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种养活动初探

2012-08-15 00:46湖北省黄冈市实验幼儿园林少玲
当代学前教育 2012年3期
关键词:动植物种养劳动

■湖北省黄冈市实验幼儿园 林少玲

一、幼儿园种养活动的概念

种养活动是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分为种植活动和饲养活动。种植活动是指在自然角或园地种植一些易生长、生长周期短、方便管理、能看到成果的常见植物,如大蒜、萝卜、西红柿、豆角等。在种植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参与,在种植活动中学会观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获得有关植物的基本知识。饲养活动是指选择常见的、性情温顺的、易于饲养的、幼儿喜爱的小动物。教师给予幼儿必要的喂养技能的指导,引导幼儿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机会学习照顾小动物,观察动物的生长并做一些记录。

幼儿园种养活动是一种不以生产物质财富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因它受幼儿身心发展的限制,不可能像成人那样从事生产劳动,只能种些瓜果、蔬菜、花草等简单易管理的作物,或饲养一些像乌龟、金鱼等生存能力强的小动物。

二、幼儿园开展种养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幼儿已具备进行种养活动的能力

幼儿好奇心强烈,喜欢探究,对动植物生长变化感兴趣,更喜欢模仿成人,如:给小花浇水、给小兔喂草、给金鱼喂食等。

(二)教育环境远离自然

随着城镇建设的不断推进,幼儿对自然环境的认知普遍缺乏。许多城市幼儿甚至是农村幼儿都对农作物的生长变化及周围环境变化的知识了解甚少,许多树木都不认识,很多常见的家禽和小动物孩子们也见得少,更不用说一些珍惜动物,至多也就在动物园见过片刻,缺少近距离观察研究的机会。总之,孩子们离泥土及自然越来越远,缺乏了应有的一些童年快乐和与自然亲近的体验。因为,“未亲近泥土的童年不是快乐的童年,远离大自然的教育不是完美的教育”。

(三)教学内容脱离幼儿经验

幼儿园教育教学内容有的脱离幼儿实际,脱离幼儿的经验和认知。比如大班的语言活动——改错“反歌”:有花开,在冬天,松树叶子圆又圆,葵花脸儿随风转……。对于城区的孩子来说,他们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经验,而教师一般用观察图片、讲解、看视频等方法来开展教学。幼儿缺乏实践操作经验及生活经历,这样的讲授又能在幼儿脑海中停留多久呢?如果让幼儿种种小松树,种种向日葵,或是经常观察松树、向日葵,幼儿在自然实践中就会了解它们的特征,那将会成为他一生经验的积累。

(四)直观教学和感知教学的缺乏

讲授法在幼儿园教育中是一种普遍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在缺少相关教育资源和素材的时候,老师们只能运用口头描述、讲解灌输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最好的方式和手段也就是找寻一些相关的图片和示例。这些图片和示例虽然让幼儿对动植物有了粗浅的印象,但是图片毕竟是静态的、呆板的,无法与幼儿产生互动,幼儿除了对它们的形象有所认识,对其生活习性、生长变化、发育规律之类动态的知识不能深入了解,也不能闻到植物的味道,不能摸到不同种类动物的皮毛特征,不能体验到那种与灵性生物互动的惊奇与激动,也不能获得相应的经验。

三、幼儿园开展种养活动对教育教学的补充意义

陈鹤琴先生指出:“幼儿园需布置一个科学环境,尽可能地引导儿童栽培植物(花卉、菜蔬),布置园庭从事浇水、除草、收获种子等工作,并饲养动物等……”幼儿园种养活动对幼儿教育教学的不足有很重要的补充意义。种养活动的特点主要是具有直观性、活动性和趣味性。它由教师讲解上升到动手实践、发现规律的过程,无论是促进幼儿发展还是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都有显著意义。

(一)丰富幼儿知识经验

1.获得有关动植物的知识经验。幼儿在种养活动中,通过亲身的感官接触,认识了各种动植物的特征、生长发育规律、生活习性等各方面的知识经验。同时,幼儿在种养活动中,可以掌握如何更科学地种植植物和养育动物。种养活动中,幼儿还可接触许多新事物和劳动工具,认识它们的性质和用途,并从实际操作中学到初步的劳动知识。

2.获得有关研究方法的知识经验。在记录植物生长过程和动物发育过程中,幼儿需要事先做好简单的计划和表格,学习怎样更加科学地记录所观察到的事物;在观察动植物的过程中,幼儿可以掌握从整体到部分、从表象到本质等基本的方法和顺序。另外,幼儿还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认知同一种类动植物之间的差异等等。

3.获得其他学科的知识经验。种养活动中,幼儿通过对动植物的描述,通过与老师或同伴的交流互动,学习到了许多描绘动植物的词句,可增加幼儿的词汇量,如红彤彤的花、圆圆的叶子、沉甸甸的果子、白白的羽毛等。通过对多种多样动植物的总结和归纳,幼儿可以学习集合、分类等数学概念;通过对动植物数量的统计,幼儿可以学习数字和简单的加减法等。

(二)提高幼儿认知能力

1.发展观察能力。幼儿通过观察,参与了事物生长的全过程,了解了动植物的生长变化。比如季节性饲养蝌蚪,幼儿可观察到蝌蚪的颜色、形态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效促进幼儿观察能力的发展,并掌握观察技能。

2.发展思维能力。幼儿在对动植物的讨论中发展思维能力。例如“白萝卜和胡萝卜的叶子一样吗?”“为什么这棵萝卜的根会烂掉?”“种在水里、沙里、土里的大蒜长出的蒜苗哪个最快?哪个最粗?”这些提问和讨论可以有效促进幼儿思维的发散性和逻辑性。

3.发展注意力。当幼儿专注于动植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专注于不同动植物生长发育速度为何不同时,他们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就得到了提升。

4.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幼儿在种养活动中,通过描述不同动植物的特点,陈述自己的种养心得与新奇发现,与同伴或教师之间互相交谈、讨论,这都会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总之,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注意力、语言表达能力、记忆力都得到发展。

(三)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在劳动中学会合作。劳动的过程也是一个集体行为的过程,幼儿在劳动中互相协助。在独生子女时代,让幼儿从“这是我的”意识到“这是我们大家共同拥有的”,增强幼儿之间的交流和友爱互助的品质,体会到集体的荣誉感,认识到自己只是这个集体中的一分子,没有特权意识。

在劳动中体验愉快。幼儿参加力所能及的种养活动,让他们在劳动过程中亲眼看到了事物的变化,看到了劳动的成果,在收获的喜悦中体验了劳动的愉快,对劳动产生兴趣。

在劳动中懂得感恩。在劳动过程中,幼儿需克制自己,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任务,这样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和坚持精神,从而使幼儿体会到劳动成果来之不易,懂得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让他们关注到身边亲人的艰辛劳动及付出,让孩子能体会到必须以一颗感恩的心待人。

在劳动中感受自然美。周围环境中美好的事物与现象是向幼儿进行审美教育的源泉。自然物的色彩、声响、形态、气味等美的属性具有巨大的感染力,能引起幼儿对美的感受。

种养活动过程中也包含着许多生活的哲理。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他会突然记起:“老师为什么在小苗出土的时候,将不健壮的弱苗拔去而独留下强壮的那一株呢?”“为什么有的小动物在饲养中会自然死去,而它的同伴活蹦乱跳呢?”此时,他定会意识到适者生存的道理和环境保护的意义。

(四)突显幼儿园教育效果

丰富科学活动课程。开展种养活动,可以丰富幼儿园科学活动和科学领域课程内容,增加课程资源。种养活动是一种直观、形象、互动的活动方式,幼儿身在其中,乐在其中,充分调动幼儿兴趣和各方面能动性,可以大大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

丰富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园环境普遍是一些静态的、缺乏创新的墙面环境创设、走廊环境创设,缺乏灵性生动立体的环境创设,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可以充实幼儿园环境创设,并丰富班级区域活动。

在今后的工作中,如能把幼儿种养活动纳入教学中去,我相信幼儿教育将会更鲜活、生动。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将会相得益彰,互为补充,让科学的种子在幼儿的心灵中萌芽、壮大。

猜你喜欢
动植物种养劳动
动植物新视界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动植物为何能够预测天气
动植物御寒方法大比拼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鄱阳县富大种养专业合作社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