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在中国的接受特点分析*

2012-08-15 00:54李莉盛婕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娱乐购物

李莉,盛婕

(湖北工业大学语言文化传播系,湖北武汉430068)

圣诞节在中国的接受特点分析*

李莉,盛婕

(湖北工业大学语言文化传播系,湖北武汉430068)

我国的圣诞节并不是原汁原味的圣诞节,而是经过本土化之后的圣诞节。圣诞节在中国的接受特点呈现出弱宗教化、强商业化及异娱乐化的特点。本文从圣诞节在中国的接受特点入手,比较了中西圣诞节的不同并分析得出中国圣诞节表现出这些特点的原因。

圣诞节;宗教;民俗;商业

眼下圣诞节在我国炙手可热,带动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越来越多人加入到节日狂欢中。圣诞节从大规模传入我国到为公众广泛接受只用了短短十几年时间,并且在如今的发展中呈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发展势头,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纵观圣诞节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出的是与西方不同的局面。主流活动中鲜有宗教庆祝活动,反而喜欢在圣诞消费的群体日益增长,商业活动越近圣诞越火爆。此外由于本身具有完整的节庆系统,圣诞节在中国也没有成为体现宗族伦理观念的节日。总的来说中国圣诞节体现出的是一种弱宗教化、强商业化和异娱乐化的特点。

一、弱宗教化

传统的西方圣诞节是宗教性节日,庆祝过程中也处处渗透着宗教内涵。圣诞顾名思义是圣子耶稣诞生,圣经中对此有受胎告知、耶稣诞生和报佳音的详细记载。为庆祝圣诞节,不仅基督教和天主教,就连东正教也有相关仪式和活动。可见圣诞节在西方历来是以宗教身份出现。既然是宗教节日,传统的庆祝方式当然是去教堂参加庆祝活动。传统的宗教庆祝活动围绕耶稣降生展开,从傍晚一直持续到子夜;仪式内容主要是唱诗、圣剧表演和弥撒,还有圣物崇拜活动。圣物崇拜主要是对马槽的崇拜——由于圣经记载耶稣降生于马槽内,所以马槽在宗教庆祝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外,每年圣诞节人们用来装饰房屋的圣诞饰品,例如星星、彩带、蜡烛,其实都具有深刻的宗教内涵。圣诞树上的球形装饰、星星、彩带都与宗教有关:球形装饰代表圣餐小圆饼[1],星星则代表着当年指引东方三博士寻访到耶稣的星星[2],银色彩带意味纯洁,红色彩带代表耶稣的血。另外圣诞蜡烛也象征着上帝的光芒。

与西方圣诞节相比,中国圣诞节的弱宗教化特点十分明显。主流社会没有将圣诞节当成宗教节日,大多数人也不会以宗教的方式庆祝圣诞节,仅少数有宗教信仰的人会以宗教方式庆祝。中国圣诞节看不到全民参加宗教活动以庆祝圣诞节的场景,去教堂的大多是基督教或天主教教徒。对于绝大多数来说圣诞节是脱离了宗教信仰的节日,没有宗教内涵,而他们本身也没有宗教信仰,因此很少参加宗教庆祝活动。调查显示200人中只有10%左右的人曾以宗教方式庆祝过圣诞,其中仅有14人有宗教信仰。这些人庆祝圣诞的模式与西方相同,也是做弥撒、唱圣歌、表演圣剧。调查还显示就算有宗教信仰,他们也不会每年都会以传统宗教方式庆祝圣诞节。另外,有一些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参加过宗教庆祝活动,这些几乎都是年轻人。他们参加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陪同,即陪同家人朋友参加宗教庆祝活动;二是猎奇,觉得宗教庆祝活动新奇好玩,因此想去见识。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圣诞只是一个节日而已,只要玩得尽兴就可以。他们在这天的庆祝活动主要是聚餐和约会,对象包括恋人、朋友、同学、同事等,地点则是各种餐厅、KTV、酒吧、电影院、商场和商业街。而这一天随处可以见的圣诞装饰,如彩带、星星、蜡烛,在他们眼中只是普通的装饰而已,与其他时候的彩带星星无异。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些随处可见的小玩意居然还具有深刻的宗教内涵。而随着圣诞节在中国的发展,现在人们装饰圣诞树也带有了本土色彩,有时甚至能在圣诞树上看到中国结。

弱宗教化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中国独特的价值观。由于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农耕文明的影响,使中国哲学具有人本价值尺度。人本价值尺度指人们从现世的需求出发,关注现世,注重现世生活的好坏而不重视来世。其在宗教态度上表现为对现实生活质量及意义的关注,很少论证神的存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中国的传统节日表现出极强的世俗性及泛神性,其实就是非宗教性[3],因此宗教节日在中国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土壤,中国不存在全民参与的宗教节日。西方文化背景下诞生的圣诞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虽然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但如果一直披着宗教的外衣,必然很难为在中国的发展打开局面,也很难为中国人接受。

二、强商业化

西方圣诞节除具有宗教内涵外也具有商业色彩,圣诞节有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商业活动,即圣诞购物季。圣诞购物季也就是以圣诞节为主题的打折促销季,对其的重视程度在西方国家不尽相同,国际化大都市对此尤为重视,如纽约、伦敦、巴黎,而普通城市和乡村则不然。从时间上说圣诞购物季是发展较为平缓的销售时间段,总体趋势平稳,较少出现大的波动。从11月底将临期开始的圣诞购物季会一直持续到24日,有些商场在那一天中午就早早关门,最迟也会在下午下班时间关门。25日一整天商场都闭门谢客,26日也依然如此。然而在一些欧洲国家26日是传统的节礼日(boxing day),为了迎接节礼日,有些商场会开门营业,于是在这天有时也会成为圣诞节后的一个销售小高峰。由于西方圣诞节有互赠礼物的习俗,人们在圣诞购物季购物的主要目的是给家人朋友选购合适的礼物,因此圣诞购物季销售的商品中绝大部分都是能够作为礼物的商品,诸如书籍、玩具、珠宝等[4]。此外,许多名牌服饰在圣诞购物季时会清仓打折,因此服饰也是人们重点购买的对象。

中国圣诞节对商业化的增强是在西方圣诞购物季的基础上演化发展的。现在中国的圣诞节几乎成了纯粹的商业节日,成为继春节和黄金周之后的第三大经济增长点。由于圣诞节不是中国的法定假期,因此整个圣诞节期间都不会出现闭门谢客的情况,有些商场在24日当晚会延长打烊时间至0点甚至2点以应付数量巨大的消费者群体。此外,它呈现出的也绝不是平缓趋势,反而逐步上升,在平安夜和圣诞节两天达到顶峰。中国的圣诞购物季也从11月底开始,但持续将近一个月打折促销活动的幅度远没有24、25这两天大,这一个月的打折促销活动更像是为24、25两天的销售高峰预热。有数据显示在2011年平安夜傍晚,武汉某家大型商场10分钟就进账300万元,而它圣诞3天(24日—26日)的销售总额达到了1.5亿元,相当于一家中型商场全年的销售额[5]。中国圣诞节没有节礼日一说,因此从25日之后销售额便开始逐渐走低,此时一些商场为了缓冲会将打折促销活动适当延长几天。此外,中国圣诞购物季销售的商品涵盖衣食住行各方面,远不只书籍服饰等一些小商品。小到服饰美食日用百货,大到家电汽车旅游路线都在打折促销的范围之内。中国圣诞节对礼物的需求不如西方强烈,人们对打折促销的关注主要还是从自身角度考虑,以选购自己需要的东西为主。由于知道圣诞期间会有大幅度的折扣,许多消费者会提前选择好商品,等到24、25日打折开始后才前去购买。

中国圣诞节高度商业化背后是利益在主导和驱动。如果仅因为价值取向,圣诞节在中国的发展不会如此迅速,接受程度也不会如此高。这里理论上涉及到利益的主要有三个群体:媒体、商家和消费者。将社会上有关新行为、新思想的信息提供给公众是媒体社会功能的体现[6],因此圣诞节作为新鲜进入中国的事物首先会成为媒体的报道资源。它对圣诞节报道得越多、内容越吸引眼球,就能制造更多的舆论、引起更多的话题。媒体炒热圣诞节的行为使商家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商业机遇,为抓住这个机遇商家借鉴了西方已有经验,以圣诞节为进行一系列打折促销活动。近年打折促销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好,商家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利益。目前中国消费者不仅有消费欲望也有消费能力,在媒体宣传和折扣优惠的趋势下,他们开始对圣诞节予以极大关注。逐渐将圣诞购物季作为购物时间的首选。媒体炒作在中国圣诞节强商业化的过程中也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每年11月底,便有媒体在宣传上大做文章为圣诞节的来临造势。网络以其信息传播的便利快捷成为传播渠道的首选,其次是报纸和杂志。宣传内容主要以消费方式报道和促销信息居多,另外也有一些报刊会登载与圣诞节背景、西方圣诞风俗相关的文章,以普及圣诞,拉进人们与圣诞的距离。这里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消费方式报道和促销信息,这两类信息出现的频率高低和内容的丰富程度与距离圣诞节的日期息息相关,越是临近圣诞节,它们出现的频率也就越高,内容也越五花八门。到了圣诞节的那个星期,所有杂志几乎都会出现与圣诞有关的策划内容,网络上关于圣诞的信息更是铺天盖地达到顶峰。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这二者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媒体炒作圣诞节不仅为自己和商家带了利益,也引导了消费者带动了他们的消费热情。消费者在短时间内面对五花八门的选择难免有些无所适从,因此需要媒体来引导消费方向,确定计划之后再选择商家消费。商家见有利可图,一方面要跟媒体联手进行力度更大、效果更强的炒作,另一方面也要向消费者适当让利刺激消费,以获得更大利益。如此圣诞经济才一年好过一年,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其商业色彩也必将越来越浓。

三、异娱乐化

西方圣诞节还具有娱乐化色彩,表现出独特的民俗内容和精神特质。民俗是某个国家或族群在生活中享有的共同的风俗习惯,它经过长时期演化而来,具有传承性。圣诞节在西方发展已久,许多几百年前就有的古老传统一直延续下来,使西方圣诞节具有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圣诞市场。圣诞市场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它类似于中国的庙会,欧洲许多地方都有,其中以德国的最为有名。圣诞节前夕各地陆续开始举办圣诞市场,地点多选为广场,它内容丰富,吃喝玩乐一应俱全。市场上不仅能买到当地最有特色的小吃也能买到传统的手工制品,如木雕天使、蜂蜜蜡烛,有些圣诞市场甚至设置了游乐设施供人玩乐。圣诞市场是圣诞节期间人们休闲的好去处,欧洲一些地区平时生活比较平淡没什么娱乐活动,将临期圣诞市场一出现,人们便纷纷走出家门去逛圣诞市场,或是品尝小吃或是选购手工艺品。许多圣诞市场都有加热的酒类供应,在市场上喝酒聊天是许多欧洲人喜欢的娱乐方式之一。西方圣诞节的娱乐除了传承民俗外也注重精神诉求的表达。圣诞期间每个家庭都会聚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一起享用圣诞大餐,互赠圣诞礼物。这些活动背后体现的是人们的情感需求以及对血缘关系的重视。

中国圣诞节延续了西方圣诞节的娱乐性,但其娱乐内容和方式并不具有西方圣诞节本身特定的民俗性和精神性。圣诞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舶来的节日,在中国没有相应的历史语境,因此圣诞节本身的民俗内容和形式在这里毫无传承性可言。中国的圣诞娱乐活动具有强烈的世俗化色彩,只是单纯的吃喝玩乐而已。中国人节日聚会离不开吃饭,吃永远是节日里的重头戏,遇到圣诞节这种全民狂欢的节日,吃更成了其中重要的娱乐环节。由于不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人们基本上不会以家庭为单位庆祝,因此圣诞大餐多选择去餐厅吃。餐厅里的圣诞餐花样不断翻新,除各种平价圣诞主题套餐、高档圣诞晚宴,甚至出现了西方传统圣诞食物搭配中国特色小吃的新花样。也有许多人一窝蜂的去西式蛋糕店抢购圣诞蛋糕、姜饼屋等传统甜点。中国圣诞节的娱乐十分物质化,不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反而对物质的追逐和崇拜十分明显。对于年轻的中国人来说圣诞节更像是一个狂欢的借口,在中国,圣诞节很难看到人们单纯聚在一起聊天的场面,人们要么去酒吧、KTV等高消费场所娱乐,要么去商场商店购物。虽说中国圣诞节也有互赠礼物的习惯,但送礼目的大多都与亲情伦理等精神层面的需求无关。

圣诞节在中国的异娱乐化特点主要与当代中国人对娱乐的需求有关。文化功能论认为文化只是为了更好满足人们需要的工具[7],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丰富,中国的传统节日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中国的传统节日过于严肃,而且通常都具有强烈的教化色彩,衍生的庆祝活动和庆祝方式也较为陈旧。目前生活压力逐渐增大,人们越来越希望能够借节日的机会放松一下,同时人们的社会交际需求也逐步增大,需要利用节日来扩展社交圈。传统节日通常伴随着走亲访友之类的特定应酬,许多年轻人参加这种应酬并非出于自愿,认为这样无益于放松反而会带来更多压力;而且交际圈总是局限在亲友间不能扩大,实在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圣诞节的出现正好改变了这种局面。此外,中国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早已演化出一套相当完整的岁时节庆系统,且这套岁时节庆系统已经深深的扎根在价值形态的土壤中为所有中国人所接受。已经具有特定特性的节日难以融入其中,想要发展只能改变原有特性迎合人们的需求。

中国圣诞节异娱乐化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人价值观的改变,物质化的价值取向是导致圣诞节精神性物质化的原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条件变得极其丰富,过去对精神和道德方面的追求已经跟不上经济的高速发展,原有价值体系不断受到物质文化的冲击。面对这种情况老一辈基本上继续坚持传统价值观念,年轻一代则大多不会坚守,他们很快的转向了强调自身价值和个人需要的物质价值观,逐渐形成了及时享乐及时消费的心态。圣诞节在中国已经被当作世俗的狂欢节日,伴随着冲动消费的狂欢是潮流所趋,因此中国圣诞节的娱乐演变得如此物质化也就不足为奇了。

[1]欧阳巧林.春节和圣诞节节日元素的对比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9):71~74.

[2]罗晓黎,肖丽珍.春节与圣诞节的差异性研究:尊祖与敬神[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7):68~70.

[3]唐功,王春晖,慈丽妍.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55~158.

[4]新华财经.欧洲:圣诞市场冷暖相伴[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1-12/28/c_122496831.htm.

[5]金计.武汉市民刷卡豪气平安夜商场10分钟入账300万[EB/0L].:http://hb.qq.com/a/20111225/000540.htm

[6]铁翠香.媒介环境下的“洋节热”[J].当代传播,2007,(3):40~42.

[7]王蓓.当代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圣诞节”文化[J].学术探讨,2011,(4):393.

B928,C95

A

1006-5342(2012)05-0080-03

2012-01-12

猜你喜欢
娱乐购物
超市购物
我的生活自身就是一种娱乐
我们为什么选择网上购物?
第一次购物
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圣诞购物季
娱乐眼
快乐六一,开心购物!
不可错过的“购物”APP
娱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