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高校教师支教模式初探

2012-08-15 00:54张虹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师范类支教师范生

张虹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重庆400047)

为解决城乡结合部、农村等欠发达地区师资队伍结构欠缺,知识构成、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相对落后等问题,加快构建城市人才支援农村新格局,重庆市开展了“万名专业技术人才支农支教支医行动”,鼓励高校教师到基层支教,一方面对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教学水平有着重要意义,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乡之间的教育发展和教师资源不平衡问题;另一方面,也为高校教师提供了基层锻炼的机会[1][2]。笔者以一年支教工作为基础,分析了师范类高校教师支教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师范类高校教师支教的新模式。

一、师范类高校教师支教现状

新农村建设基础在教育、关键在教育、难点和重点也在教育[3]。师范类高校教师支教是统筹城乡教育、缩短城乡教育差距的一项重要措施。

(一)为城镇周边、农村等欠发达地区补充了师资

长期以来,城乡结合部、农村等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存在诸多问题:(1)学校教学设施陈旧简陋,满足不了正常的教学要求;(2)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英语、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教师普遍短缺;(3)优秀教师流失严重,由于地理位置、经济条件、教师待遇等原因,难于吸引或稳定优秀人才[4]。选派优秀教师赴基础教育和新农村建设一线支教,既为乡村中小学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活力,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稀缺学科教师匮乏问题,还为城乡教师提供了交流的平台,相应提升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

(二)师范类高校教师已成为支教队伍中的重要力量

2008年以来,重庆市每年选派百余名优秀高校教师到农村基层支教,高校教师已成为支教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师范类高校支教教师还肩负基层教学、了解师范生培养方向等多重任务。他们为受助学校带去新的课改思路和新的教学理论,帮助培养农村师资,并通过基层中小学的教学工作,明确中小学师资的需求和师范生的培养方向。而且,为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积极鼓励高校教师赴农村基层支教,建立支教长效机制,部分高校已将基层支教作为教师考核、职称评定等的重要依据。

二、支教问题分析

(一)支教前期沟通交流不足

支教一般采用的模式为:受援单位根据自身教师稀缺情况报教委,教委联系支援单位并下达支教人员指标,支援单位选派教师。整个过程中,支教前期三方缺乏沟通和交流,从而产生一系列问题:(1)新学期开学时,教师赴受援单位报到、接受工作安排,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了解学校情况、适应支教工作,降低了工作效率。(2)受援单位对支教教师缺乏了解,不能岗才相适地安排支教教师工作,违背了支教的初衷。(3)支援单位对受援单位需求了解不深入,导致选派教师专业不对口,致使一些支教教师缺乏用武之地,不能很好解决受援学校实际问题。

(二)支教中期工作重心偏移

作为师范类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基层中小学教师的重任,支教过程中,更需要了解农村中小学需要什么样的教师,从而调整高校师范生教学内容,提高师范生综合素质,使他们更胜任基层教学工作[5][6]。从支教总体情况来看,高校教师进入农村中小学支教,主要的工作是日常教学,多数都承担了繁重的教学工作,有的一周课程多达二十几节。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大多支教教师已没有精力开展教研、培训农村教师、传授新教学理念等帮助提高农村师资素质的工作,也没有时间研讨和分析农村基层学校教师情况,高校教师示范的“种子”作用难于发挥,其工作重心存在严重偏移。

(三)支教后期总结与反馈欠缺

在支教过程中,受援单位与支援单位工作脱节。受援单位缺乏主动性,不能及时反馈教师工作及是否解决了一些学校实际问题等情况;支援单位只负责选派教师,只要教师安心支教,支援单位就已完成任务,不再深入过问支教教师实际工作和受援单位情况。支教结束后,没有开展任何形式的由受援学校、支援学校和教师共同参加的支教工作总结活动,导致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支教中存在的问题,使这些问题又延续到下一年支教工作中,难以真正实现选派高校教师支教的目的,支教效果不够理想。

三、师范类高校教师支教新模式初探

(一)构建“一对一”帮扶新模式,建立长效机制

立足现在,着眼长远,建立一个高校与一个县(区)的农村中小学对口支援模式,受援单位与支援单位相对固定,建立长期、稳定的支援关系,使支教学校成为受援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传递教育教学信息、提高教育科研水平长期稳固的大后方。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受援学校和支援学校的紧密联系、深入交流,掌握受援学校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派学校急需的支教教师,解决受援学校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在支援学校选派之前,组织有意愿参加支教的教师提前进入受援学校,掌握学校基本情况,如对教学条件、师资配备、学生情况进行摸底。若教学条件严重不足,则可事先向教育及社会福利机构提出建议,配备一定的教学用具和学生用品;提前对支教地方的师资配备情况进行调查,掌握地方学生的特点、学习进度、知识储备,更能了解支教的岗位所需,充分做好支教工作的准备,提高工作效率。教师在支教前了解对口支援学校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专业,可以发挥自己特长的支教岗位。同时,受援学校也可发挥主动性,对支教教师进行选择。这种双向选择方式,有助于发挥支教教师最大才能,解决农村基层教育实际问题,实现支教效益最大化。

(二)转变支教模式,发挥支教教师“种子”作用

高校师范教师支教要深入农村教学一线,以听课、评课、提建议为主要形式,对受援学校教师进行教学指导;通过开展教研和专题讲座等,传递课程改革新动向,解决影响新课程改革的突出问题;要针对受援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特点,传授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农村教学水平、促进教育城乡统筹;要着力改变高校支教教师“顶岗支教”的现状,充分发挥支教教师在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更新教育理念等方面的作用。同时,要发挥支教教师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变单一的教师对教师的帮扶为学校与学校的交流,通过安排教师到支教学校短期学习、联合组织集体备课、共同开展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共享校本研修资源和课程改革成果等多种方式,力争使受援学校的育人整体水平实现较大提升。作为师范类高校教师,还要多方面深入了解受援学校对未来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从而培养出素质更高的,能够更好服务于农村教育的师范生。

(三)加强交流沟通,推动支教工作

要积极为支教教师提供与受援学校、教师交流的平台,定期召开支教研讨会,分享支教经验、解决支教问题,顺利有效开展今后的支教工作;要加强支教的过程管理,注重经验积累,形成一套更科学的富有指导性的支教模式;要强化效益意识,按照“借助支教教师培养本校名师,借助本校名师带动本校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的思路,利用“支教”工程实施的契机,进一步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综上所述,“支教”是我国社会发展特定时期的产物,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发展不平衡、教师资源不平衡以及教育经费增长不足所致。真正实现城乡教育统筹,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必须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必须制定有效政策,鼓励优秀师范生赴农村教育战线,给农村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必须加大农村教育投入,逐步改善农村教学环境,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改变农村教育现状,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1]焦丽珍.对师范院校扶贫支教模式的思考—由日本师范类教育实践模式引发的启示[J].长治学院学报,2011,(28):87-89.

[2]宋安超.关于高校教师参与支教工作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1,(20).

[3]巨立强.教师下乡支教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现代教育科学,2010,(2).

[4]卫小慧,瞿垫.免费师范生顶岗支教实习现状调查与思考——以西南大学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148-151.

[5]程海燕,王小丁.试论高师院校大学生的教育实习模式——扶贫顶岗支教[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9(5):95-98.

[6]罗安元.重庆高师院校体育支教目的再认识[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7).

猜你喜欢
师范类支教师范生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粮储扶贫 支教圆梦
我的泰国支教之旅
浙江:中职非师范类专业新教师需进课堂下企业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