心,仁爱之心疏失才去激发社会的道义责任感,道义责任感消退才去审定各种礼范仪轨。礼范仪轨,是忠诚、信用等道义感召力日趋淡薄时的产物,由此社会开始走向混乱。

法治,强调法律制度在国家治理中的权威地位,依据法律管理国家和民众的各种事务。法家的“法治”起源自儒家荀子、道家,经管仲、子产、商鞅等,到韩非子集大成。现代法治,是一种“以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强调“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

德治:儒家倡导统治者要施仁政、对民众进行仁德教育,兴礼制,由此实现仁爱和谐的社会理想。礼制是一种规范治理,是中国古代的“法治”,但这种“法治”,与仁政一样都是一种“人治”,因为,道德和规制都是以少数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的。20世纪末,江泽民提出“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德治”与“法治”具有了时代新内容。

道治:道家主张舍弃管理者个人的利益、好恶与强权淫威,按照人、社会、自然、宇宙的本性与公义秩序,像道生养万物生生不息那样,管理者穷其智慧,以大爱情怀引导百姓“自化”,实现社会“自治”和“善治”。“道治”,不是不要秩序,而是要建立“合道”的“自然秩序”和“公义”秩序,这是古代的“科学”、“民主”与“人本”精神的萌芽。经过现代“科学”、“民主”、“人本”、“法治”精神的洗礼,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升,在“科学发展观”的语义系统下,“因道善治”的管理思想穿越时空,构成C管理模式重要的智慧基础。

“因道善治”,是这样一种管理哲学,它以“道法自然”之“道”构筑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的基础,遵循管理基本规律、组织发展基本规律、人才成长基本规律,以人本关怀为核心,严管厚爱,以廉立威,实现效益最大化。

三、“道治”管理哲学的人本精神

“在每个管理决策和管理行动的背后,都有一种人性与人性行为的假设。”(麦格雷戈)

漫长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人性被神性奴役,个性被集体吞没,天性被尘垢遮蔽。由个人之安生到组织之管理再到国家之治理,无一不走向歧途。近现代人道主义和民主思想一路呐喊抗争。“生命是最高价值”、“每个人有权利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自由”、“平等”、“博爱”等命题最终深入人心,成为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方向。党和政府提出的民主法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施政方略等,是上述人类文明成果在“马克思主义”概念体系和理论体系语境下的表达。然而这些当代观念对于华夏儿女来说,却仿佛带着一种古老的文化基因信息,让我们一接触便觉似曾相识,便以一种热切拥抱的方式接受了下来。

按事物本来的面目认识事物的科学精神,按人的天然本性达到个人的自主自由,达到国家的安定有序,达到社会、自然的彻底和谐等人文精神,在两千多年前,便在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那里,用“人道”、“地道”、“天道”等概念体系文学性、哲学性地加以了阐释,并且植入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两千多年后,随着人性复归、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新定位,在近代、现代、当代哲学与社会思潮的带领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带领下,道家精神重新在国学中苏醒。

(一)“道治”管理哲学开创了中国古代人本主义管理的先河

管理因人而存在,为人性的完美而抗争、发展。老子管理哲学之所以能产生是因为奴隶制文化的非人道性质。老子追求的人性发展是人性和人道的最高状态,是立足于人类整体意义上的发展观。他与西方的人道主义是不一致的,在个性自由发展的同时,并不否认他人的自由发展,这与西方利己主义的人道主义是不相同的。老子说:“圣人不积,即以为人,己愈有;即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是中国历史上人本主义管理的创始人。

(二)“道治”人本精神,体现在管理上就是要重视民生,让百姓安居乐业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认为,这是管理者的责任。

(三)道治人本精神体现为“齐物论”所阐释的平等与民主精神

“万物齐。”人类与所有物种在“道”之中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亦是平等的。在老子的管理哲学中,“贵生”而“不贵君”,任何生命都是尊贵的,又都是平凡的。

(四)道治人本精神体现为“以正治国”

老子在《道德经》第57章中提出公平正义的主张。在老子看来“善治”的根本问题是要做到“公平正义”。“上善若水”,老子之所以以水喻道,重要的原因就是认为水是公平平等的象征。水滋养万物而不区分类别亲疏与优劣。

“执一御众。”老子主张,合于道的管理者,不应拉圈子,也不搞对立,以此营造一个的公正公平的管理框架。“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道德经》第56章)不因他人对自己亲近就亲近他,也不因他人对自己疏远就疏远他;不因他人给了自己利益就用利益去报答他,也不因他人对自己曾经造成损害就去报复他;不因他人对自己尊重才尊重他,也不因他人对自己轻贱而蔑视他。这才是天下最高贵的管理境界。

“欲先民,而以身后之。”(《道德经》第66章)老子提出了一个管理者实现公平的办法,那就是“分蛋糕者最后取蛋糕”的原则。要成为百姓的带头人,就不要和人民争利益,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百姓的利益之后。

“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认为,缩小贫富差距,是体现公平正义的重要方式。老子的这个主张,甚至可以视为“所得税”的理论根据,可以视为“共同富裕”、“和谐社会”的一种途径。

(五)道治的人本精神主张对民众自治权利的保护

“无为而无不为。”老子“无为而治”的基本思想是通过限制管理者权力鼓励社会自我管理实现“善治”。老子用“知止”来主张对管理机构和管理者的权力做出限制。好的管理不是由管理者向被管理者发号施令,好的管理是营造让社会的自我管理的机制,让民“自化”,“自正”,“自富”,“自朴”,这便道家古老的“民主”与“自治”思想。

道家的“善治”主张,与当代“善治”理论有着相同的哲学气质。善治的基本要素是透明性、责任性、回应性、稳定性、廉洁性和公正性等。“小政府,大社会”,善治理论强调公民自治,民主参与,协商对话。

道家告诫管理者要“不贪”,“不争”,“去甚”,“去奢”,要“知足”,“慈俭”。若管理者“以百姓心为心”,不与民争利,则他的权威无人能与之争。清正廉洁,宁静致远,是管理者的人生境界与品位。

(六)“道治”人本精神体现为一种柔性管理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提出来的。“刚性管理”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用制度约束管理员工。而“柔性管理”则“以人为中心”,用“文化力”对员工进行人格化管理。“柔性管理”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主要不是依靠外力,如发号施令,而是依靠人性解放、权力平等、民主管理,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个员工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使他们能真正做到心情舒畅、不遗余力地为企业开拓优良业绩,成为企业在全球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的力量源泉。

如前所述,道家古代“人本主义”主张按照人的本性发展人的能力,依照自然秩序管理社会。管理者像水默默无闻滋养万物那样去爱护百姓。以人为本,爱与责任先行,管理才不会显示科层制的冰冷陌生与刚硬。“柔”、“弱”比“刚”、“强”更能载道。

老子告诫道:“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道德经》第72章)当人民不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的时候,那么对于统治者的大威胁就临头了。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的谋生之路。

庄子也告诫管理者,要因势利导莫使螳臂挡车。强悍的统治者不要激怒弱小,否则,弱者会自不量力奋起反抗,如“螳臂挡车”。“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庄子·人间世》)

传说中,齐庄公采纳了这一施政观点。据《淮南子》载,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者:“此何虫也?”对曰:“此所谓螳螂也。其为虫也知近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天勇武矣!”回车而避之。勇武闻之,知所尽死矣。(《淮南子》)意思是,春秋时,齐国的国君齐庄公,有一次坐着车子出去打猎,忽见路旁有一只小小的虫子,伸出两条臂膀似的前腿,要想来阻挡前进中的车轮。庄公问驾车的人:“这是一只什么虫子?”驾车的人答道:“这是一只螳螂,它见车子来了,不知赶快退避,却还要来阻挡,真是不自量力!”庄公笑道:“好一个出色的勇士,我们别伤害它吧!”说着,就叫驾车的人车子靠边,让开它,从路旁走过去。这件事情,很快就传开了。人们都说庄公敬爱勇士。便有好多勇敢的武士,纷纷来投奔他。

四、结束语

因道善治,提供了一种基于自然秩序和人性需求的、科学主义精神和人本主义精神相统一的民主法治治理哲学基础,为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统合的“C管理模式”提供了独特的智慧支持。

[1]王汝平:C管理模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15.

(责任编辑 张佑法)

C93-02

A

1007-7111(2012)03-0005-03

猜你喜欢
人本老子管理者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人本计算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谈人本理念在新闻采写中的体现
智者老子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给中青年管理者一片天地
论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的人本意蕴及其当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