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数据库系列课程改革探讨

2012-08-15 00:43刘玥波于海涛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21期
关键词:数据库系统上机学时

刘玥波,于海涛

(1.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城建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1;2.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独立学院数据库系列课程改革探讨

刘玥波1,于海涛2

(1.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城建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1;2.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数据库类课程是理论和实践都很强的课程,通过对“数据库原理”、“大型数据库”和“数据库课程设计”等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探索数据库类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以达到适合独立学院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数据库系统;系列课程;教学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库技术作为计算机学科的重要分支在计算机应用系统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数据库技术成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以及未来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数据库类课程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1],包括了从原理到应用的多方面内容,如何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对数据库类课程进行改革,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1 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数据库类课程包括:《数据库原理》和《大型数据库》两门课程以及《数据库课程设计》.《数据库原理》是必修专业课,总学时为54学时,其中理论课学时为40学时,上机学时为14学时,教学内容一般包括“基本原理”和“设计与应用”两部分[2].其中“基本原理”部分包括: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关系代数、T-SQL语言、数据库安全性和完全性等;“设计和应用”部分包括:关系数据理论、数据库设计、查询优化与处理、数据库恢复技术和并发控制.《大型数据库》是限选专业课,总学时为36学时,理论课与上机课各占50%,教学内容包括“关系数据库基础理论”和“主流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Server”两部分,其中在“主流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Server平台”部分主要介绍SQL Server平台的使用方法以及T-SQL语言.《数据库课程设计》是实践课,总学时为1周,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利用理论课学习的知识掌握数据库系统的设计过程.

目前数据库类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同类课程间授课过程和授课内容缺乏内在联系,相互独立,部分授课内容有重复现象,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数据库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包括“基本原理”和“设计与应用”两部分.《大型数据库》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关系数据库基础理论”和“主流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Server平台”两部分.在授课的过程中,为了追求每门课程理论体系以及知识结构的完备性,这两门课程都会对“数据库的基础理论”以及“T-SQL语言基础知识”进行介绍,从而形成授课内容重复,影响教学效果.

第二:实验教学环节学时相对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数据库系列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数据库设计和开发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验教学环节.

《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总学时为54学时,上机实验为14学时.由于T-SQL语言的基础知识是这门课程的重点内容,其中包括数据库操作、基本表和视图的建立、基本表的操作、视图的操作以及数据库安全性和完整性等内容.每个上机实验课平均2学时左右,导致上机实验课只是对理论知识的简单实现,而对于重点、难点实验内容无法加强练习并进行进一步延伸,无法进行阶段性小型的综合性实验.

第三:相关学科间缺乏联系,总学时数相对偏少,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数据库类课程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课程内容涵盖从基本原理到应用实践的诸多方面,目前我院《数据库原理》课程总学时为5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为40学时,课程的大部分学时都用于讲授基础概念、原理以及T-SQL语言上,对“设计与应用”部分分配的学时常常不足.

《数据库原理》课程的“设计与应用”部分主要介绍数据库的设计过程,其中“需求分析”部分应该是《软件工程》课程重点讲授的内容,而《软件工程》课程的开课时间要比《数据库原理》课程晚一个学期,这部分内容也需要拿到《数据库原理》课程中讲授,这也是导致《数据库原理》课时不足的原因之一.“设计与应用”部分学时的不足最终导致学生只掌握了局部知识点,对设计一个完整的数据库系统缺乏整体的认识,解决综合问题以及高级问题的能力不强.

第四:教学方法不够丰富,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不甚理想.

在《数据库原理》课程的学习中,最先介绍的是:数据模型、数据库系统模式、关系的完整性、关系代数等内容,对于刚刚接触数据库技术的学生来说这些概念既抽象、又难于理解,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导致学生一开始就失去学习的兴趣.

另外,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只强调教师如何把知识讲全面、讲明白,而不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从而降低了学习效果.

2 改革措施

2.1 优化数据库课程体系,合理分配数据库系列课程的学时,整合数据库类课程授课内容

(1)将《数据库原理》与《大型数据库》两门课程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将“数据库的基础理论”以及“T-SQL语言基础知识”的内容纳入《数据库原理》课程,并且在讲授理论的同时,依托SQL Server2005平台,边学边练.将“数据库恢复技术”与“并发控制”部分内容纳入《大型数据库》课程,调整后《大型数据库》课程内容主要包括:SQL Server2008平台的使用方法、T-SQL语言的高级用法,以及DBMS的并发控制、安全性控制以及备份与故障等内容的实现方法,在讲授的过程中结合上机案例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增加《大型数据库》课程的学时,由原来的45学时变为54学时,在授课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复杂问题的能力.

(3)将《软件工程》课程与《数据库原理》课程同一学期开设,使用学生在进行“数据库设计”时已经掌握“需求分析”的方法.

2.2 加强实践环节,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1)根据理论授课内容,将上机实验分为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在授课过程边学边练,设计性实验在每一章结束后进行,由学生根据课程内容独立完成.

(2)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编写适合学生的实验指导书,明确每次上机实验的内容、目的和实验要求,并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给出分析过程.

(3)上机实验案例采用贴近生活的实例,使学生对数据库技术产生感性的认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进行数据库课程设计时,以分组方式进行,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并且难易分层的选题,学生也可以自己寻找题目.设计结束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答辩,并且要求小组中的每名同学讲述自己在设计中所进行的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果.

2.3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1)采用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实际的数据库系统,通过对实际系统的分析,让学生对数据库先产生出感性的认识,然后再引出数据库中的相关理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难懂的概念与原理.

(2)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内容,将课程中较容易理解的知识点由学生来讲解,采用课下自学,课上讨论、教师总结的方式,为学生自我学习以及展示自我的机会.

(3)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3].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出一系列由易到难的不同的“任务”,引导学生根据课堂上老师讲授的内容,循序渐进地完成这些“任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语

通过对数据库系列课程的改革,使学生通过对数据库系列课程的学习真正掌握数据库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数据库系统的知识进行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实施能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上中,我们会继续对数据库系列课程进行改进和完善,使之适应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1〕袁玫,商新娜.面向应用性教育的数据库课程改革设想[J].计算机教育,2010:66-69.

〔2〕孟宪虎.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数据库系列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J].教改纵横,2009(24):6-9.

〔3〕周丽娟.数据库教学体系改革与优化[J].高教论坛,2009:59-61.

G642.0

A

1673-260X(2012)11-0266-02

基金来源: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城建学院教学研究项目[2011]第Z105号,院教字[2010]第13号

猜你喜欢
数据库系统上机学时
周金应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标准化护理程序对体外膜肺氧合术患者上机各阶段用时的影响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上机数控“可疑”的高毛利率
微细铣削工艺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开发
江苏省ETC数据库系统改造升级方案探讨
实时数据库系统数据安全采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