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保障性住房设计可持续性发展的思考

2012-08-15 00:53马幼梅李秀华
关键词:保障性噪音住房

马幼梅,李秀华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设计系,安徽 马鞍山 243041)

一、保障性住房建设坚持可持续性设计的必要性

(一)绿色建筑设计是缓解我国资源紧张的有效举措

绿色住宅建设体现的是环保、节能、低耗的理念,强调的是建筑本身与自然的兼容。从某种意义上说,环保、节能是一脉相承的。绿色住宅设计的思想是将住宅建设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机统筹起来,实现人、住宅和环境的良性循环,这对改善我国高成本、低效益的产业格局有着积极意义。

(二)保障性住房是倡导绿色住宅建设新理念的示范载体

保障性住房建设是提高老百姓生活质量、缓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举措。保障性住房正是惠泽百姓的善益之举,对绿色环保设计理念的推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影响和改变着整个建筑行业在理念上的更新和全社会对绿色建筑的关注和重视。

二、对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保障性住房发展的思考

(一)通过户型空间的优化、功能的转换,提高套型的可改造性和未来的可持续性

为了科学、高效、合理地使用有效资源,对保障性住房的建筑面积作了严格规定。无论是廉租房、公租房,还是经济实用型住房,都有着严格的面积控制标准。总体而言,面积分别在五六十平方米左右。

保障性住房建设有着明确的阶段性目标要求和实施方案,在有限的时间里设计、施工及交付使用无疑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保障性住房的利润空间较商品房小,开发商在设计中缺乏深度的思考和研究,没有针对小户型住房的实际现状进行灵活的规划和合理的设计,而是按照传统的套路进行常规性的粗放型的设计和建设,使得原本建筑面积就很小的保障性住房无法满足生活起居的全部要求,在人性化、环保节约型和可持续改造利用等方面均无设计性的方案,无法使空间有限的保障性住房获得最大的实用价值。

为此,要着力对空间设计及布局进行认真的设计和规划,在空间利用的灵活性、功能设施的全面性、生活起居的舒适性方面进行精心设计,使方案的各个环节高效衔接、精准融合和无缝过渡,在小空间里做大文章,满足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除此之外,保障性住房的户主在物质生活得到较大程度提高之后,对居住质量的要求也会相应提高,原本较小的居住空间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起居要求。如果在设计上能够为后期的空间调整预留空间,让住房的“分”与“合”成为可能,就可以在尽量少花钱的基础上实现住房状况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比方说,在“合”的时候,可以将两套小户型住房在必要时合二为一,成为一套大面积住房,而房间的结构和功能在不被破坏的前提下能够实现整合。这就要求在设计上采用钢构大空间设计方案。

(二)节能技术在保障性住房设计中的运用

在日常生活中,通风、采光、照明和温度调节等都是事关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也是生活质量和舒适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如要使面积有限的保障性住房在如上环节上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就需要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比如说,让自然光最大程度地成为室内照明的主要光源,这既可以发挥自然光在显色性上人工照明无法比及的功能,同时可以减少电能的消耗。除了在设计中能运用高效使用自然光的设计手段外,室内的照明同样需要进行合理的设计。在设计照明的过程中,在科学立足空间实际的前提下,要根据人工照明光线的物理属性和规律,通过亮度的调整、眩光的巧妙运用等手段,使室内人工照明的功能在低耗的前提下得到最大化的发挥。此外,节能灯具在设计中的使用,同样能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

除了采光之外,室内温度也是居住舒适度的重要指标。家庭是生活的主要场所,现今家庭一般都是用空调来调节室内温度,而空调的长时间使用,除了产生环境大气污染外,会导致一系列“空调病”,对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设计上关注室内温度和空气清新,是现代绿色设计的重要标志。

(三)绿色建筑材料是绿色住宅建设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绿色建筑材料是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在低能耗的前提下,通过可再生资源的再利用而生产出来的对人的健康无伤害、对环境没有污染、没有放射性元素的建筑材料。这种绿色建筑材料相比传统的建筑材料,具有无毒无害、无环境污染、有回收和再生性、节能低耗等特点。这种建筑材料的绿色、环保不仅体现在产品本身的使用上,还指从原材料原则、生产加工到消费使用的整个过程,它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对人及其生存环境的无伤害,有利于对环境的保护和通过再生资源的利用节约对资源的消耗。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环保涂料、再生壁纸、人造板材等都是绿色建筑材料的典型例子。

(四)符合生活要求的室内声环境的科学设计

室内环境的隔噪和安静,是居家生活的基本要求,这就需要对家庭内环境进行科学的设计,使室内在声音的传递、共鸣和震动以及噪音大小得到有效控制。良好的家庭声音环境能保证声讯的清晰、高保真传送,对那些干扰家庭日常生活和休息的噪音加以有效隔阻和控制。室内声环境的科学设计手段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基于生活功能区域不同要求的设计

家庭生活从声音的角度划分,主要有“动”和“静”两个特征。动区主要指家庭生活中动态行为较为频发的区域,如客厅、餐厅、厨房等区域;静区主要指主人生活中较为私密空间,如卧室、书房、卫生间等。这些区域由于仅为私人专用,基本无外人出入,因此在设计时,除了考虑户外声音环境因素,还要充分考虑动、静区对于声音的要求。如冰箱、水泵、洗衣机等有较大声响的设施应避开静区,以免产生干扰。同时,也可通过安装隔板消声等手段,减轻户外或各区之间的声音互扰。

2.合理选用隔声的墙体材料

就目前建筑行业现态而言,墙体功能更多体现在划区或者隔分上,这种功能单一的墙体存在着隔音效果差、无法满足客户要求的问题。在这方面,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在研究声学原理的前提下,对隔墙的隔声性能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研究。如双层或者多层复合构造对轻质材料的隔声性能的提升;在双层或多层墙体空隙里添加吸声材料;充分认识声桥在隔音中的影响作用并科学应对;通过增加抹灰层来提升墙体隔音效能。

3.控制和降低楼板的噪音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受到楼板隔音效果差带来的困扰。这是因为在楼板隔音层的设计中存在缺陷。国家目前对生态小区住宅楼板的空气隔声量和撞击隔声量都有着具体的指标要求,既分别大于、等于50dB 和小于、等于65dB。按此标准和要求,在保障性住房的设计中如果增加适量的焦渣隔音层或在地板下加铺木质空架或地毯等有弹性的材料,也可以有效地降低楼板的噪音。此外,在门窗的设计上也要充分运用现代新型材料来有效隔阻户外噪音的传入。

4.科学的室内软装修

软装修是住宅硬性装修之后的家庭设计与美化环节。除了不可移动的物件,易更换、易变动位置的饰物与家具,如窗帘、沙发套、靠垫、工艺台布及装饰工艺品、家庭绿化等都属于软装修范畴。这一过程中的科学设计、巧妙安排和合理搭配,同样可以有效地降低室内噪音。如窗帘材质及厚度的选择,适当的木质地板的安装,对插座等容易因空洞产生噪音的细节处理,摆放绿色植物来降低室内噪音等。这些软装饰的材料和物件,通过符合声学原理的合理运用,在美化舍内环境、凸显装修品味和风格的同时,为家庭声环境的优化和有效降低噪音起到重要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保障性住房的可持续发展设计,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健康与和谐,倡导的是对环境及资源的保护,表达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彰显的是中国设计师立足国情、积极探索住房设计新理念的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1]黄丹麾.生态建筑[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

[2]斯泰利奥斯·普莱尼奥斯.可持续建筑设计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李光耀.生态型室内设计的探讨[D].中南林学院,2001.

[4]张愈.经济适用房纵横谈[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5]魏龙国.21世纪我国室内设计的创新理念[J].文教资料,2008(9).

[6]Mihyun Kang,Denise A.Guerin.The State of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Interior Design Practice[J].Americ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9(2).

猜你喜欢
保障性噪音住房
城镇居民住房分布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聚焦两会!支持合理住房需求,未提房地产税!
装备保障性企业财务转型建设的思考
走街串巷找住房
保障性少数群体平等就业权的立法和政策研究
噪音,总是有噪音!
无法逃避的噪音
噪音的小把戏
白噪音的三种用法
保障性住房地产评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