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探索

2012-08-15 00:48王丽婷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广东培训高职

王丽婷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300)

职业教育是人类社会分工与技术进步的产物,从散落于民间的学徒制到建立正规的学校职业教育并进入各国教育体系,经历了形式与内容的不断变迁,但其最根本的精髓从未改变,即面向工业产业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传授职业或行业所需要的实际技能与知识,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实用型人才。伴随着广东的工业化进程,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院校之一的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根据产业结构的变化,开办产业转型与升级所需要的实用性专业,面向社会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和技能培训,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1 明确发展定位:面向区域经济锻造技能英才

广东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拥有特有的政策、地域等优势,经济活跃,企业众多,第三产业发达。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结构性人才匮缺和劳动者素质低下已成为制约广东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历史发展来看,广东经济素以轻工业为主,正是立足于这一实际情况,作为广东省唯一的轻工高职院校,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该校)确立了“植根岭南文化,传承职教精髓;锻造技能英才,创建高职名校”的办学定位,明确了学校的定位与发展方向:办学方向——立足高职,沿续“轻工立校”;服务方向——立足广东,面向中小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决心将学院办成一所高标准高质量的现代化职业技术学院,为广东轻工及其他行业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2 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专业设置与建设是体现高职院校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重要方式之一。为切实保证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无缝对接,该校所有的专业都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汇聚了各行各业的企业家、工程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等,定期商讨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设置、调整等方面的内容,使学院培养出来的人才真正符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同时,积极建设重点特色专业,以重点专业建设带动整个专业群的发展。如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已建设成广东省唯一一个普通高校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技术开发中心,该中心通过整合和优化学校轻化工程系制浆造纸、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建筑装饰材料及检测等技术和学校其他相关资源而建立,对推动广东省高分子新材料开发、高分子新型加工设备研制和高分子新材料应用等相关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提升了专业科研、对外技术服务速度和质量,强化了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能力,开辟了高职专业发展的新模式。继高分子材料工程中心建立后,该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也于2011年获得广东省资助立项,建成“广东高校特色调味品工程技术开发中心”,为该校师资培养、工学结合教学、科技服务等构建了一个新平台,满足了广东食品工业与农产品加工业对高素质高技能检测与质量控制人才的迫切需求。

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则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本土化特色的广告设计与制作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引导学生参加国内外设计竞赛,强化以赛促学、以赛代练,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增强服务社会功能。2008年参加了奥林匹克科学大会会徽、会场整体视觉规划设计与制作等一百多个项目设计制作工作,赢得国家体委、广东省政府高度好评;2010年指导学生参与广州亚运会志愿者全媒体中心环境设计、活动广告、纪念品等设计制作工作,获得“广州亚运会志愿者工作贡献奖”。

3 创新科技服务模式,打造广东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品牌

该校通过创新科技服务管理制度和科技服务模式,借助自身的人才、知识和技术优势,为区域经济、行业企业提供各类应用技术服务。

3.1 建立系、中心二级建制的科技服务平台

为了更好地开展横向科研工作,该校成立科技服务中心,配备专门人员开展各项科技服务工作,为专业教师开展横向科研活动提供服务和保障。各院系采用系、中心二级建制,集合了各专业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等专业技术人员,成立了12个校级技术研发机构,面向广东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3.2 校企共建技术研发机构,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该校针对企业需求,与企业合作共建了广东轻院东莞威特隆物流设备研究所、广东轻院广州造纸股份有限公司产学研基地等5个技术研发机构,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积极主动地协同企业攻克生产技术难关。如东莞威特隆物流设备有限公司,由于设计力量薄弱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而陷入困境。学校积极与其合作,共同开展研发与产品设计工作,通过一年多的努力,成功地帮其渡过了难关,并由该校牵头制定了我国物流行业的有关标准。而在2005年的广州市技术创新专项资金扶持企业技术难题招标中,该校“添加助剂增加废纸浆湿强技术研制超低定盈新闻纸”项目成功中标,获得研发经费1500万元,为广州造纸有限股份公司开发新产品,得到公司的认同,从而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3.3 与珠三角乡镇结对,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

中山市小榄镇的众多五金机械、服装、精细化工等大、中、小企业,涵盖了该校大部分专业,是学校拓展对企业技术服务的大市场。该校在小榄镇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指导和帮助下,在小榄镇设立办事处,派出固定专职人员代表学校与镇政府、商会、企业商谈和处理产学合作中的日常事务,积极走访当地中小企业,与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充分交流,在技术服务、人才培训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例如,该校科研团队与台资企业巨光-东元遥控门有限公司合作,为该企业的工业门、车库门机创造性地设计出离心式安全制动器,该成果已在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展出,同时申请了“卷用门安全制动器”发明专利。该企业正准备将这一发明成果产业化。

3.4 落实专任教师“3+2”校企交替工作制度

该校鼓励教师到中小企业中去,承担各类技改难题的解决,开展应用技术创新开发,鼓励教师独立或联合企业申请专利,对获得专利的教师,学校给予奖励。

4 调整技能培训策略,建成广东中小企业培训示范基地

以培训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广州的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且一直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的集中地之一,该校以服务就业和经济发展为宗旨,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职业培训,已成为广东中小企业培训示范基地。

4.1 建立新的培训机制,调整培训策略

为了加强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规范学校培训工作,该校于2008年成立培训中心,为各院系提供培训服务的公共平台,积极服务广东“双转移”战略,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制订和完善了《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培训管理规定》和《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培训招生广告费使用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进一步提高现有的唐宫酒店管理学院、信诚鞋业培训中心等18个培训机构的培训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各个院系对口配备一名办公室主任,专职管理各个院系的培训工作,培训队伍不断壮大;加强了对培训各个环节的监控,从机制上规范培训,使学校培训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4.2 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拓展培训范围

该校主要面向以下几大群体开展培训服务。其一,面向广东中小企业员工开展培训。广东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但部分企业员工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相对较低,为此,学校派出教师主动到企业上门开展培训服务,提高企业员工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实现年培训中小企业员工12000人次以上,使学校成为中小企业的“加油站”。其二,面向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社区人员开展培训。学校与广东省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和劳动力市场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学校的职业教育优势,在农村转移劳动力集中的地方设点,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开展面向社区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针对待就业的初高中毕业生、下岗人员、拟转岗人员、残疾人员开展上岗与再就业培训。其三,面向职业院校教师开展培训。扩大面向广东职业院校的师资培训规模,实现年培训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干部教师500人次以上,充分发挥学校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三年来,学校与各级政府、各类企业、行业进行广泛合作,培训项目超过50项,培训专业涵盖面广,层次丰富,培训结构合理。

4.3 利用传统优势学科,开展“订单式”继续教育

该校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继续教育,面向行业、企业,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才培训服务,满足了广东不同行业特别是新兴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部分传统优势专业,应企业的需求,采用灵活的办学形式,将课堂搬进了生产实践一线,由学校组织教师进入企业办培训,实现“送教上门”。如应东莞玖龙纸业有限公司和江门新会维达纸业有限公司的需求,学校采用“量身定做、送教上门”的形式,结合企业生产实际、整合企业文化,开发培训课程,帮助企业和企业职工制定长远的人才培养和个人学习生涯规划,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肯定,该校获评“2010年度广东省企业培训优秀培训机构”,并被广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认定为首批广州市国际服务外包培训机构。

通过积极开拓培训市场,探索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该校在进一步提高现有的唐宫酒店管理学院、信诚鞋业培训中心等18个培训机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基础上,通过校企合作形式新建12个培训机构,使学校培训机构达到30个,达到了年培训人员超过21000人次的示范目标。

[1]于冬,罗雪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广东的当务之急[N].南方日报,2006-08-03(A11).

[2]彭明生,侯长林,郁建生.关于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成人教育,2009,(12).

[3]刘志成,王咏梅,杨利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最佳实践[J].成人教育,2011,(9).

猜你喜欢
广东培训高职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广东舆情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我们都是卑微者(组诗)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