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检测技术角度看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2012-08-15 00:54龚光松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高职评价质量

龚光松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咸宁437100)

从检测技术角度看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龚光松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咸宁437100)

本文从检测技术原理角度对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工具、方法、标准进行分析,指出现行评价模式存在系统性误差,并提出改进意见,对完善评价体系、提高高职教育质量有一定参考价值。

高职教育;检测技术;教育质量评价

一、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彻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总书记的要求,是给整个高等教育战线提出来的。“十二五”时期,作为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如何转变发展方式,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社会培养高质量、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近年来,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令人困惑的现象:一方面,官方、校方说我国的高职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与国外发达国家好有一比,“对接地方、对接企业、对接岗位、高素质、高技能、高就业率”等等;另一方面,企业说“招工难、招好用的更难”,毕业生说“就业难、待遇低、劳动强度大”,应届高中生说“高职是四类份子、无奈的选择”等等,就连高职学校的教师也不愿送自己孩子上高职。社会评价不高的现象说明当前高职教育系统内部评价与社会大众评价存在较大反差,高职教育质量整体水平令老百姓不满意。不少人认为这是社会偏见、体制机制、经费投入的问题,但更多的原因是来自高职教育自身的发展出现了“泡沫”现象:目前高职院校为准备各种检查评估,忙于制定规划方案,建设方案写得天花乱坠,玩概念创新、玩文字游戏,具体组织实施走过场,培养了一批“作家、设计师、理论家”,更有个别校企联合蒙学生的恶劣现象出现;说专业比赛、说课比赛,培养了一批“演说家”,而结果是缺少了“实干家、工程师”;质量工程建设中“一刀切”现象严重,不是工学结合的模式不是好模式,不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不是好课程,干得好不如说得好。老师们忙项目申报,申报完了忙着验收材料,结果是留下一批烂尾工程。高职教育改革大好形势的背后存在不少管理上的漏洞。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式、评价体系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很好的相适应,离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转变高职教育发展方式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

二、用检测技术原理指导教育质量的科学评价

要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要提高教育质量,首先要明确如何评价教育质量高低。如何建立科学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有很多研究成果,但有一个最本质的问题,即靠什么来衡量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的高低,目前在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科学评价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逻辑起点,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其它的都是“隔山打牛”。其实,评价的过程类似一个检测的过程,从检测技术的角度研究教育质量评价,对于理清思路、抓住本质有一定的帮助,对提高高职教育质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测量是借助专用技术和工具,通过实验的方法把被测量与标准量进行比较,从而得到被测量数值大小的过程。测量的目的是为了准确地获取被测对象某些参数的定量信息。完成一项检测任务需要确定检测工具、检测方法、检测标准等要素,而要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就必须想办法减少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粗大误差。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就是为了获取“高职”这个被测对象的“教育质量”的相关信息。要有效的获取教育质量高低的信息,必须搞清楚以下几个问题:(1)要找准监测点,具体测什么参数,什么参数最能反映教学质量的高低?(2)使用合理监测工具,用什么测?谁来测?(3)采用什么测量方法或方案?(4)衡量标准是什么?基准值是多少?(5)测量数据与误差分析;(6)结论如何?

三、现行高职教育质量检测评价体系存在系统误差

1.评价指标参数的选取问题。现在评价一所学校办学质量主要从办学单位、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基地建设、师资结构等方面进行评测。这些指标主要反映学校的办学条件及管理水平,不能反映培养的学生质量到底如何,“报到率、就业率”与高人才质量高不能等同。教育质量的检验确实难,因为它的产品是人,检验的办法就是“用人”,检验教育质量最佳标准就是你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好不好用。

2.评价工具及评价主体的问题。工具是数据采集平台(一年一报),评价主体是政府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评估专家。数据采集一年一次,学校自报,评估材料虚假成份多,五年定期评估,一次性评价。评价主体缺少终端客户(行业、企业、社会)的评价和学生、家长(直接受益者)的评价。从整体上看,我国现行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主体上,基本限于高职院校或教育行政机构内部完成的系统“内部评价”,较少甚至没有社会中介机构、投资人等外部力量参与的“外部评价”。

3.评价方式、方法存在的问题。评价方式采用学校自评和专家实地考评。在评价方法上,以量化评价为主,质的评价显得单薄,忽略了教育的其他一些有价值的目标,职业伦理和职业素养等职业人必备特质的有效检验。学校由政府主办,自己找一帮圈内人来评,有点“王婆卖瓜”的嫌疑,评价结论缺乏公平性、公正性、公开性、真实性、可靠性。

4.教育质量衡量标准存在缺失。现行评价体系以:人均面积、人均设备、教学投入、双师结构、招生就业率、质量工程项目、社会服务能力等作为质量评价要素,对人才质量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由学校自行确定或没有标准,认为拿了毕业证、技能证就是合格人才。

5.评价误差大,结论失真。因为在评价的对象、测试点的选取、评价方案的不完善、没有评价基本值、评价主体的单一,测量次数少,这是造成较大系统误差的因素。再加上评估机构受到一些不可抗拒因素影响,造成评价结果出现“坏值”的可能性加剧。

四、改进建议

1.把“成才率”作为是检测学校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搞清楚这个问题不难。剑桥、哈弗、清华、北大这些名牌高校靠什么来扬名天下?靠的是他们培养出了一大批在世界各个领域的杰出人才,靠毕业生创品牌;普通中等教育靠的是中、高考上重点大学“升学率”,也是靠毕业生来创品牌;茅台和五粮液是“喝”出来的,奔驰和宝马是“跑”出来的,清华、北大不是“评”出来的,是靠大批优秀毕业生“捧”出来的,人才是“用”出来的。而近300所国家示范或骨干高职有几所妇孺皆知的名牌?培养了多少在各行业领域中杰出的毕业生?这个问题值得深思,高职院校不能躺在“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个类别”的小圈子里上自娱自乐,甚至有一点夜郎自大!实践是检验质量的唯一标准,你培养出来的人要经得起社会的检验,名校、名师、特色专业不是靠论文材料堆起来的,靠的是一大批“名牌学生”和杰出校友,靠的是“成才率”,即杰出校友占历届毕业生总数的比例。

2.建立独立的第三方非政府组织评价结构、民间评价结构,实现社会化评价。“没有行业、企业的主体性参与,职业教育的本质和功能难以体现。”以“技能”或“应用”为主旨和特征的职业教育,面向社会办学,就是面向社会职业或产业,面向行业、企业。要让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改革、决策和评价。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及人才培养的标准是否合适,不仅要看其是否遵循教育规律或合符办学的标准,更要考察其是否和能否适应社会需要,这是考量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参照。社会对于大学培养特色的认同、对于毕业生信誉的认同,就是检验大学教育质量的标准。英国《泰晤士报》统计各高校实力,分五大类别,其中最重要的考察因素就是校友声誉—把几千份调查问卷发到全世界各个领域,最后得出结论。

3.高科技手段评价,评价常态化、多样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采用网络服务器后台管理技术、搜索引擎技术、QQ群、网络社区、电子问卷调查等技术手段,通过多渠道、多方面、多角度收集原始数据,获取真实的信息情报,利用专业数据分析软件平台分析数据,防止虚假报表出现。重点对示范校、重点项目、质量工程、特色专业后期建设进行不定期、常态化的监测,防止烂尾工程出现。评价不要听汇报、看材料、看形式,要看效果。也就是“不管白猫黑猫,会抓老鼠就是好猫”,我们一切的改革创新要看实效。不管你用什么模式,什么手段,怎么管理,我只看学生的能力是否真正得到提高。切忌为校企合作而合作、为工学结合而结合,为特色而特色。

4.要制定统一的专业及课程标准规范。没有衡量教学质量标准、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就谈不上质量,不能由某一校、某一专业自己找几个企业来制定的一个标准作为合格人才考核标准。要制定全国或区域内统一的专业及课程标准规范,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库、技能试题库和虚拟仿真技能考试系统,搭建在线技能考试平台,进行区域抽考、全国统考。现行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体系也存在诸多漏洞。要采用现代科技的手段,严格考核纪律,切实做到“宽进严出”。

5.提高质量的关键在教师。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要以人为本,也就是要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学生。教师是推动教育改革创新的一线工作者和实施者,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过程的质量都靠老师的责任心来把关。现行考核机制中要素比较多,教师不仅有教学任务,还有教科研任务,职称评定和岗位津贴都和它直接挂钩。因此,科研、质量工程建设成了“硬任务”,教学成了“软任务”,与学生交流更成了“软任务”。要把切实加强提升教师素质、师德修养,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努力创造“安心教育、安静教育”的良好氛围。教育是影响一个学生终生发展的事情,要切实以提高学生素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教育的目标任务,避免“重技能、轻素质”的功利性现象出现。

教育质量靠金钱投入是堆不高的,关键要靠高职教育工作者的良心、安心、耐心、细心、真心和爱心,离开这些,一切的举措都显得苍白无力。高等职业教育经过近20年的发展,在校园环境、教学设施、学生规模、师资结构等硬件方面确实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教育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办一个有特色的专业,至少需要10-20年,办一所有特色的院校,至少需要30-50年,我们要回归教育的理性,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工作。提高质量不能靠“大跃进”、搞“政绩工程”、搞“泡沫教育”。面对新的形势,“调结构、转方式”才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出路。

G712

A

1006-5342(2012)05-0026-02

2012-02-21

猜你喜欢
高职评价质量
“质量”知识巩固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质量投诉超六成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