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水利工程价值及其当代启示

2012-08-15 00:55王培君
关键词:水利水利工程历史

王培君

(江苏教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古代水利工程价值及其当代启示

王培君

(江苏教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古人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有的甚至沿用至今。这些古代水利工程不仅发挥了重要的工程功能,其绵延建设史、配套设施、题刻碑文以及有关历史和神话传说等历史沉积还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古代水利工程的双重价值启示我们,在新建水利工程时要突出指导思想和精神内涵,要讲究工程美学,要在大环境尺度和视野内做好统筹规划。

水文化;水利工程;工程价值;文化价值

古人在治水过程中,兴水利除水患,修建了众多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有的甚至到了今天还依然是当地水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穿越几百、几千年岁月时空,这些水利工程现在已经成为水利文物,具有了重要文化价值。从工程价值、文化价值两个维度研究古代水利工程,对于做好当今水利工作具有实际现实意义。

一、古代水利工程发挥了重要的工程价值

(一)水利工程是国家强盛的基础

考察人类历史,一个部落、民族、国家的强大几乎都与水利事业发展有关。比如,战国后期,秦统一大业需要大量兵源和军粮马草,需要解决粮食问题。郑国渠约于公元前236年前后建成,为秦始皇统一中国起到了保障兵马给养和补充兵源的重大作用。因此,《史记·河渠书》有“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的记载。郑国渠使关中连年丰收,不仅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做出了及时贡献,亦成为西汉长安的粮食基地,正如《白渠谣》所说:“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在后。举插为云,决渠为雨。径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1]

再看大运河在国家统一、政治稳定方面发挥的作用。为了江山巩固,特别是为保证兵马粮草等后勤物资的运输供应,在陆路运输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隋王朝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至通州、南达杭州的南北大运河。这条大运河不仅是为了军事需要,更为南北物资交流、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与繁荣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唐代又进一步维修开凿利用这条大运河,使其为盛唐政治、经济、文化繁荣,以及军事需要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对东南财富经运河运往北方,对唐政权所起到的支持作用曾做过如此论述:“唐代自安史乱后,长安政权之得以继续维持,除文化势力外,仅恃东南八道财赋之供给。至黄巢之乱既将此东南区域之经济几全加破坏,复断绝汴路、运河之交通,而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之政治集团,遂不得不土崩瓦解。大唐帝国之形式及实质,均於是告终矣。”[2]在陈寅恪看来,作为从东南向长安运输物资的主要途径,南北运河的畅通和断绝关系到唐政权的存亡。

(二)水利工程是重要的生产基础

水利工程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功能,其深层原因是人类生产生活离不开水。有了丰富适用的水,生产发展、人民富足、国力强盛,才有可能带来政治稳定和国家强盛。比如,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的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发展生产,以灌溉面积为例,古代都江堰灌溉总面积为150余万亩,至1949年前夕,灌溉面积为200余万亩,比古代略有发展。1949年以后,经过大力整治扩建,现灌溉面积已扩大到1 026万亩。同时,都江堰引水还保证了成都平原工业发展用水和数千万人民生活用水。完全可以说,从古到今成都平原的经济文化发展都与都江堰息息相关,没有都江堰就不会有成都平原的富庶与繁荣。

东南沿海的鉴湖水利工程修建成功以后,由于其巨大的拦蓄能力,使山会平原解除了来自稽北山地的洪水威胁,扩大了耕地面积,曹娥江以西约9 000顷土地平畴千里,稻香阵阵。对此,宋人王十朋说:“会稽山阴无水旱之患。自汉以来更六朝,东西晋、隋、唐、五代,钱氏千有余年,民受其利。”《宋书》描述这一带的情况是:“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亩值一金,雩、杜之间为关中膏腴土地不能比也。”因此,诗人杜牧称赞说:“越州机杼耕稼衣食半天下。”即越州每年上缴赋税可以养活半个天下;宋人王十朋则称赞:“东坡先生尝谓杭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目。某亦谓越之有鉴湖,如人之有肠胃。目翳则不可以视,肠胃秘则不可以生。”[3](P971)正是因为有了健壮的肠胃,鉴湖建成后的绍兴平原日臻繁华,成为著名鱼米之乡。

(三)水利工程建设涉及社会稳定

郑国渠奠定了秦国富强的物质基础,都江堰使蜀地成为天府之国,水利工程对地区开发以至国运昌盛的作用显而易见。如此说法或许不无夸大,但大量古代水利工程惠及今人却是不争的事实。除此之外,还应看到水利工程对整个社会的巨大影响。以南北大运河开凿为例,晚唐文人韩偓《开河记》中写道,隋炀帝强制天下15岁以上丁男都要服役,共征发了360万人。同时又从五家抽一人,或老,或少,或女子,担负供应民工伙食炊事。另外,隋炀帝还派遣了酷吏麻叔谋主管修河,派出了5万名彪形大汉作为监工。因为劳动负担很重,监工督责太急,动不动就用棍棒毒打,所以不到一年,360万民工死者竟达250万人。唐末诗人皮日休对隋炀帝开南北大运河的功过曾做过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大运河是一项无比艰巨的水利工程,隋炀帝强征几百万民工修筑运河,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当代三峡工程也同样具有重大影响,修建时就争论不休,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西南地区连续发生大地震、异常气候等等问题时,还有人将其原因归结为三峡工程的兴建。且不论此论断是否科学、观点是否有道理,只此事实就足以说明三峡工程对经济社会和人们生活的重大影响。

水利工程正反两个方面的功能价值和社会影响深刻启示我们,水利工程建设必须充分论证,科学决策。水利工程建设者一定要树立建设千秋工程的宏伟志向,造福人民的历史使命感和安全永固的社会责任感。

二、古代水利工程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历史沉积是古代水利工程的灵魂

水利工程的灵魂来自于其历史沉积。岁月淘洗和时间积淀,可以把当年水利工程建设的“新事”变成今天的“故事”,这些“故事”就是文化。无论是古代的绍兴鉴湖、颐和园昆明湖、都江堰,还是现代的红旗渠、红军井,建设时都是因为生活生产迫切需要,而现在却都已成为历史文物。更何况在时间长河里,在水利工程管理使用过程中,水利工程逐步深入地融汇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历史上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游客观者,或记史、或吟咏、或题记,甚至于附会一些天马行空的神仙故事,给水利工程涂抹上一层层厚重浓酽、色彩斑斓的文化彩衣。当走过历史沧桑,水利工程的这些历史文化沉积附着、浸入工程体,成为水利工程的灵魂,和水利工程一道共同给后人以思想启迪和文化熏染。

水利工程的历史沉积具有文化独立性。尽管有些水利工程由于年久失修,工程实体部分已被深埋地下,或者废弃不用,甚或已不复存在,但是关于这些水利工程的历史内容却依然焕发着文化之光。例如,秦郑国渠到了汉代难以延续使用,便新开了白渠。白渠成为郑国渠第二代工程,沿袭到宋徽宗赵信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历时1 200余年。到了宋代又兴建了丰利渠,成为郑国渠第三代工程。元西台御史王琚迁丰利渠渠口,史称王御史渠,成为郑国渠第四代工程。到明代宪宗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由于泾河河床下切,王御史渠首不能使用,又兴建了郑国渠第五代工程广惠渠。到民国时期,我国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主持兴建泾惠渠,成为郑国渠第六代工程[4]。陕西郑国渠历经2 300多年兴衰变化,尽管传承有序,但今日之泾惠渠实已非昔日之郑国渠。随着现代桥梁建设和交通工具变迁,昔日秦淮河上的桃叶古渡口早已物是人非,但南京人却依然津津乐道于东晋书法家王献之“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的浪漫传说。可见,郑国渠也好,桃叶渡也罢,这些水利工程早已超越历史长河,超越工程本身,而以一种独立的历史沉积走进了现代社会,走进了今天人们的生活。

(二)水利工程建设史是宝贵的文化财富

南北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跨越今京、津、冀、鲁、苏、浙、豫、皖等六省二市,沟通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由于地理位置和开发早晚不同,大运河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从时间上看,大运河历史悠久,自战国时期邗沟开挖,到隋唐时期发展,再到元明清时期繁荣,绵延2 000多年。从空间上看,大运河沟通南北,纵贯1 500多公里,将王朝政治中心与东南财赋之区联系起来,至今部分河段仍被作为北煤南运重要通道,在南水北调工程中还将继续发挥作用。千百年来,在运河开挖、修治和使用过程中,由于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的作用,在运河区域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长廊,积淀了丰富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行动指南》认为,运河遗存“代表了人类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也就是说,运河文化遗产是在具体时空架构内,以流动的运河为载体而形成的类型多样、特色鲜明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历史积淀。

洪泽湖大堤始建于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由广陵太守陈登主持建筑,初为15公里,始称高家堰。明永乐年间督运陈宣在武墩至周桥之间兴工修堤,万历年间河漕潘季驯将大堤延筑至蒋坝,洪泽湖大堤基本建成。1950年,毛泽东同志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号召,当代水利人又开始了建设洪泽湖大堤的历史接力。和湖堤建设、成长相伴的是历史文化的积淀,今天从洪泽县城至蒋坝的25公里长堤沿线,有众多名胜古迹,成为旅游观胜的好去处。

(三)美丽传说赋予古代水利工程以文化亲情

与水利工程相伴相生的还有大量民间传说,这些传说以其独特的价值受到民众广泛重视。有的民间传说是以客观实在物为中心构建的,比如钱四娘与木兰陂传说。这些传说寄寓着当地民众对水利先贤和水利工程的评价,是老百姓历史观点、历史情感的重要载体。因此,人们常将民间传说称作“口传的历史”。有的民间传说具有较强实用功能,它们往往以地方水利工程、水景观、水利人物等作为传说的核心。这些传说故事使得水利客观实在物具有了灵性,增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这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传说,质朴纯真,充满着乡土气息,将沉寂的历史山水描绘得灵光四射,使人们在传说情景中,升腾爱国情结,体味中华水文化。

南京外秦淮河上名为“赛虹桥”的古桥,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曾名赛工桥、赛公桥。明末朱国祯在其《涌幢小品》中记载说: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工部与应天府竞赛筑城,应天府获胜后建“赛工桥”以示庆贺。但南京老百姓却传说,这座桥是富豪沈万三儿媳与公公比赛所建,所以取名“赛公桥”。后人从唐杜牧《阿房宫赋》“长虹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获取灵感,为此桥更名为“赛虹桥”。赛虹桥历经600多年风霜雪雨,与这些美丽传说一道承担着通衢职责。位于山西晋祠智伯渠首的张郎塔,作为难老泉水利工程三七分水的中流砥柱,人们大都不甚了了,大家广泛传颂的是为争取水源而勇敢跳入油锅的张郎。

(四)配套设施、附属工程和题刻碑文赋予水利工程以绚烂色彩

任何水利工程都不是孤立的独体建筑,它们都建有大量配套设施和附属工程。古人基于其传统哲学观,甚至还建造了一些诸如水神庙、镇水铁牛等其他水利工程附属物。水利工程和这些配套设施、附属工程以及附属物,还有其所处环境,共同构成了一个工程体系。这个体系的每个部分各自发挥功能,成为一个为经济社会服务的整体。比如,都江堰除了基础水利工程构建之外,还建设了诸如二王庙、伏龙观、安澜索桥等整体性建筑。今天这些工程建筑均成为名胜古迹,成为游览胜地。今天大力推进的水利风景区建设,就是这样一种传统水文化思想的承继和发展。

历朝历代的人们为纪念治水活动,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水利碑刻。水利碑刻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成为我国历代水事活动的一种原始记录。比如,郑国渠现存有记事碑9通、颂德碑2通、议诗碑2通、水利制度碑2通、李仪祉墓碑一通、李仪祉纪念碑四通、石刻门联两副4件。这些碑刻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见证着郑国渠的前世今生。江苏省三河闸管理所现收集明、清、民国31块碑刻,包括明草泽河碑,清乾隆三次题字碑、五里牌乾隆碑、重修高堰汉寿亭碑,“连升三级”谐音图案碑、永保安澜碑、风适浪静碑。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碑刻,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治水实践的活动状况,是水利建设和发展历史的最好见证,具有重要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它们反映的是历史,照射的是曾经的光辉与教训。作为中华文化继承人,我们应有意识地发掘整理,科学地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这些水利历史文化遗产。

三、古代水利工程双重价值的启示

(一)水利工程建设要有灵魂

任何水利工程都是时代产物,都蕴含着丰富的时代精神。比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劳而忘身,“禹亲自操橐耜,顶风冒雨,不避寒暑,腓无胈,胫无毛,沐风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行劳天下也如此”[5]。传说李冰修都江堰化身为牛与恶蛟作战。灵渠工程,不仅有先后献出生命的三位将军,还有跨越数百年接力开凿和完善灵渠的四位贤达。这些无不浸透着水利先贤的一种精神。水利工程都贯彻先进科技理论、体现先进科技水平,大禹变堵为疏,李冰深淘滩低筑堰、三七分水。水利工程修建还应体现一种哲学观、价值观。大禹遵循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疏泄滞洪;李冰利用水力学原理,飞沙分洪。这些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是顺应自然、引领自然、利用自然的工程杰作,都是人水和谐的工程典范。另外,文以载道,水利工程的建设史、维护使用等都是其历史文化内涵的源泉。因此,在工程建设之初就应树立一种文化意识、档案意识,注意各类工程档案和材料的整理保存,为文化发展奠定基础。

(二)水利工程建设要讲究工程美学

水利工程建设,既是治水的科技工程实践,也是承载着人类丰富精神追求、融汇和展现美的实践,具有十分厚重的美学价值。工程建设过程中,应讲究工程美学的应用。工程造型是为了符合科学原理和技术要求而设计的构型,其展现的美不是矫揉造作的美,而是浑然天成的美。这种美更有生命力,也更有感染力。水利工程作为系统工程,工程设计、选材、造型、施工技术、工艺等工程建筑本身,工程施工组织,工程与水、环境之间的和谐,各个环节都包含着美的元素,这些美等待着我们去发现、提炼、欣赏、赞颂和传播。水利工程美学,可以扩大人们的审美视野,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可以扩展人类的精神家园,升华人类的精神世界;可以为人们提供无穷尽的精神追求空间,使人们更能志存高远,胸怀广阔,不断超越;可以激发年轻人投身水利事业的热情,催发人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活力,引发人们参加水文化活动的兴趣,增强公众对水利事业的关心、关注。

(三)水利工程建设要有大视野

水利工程不是一时一地之建筑,而是千秋万代之事业。都江堰始建于公元前256年左右,灵渠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距今都已2000多年,仍然发挥着功用。秦郑国渠几经流变,今以泾惠之名而溉田。三峡工程的设计使用年限是300年,估计可使用500年。在如此时间尺度上着眼,客观要求水利工程的科技、质量、管理必须谋万世之功。水利工程的空间尺度也大,可能涉及很多流域、很多行政区域,甚至国际河流。比如,古代的南北大运河沟通五大流域,今天的南水北调工程涉及大半个中国,而澜沧江开发、怒江开发牵扯到东南亚多个国家。水利工程管理尺度大,工程移民、工程施工、运营管理都与千千万万的老百姓休戚相关。比如,南北大运河修建时动用500多万民工,三峡工程截至2010年累计搬迁安置移民约130万人(各类外迁安置19万多人),小浪底工程施工期间工地号称小联合国。大的时间尺度、空间尺度和管理尺度,要求水利工程建设要有大视野、大胸襟、大手笔。

[1]谢桓.也说八水绕长安[J].陕西水利,2006,(6).

[2]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EB/OL].360doc个人图书馆.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1020/18/86906_157771610.shtml.

[3]王十朋.王十朋全集(卷二十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叶迂春,张骅.郑国渠的作用历史演变与现存文物[J].文博,1990,(3).

[5]王启峰.论墨子对大禹苦行救世精神的继承[J].文化纵横,2010,(10).

(责任编辑:刘 明)

Abstract:The ancients built a lot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and some are still in use today.These ancient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not only played an important engineering functions,the stretch of the construction history,and supporting facilities,the inscription inscription,as well as the history and myths and legends and history of deposition has a profou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The double value of the ancient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tells us that in the newly built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to highlight the guiding ideology and spiritual connotation to pay attention to engineering and aesthetics,the overall planning to do a good job in the scale and vision of the environment.

Key words:water culture;water conservancy,project value;cultural value

The Value of Ancient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and its Contemporary Revelation

WANG Pei-jun
(Jiangsu Institute of Education,Nanjing 210013,China)

G112

A

1008—4444(2012)04—0013—04

2012-04-15

王培君(1969—),男,山东寿光人,江苏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管理学博士。

猜你喜欢
水利水利工程历史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重大水利工程复工风采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营改增对水利工程造价的影响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