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世界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内容的拓展

2012-08-15 00:53刘晓玉
关键词:思考题虚拟世界马克思主义

刘晓玉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一、补充虚拟世界的必要性

虚拟世界的产生引起了诸多的变化,这是当今时代的一个新问题,是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如何从哲学层面上认识和把握虚拟世界的问题,小则关乎到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则关乎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尤其是青年人的发展。因为青少年是虚拟世界的主要影响对象,他们直接参与其中的机会更多,所以有必要将虚拟世界的主要影响对象分为两类加以考察,一部分是正沉浸在虚拟世界中的青少年;另一部分是经历了虚拟世界并在虚拟世界中就读的大学生,因为两者是有不同之处的。本文主要考察的是高校中的虚拟世界中的大学生。

现行的教材中对这一部分的提及较少,难以适应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所以,作为时代问题的虚拟世界问题,本文以为应当列入原理的教学之中,或者作为内容直接写入教材,或者作为课后阅读和思考的补充,适当地加以提及。这是我们在原理课教学中遇到的很现实的问题。许多学生对虚拟世界很有兴趣,很渴望听到这方面的解释。笔者每次讲到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011年修订版))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中的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的时候,课堂气氛都很活跃,学生对虚拟世界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和影响讲得有声有色,但是在虚拟世界中长大的青年一代或者还沉浸在其中的青年一代很少考虑过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别,尤其是需要哲学层面的比较和分析。而无论是在我们的教材还是辅助材料中,都难以找到指导性的建议和解释。尽管我们会提到不要上网成瘾,可是这种道德教育的说教缺乏理论上的进一步深入。所以说,及时地概括和分析这些虚拟世界现象背后的哲学解释是非常必要的。年轻的一代需要补上这堂课的内容。

二、拓展的主要内容、环节和步骤

随着20世纪40年代电子计算机的问世和发展,特别是90年代互联网的普及,虚拟技术已经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引起了人类生活各方面的重大变化,冲击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至于与虚拟现实相关的问题,比如虚拟现实的涵义、产生、发展等,国内外都有丰富的研究,比如曾国屏关于虚拟现实的精辟论述,陈凡等关于虚拟技术的独到见解,以及张明仓关于虚拟实践的系统阐述等。

(一)拓展的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虚拟世界的扩展与原理课教学改革的关系,特别是虚拟世界的扩展引起原理课教学改革的必然性、重要意义以及具体章节安排和内容设置。首先主要完成四个方面的材料的梳理及调查问卷的整理。比如在以下四个方面(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社会历史领域),虚拟世界的产生引起了哪些变化等等。其次,从宏观上进行课题的论证和总结工作,比如总结虚拟世界的产生所引起的诸多变化,进一步探究其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合理途径,提出积极的建议。

(二)拓展山环节

环节一,虚拟世界的扩展与原理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含虚拟世界的产生引起了哲学的诸多重大的变化和思考。环节二,虚拟世界的扩展与原理课教学改革的内容设置和章节安排,以及思考题设置,含如何将这些变化和反思在原理课教学中体现出来。正确引导学生从哲学原理的高度认识虚拟世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环节三,虚拟世界的扩展与原理课教学改革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中,环节二是主体部分,又可以细分为教学大纲、教材内容设置和章节安排,课后思考题设置,教辅材料编写,教学光盘刻录四个步骤。

(三)拓展山步骤

第一个步骤,教学大纲、教材内容设置和章节安排。这里根据内容的需要,虚拟世界的产生所引起的诸多变化及其与原理课的课程教学的思考,又分成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社会历史领域共四个方面。

本体论部分的教学改革主要是增设虚拟世界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联系和区别,以及变更所引起的相应的变化和反思及其对策。具体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或者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见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

此前有人研究了虚拟世界的产生与主体性的减弱,主体间性的增加。比如,国内学者皮海兵在他的著作《内爆与重塑:网络文化主体性研究》中探讨了该问题。“将虚拟关系转化为现实关系,既拓展了人际交流的范围,也丰富了人类现实生活的内容。另一方面,人们会将网络生活的经验吸吸收到现实生活中,假如一个人在网上的夸张可以为人所接受或者得到更多的尊敬和注意,这个人就会在实际生活里采取同样的行为,而不必害羞。”“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人们从形式上摆脱了社会自我的束缚,大胆展现出一个更为真实的自我,这一自我本身就是对现实自我的超越。”“网络文化提高了每个人的主体地位,个人面对庞大的网络文化整体将不再是一个弱小的个体,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更加具有自觉性,他将自身的本质赋予网络,使网络文化为了个人而存在,同时将网络文化的本质内化于自身,使自身成为全面的社会主体。网络文化也加强并改善了人与社会的联系。主体性不仅仅是个人的主体性,社会也是一个有机体,有自组织能力,相对于作为客体的自然界具有整体的主体性。与工业社会相比较而言,网络文化社会将赋予主体的人更多意义上的自由。自由是一个主体性范畴,是人的主体性的充分体现。”

还有人提到了存在论的问题,比如,美国学者安德鲁·芬伯格(Andrew Feenberg)在《技术批判理论》一书中探讨了“存在论的设计”及计算机的作用。他说,“当把计算机当作一种交往媒介来考虑时,计算机就是为了日常生活的逐步共享而创造的一种环境。在这种概念中,计算机不是‘人的形象’,而是我们在其中活动和反过来塑造我们的领域。”面对虚拟世界的产生,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我们应当重新审视教育的作用和发展模式。“因此,教育技术的问题必须被放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情境中来理解,因为这主要不是一个技术问题。它反映了管理和专业化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而这反过来又涉及职业模式、标准化、品质和控制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和教育技术的演化将并肩而行。总之,将技术作为一种统一管理大学的工具的想法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与这一想法相似的情况实际上可能会在由技术变化所创造的混乱环境中发生。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就会从技术上做出有害的抉择,并且没有挽回的余地。”“然而计算机也能够被用来发展和应用技能以及主动性。计算机不仅不会把人降低为机器的纯粹附属物,而且能促进交往的技能和集思广益。因此,计算机的设计就包含了理性体系与人类行为的关系的两种不同概念之间以及由此产生的技术社会中人是什么的两种概念之间的一种选择。”

认识论部分主要涉及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问题、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等,这些问题在虚拟世界里怎样,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当中又当如何认识。尤其是是虚拟世界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联系和区别问题变得突出。见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二章。这些虚拟世界的扩展和变化在认识论的教学改革中最好有所体现。此前有人研究了虚拟世界作用之下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比如国内知名学者吴国盛等。

虚拟世界的扩展与价值论的教学改革,主要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的问题,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和建设在虚拟世界里如何能够经受住考验,他会受到哪些影响,及其相应的对策是什么。见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二章。此前有人研究了虚拟世界的产生与价值观的确立和影响,比如,美国的唐·泰普斯科特(Don Tapscott)所著的《数字化成长:网络时代的崛起》,一书中,特辟一个题目——“网络世代的价值观”。“很少科技是价值中立的。电视所传递的强烈信息,就是塑造时代世界观的极大推力。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婴儿潮陆续成长并掌握社会主要权力时,他们也接过了媒体,并灌输自己的意识形态。反观新媒体因为具体分散性、互动式及多对多的本质,反而有较大的中立空间。孩子们开始在新媒体情境中彼此沟通、玩乐、学习、工作及思考,自然就生成新的价值观。这个世代正开始积极地学习、更甚以往,我们称为‘时代学习’(generational learning)。”“他们是年轻的领航员,由于他们质疑传统机构可以提供好的生活,因此他们为自己的生活负起责任;他们的确会衡量物质商品值,但不代表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比任何长辈拥有更多的知识,且更为关心社会议题;他们强烈地认为,个人隐私权及获取资讯权应该受到保障;他们不会有个人主义,相反地,他们在紧密的人际互动网络中成长茁壮,并展现出,并展现出积极的社会责任感。”“网络世代正将新媒体由神秘禁地转化为数百万人参与、自由发挥的大环境,在庞大人口分布的坚实力量及不受限制的心灵的带动下,网络世代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与以往冷淡、呆板无用、单向传播的大众媒体完全不同,他们建构了一个任何想法都可以发声的场所——无论是否威胁到当代的社会秩序。”

在社会历史领域部分,虚拟世界的扩展与社会历史领域的教学改革也要相应地加以调整。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第一个,作为社会基本矛盾之一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虚拟世界的扩展的影响下,所引起哪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和变化。见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三章。另一个是科技的作用问题,虚拟世界的扩展代表科技发展的水平越来越高。科技发展的水平越高,相应地人文关怀变得更加重要。这一部分需要突出强调。见教材的第三章。

此前有人研究了虚拟世界的产生与社会历史领域中的某些问题,诸如虚拟世界的产生与生产力的变革等。美国学者安德鲁·芬伯格(Andrew Feenberg)在《技术批判理论》一书及《功能和意义:技术的双重面相》等文章中有相关的探讨。他提出当今技术的功能的拓展等,丰富了生产力的内涵,有助于进一步研究虚拟世界的产生与社会历史领域的发展。

第二个步骤,课后思考题设置。本文认为最好在原理课教材中补入这一个知识点,最好也补上一道相关的课后思考题。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的课后思考题是“虚拟世界与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联系”。那么相应地,在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最好也补上一道相关的思考题,我们初步拟定的题目是“虚拟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联系”。在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价值论部分的思考题是“虚拟世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或者“大学生如何在虚拟世界的冲击下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可以设两个思考题——“虚拟世界在什么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基本矛盾”,和“虚拟世界与人文关怀”。以上这些思考题或者直接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或者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出现。

第三个步骤,教辅材料的编写。此外,如果需要的话,考虑是否写一本指导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的小册子,作为辅助学习的材料。

第四个步骤,教学光盘刻录。笔者提议要录制现场教学的光盘一张,作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资料。

[1]皮海兵.内爆与重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泰普斯科特.数字化成长[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思考题虚拟世界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超级思考题
超级思考题
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纽带
虚拟世界大门正启
拥抱虚拟 珍惜现实
2016年《护理学报》继续教育思考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