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语言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为例*

2012-08-15 00:54费俊慧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日语毕业生语言

费俊慧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 广州 510420)

亚洲语言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为例*

费俊慧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 广州 510420)

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亚洲语言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模进一步扩大。本文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从如何提升亚洲语言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真正适应市场需求的小语种人才提出了对策。

亚洲语言专业;毕业生;就业;分析;对策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类高校中已有650余所设立了专业日语,硕士点多达100余个,博士点有11个。本科阶段教学基本采用语言教学为主,外语加技能课模式。近年来,出现了商务日语和翻译技能偏重趋势,部分高校也在尝试性地开展双语教学、日语加专业的模式。其次,亚非语言文学学科在我国高校中的地位非常特殊,也极其重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深入发展,该学科的发展出现加速度的趋势,但是,总体规模并不大,发展也不平衡,学科群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洛阳、西安和广州等区域,基本上以本科人才培养为重点。近年来,朝鲜语、东南亚语种以及印地语等语种人才培养层次有所提升,专业及交叉学科硕士点增长较快。再次,阿拉伯语言文学学科办学历史长,人才培养层次广。但是,教育高地基本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地,广州、西安处于草创阶段。除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极少数高校实施精英教育外,该学科人才培养一般侧重经济技术交流和跨文化交流。在外部环境的调动和内因的直接驱动下,亚洲语言专业的快速发展使得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如何提升亚洲语言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真正适应市场需求的小语种人才,笔者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生共290人就业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看法,其中包括日语专业174人,泰语专业23人,印度尼西亚语专业20人,朝鲜语专业49人,阿拉伯语专业24人。

一、亚洲语言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从学生就业单位性质看,去三资企业的学生占总就业人数40.69%,相对于上一年的65.45%,呈下降趋势,其次依次是私企及其它企业占30.69%、出国读研占9.66%、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占7.93%、国有企业占5.52%,国内升学占4.48%,自主创业占1.03%。三资企业特别是日企和韩企依然是日语和朝鲜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流向。但是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一些私营企业相比,由于竞争压力、薪酬待遇和工作强度等方面的影响,三资企业对于毕业生的吸引力已经在逐渐减弱,特别是2011年3月日本地震对很多日资企业生产和经营规模影响较大,招工和生产规模缩小对日语专业学生就业影响较大,因此去日资企业就业的人数明显下降,很多学生选择在私企和一些民营企业就业,使得30.69%的比例高于上一年的16.36%。由于跨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多,选择出国读研的学生人数明显比往年增多,日语专业选择出国读研的73%的学生属于校际之间的合作项目。阿拉伯语、印度尼西亚语就业形势普遍较好,在9月以前均已完成就业,就业薪酬较高,起点在4000元以上。阿拉伯语专业作为华南地区首届阿拉伯语专业毕业生,特别是男生备受用人单位青睐,供需比例在1:5左右。

在就业地域选择上,省内生源的毕业生仍然首要选择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选择到广东省外就业的学生基本属于省外生源。统计显示,选择到广州地区单位近五成;选择到广州以外的珠三角地区就业的学生超过三成,其中45%选择到了佛山、东莞和中山、珠海等地,选择比例明显比往届高。究其原因,一是毕业生地域观念较重,学生普遍不愿到除了广州、深圳、北京、上海等地以外的地方就业;二是家长的传统观念对毕业生的影响,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较多,想把子女们留在身边工作的家长不在少数。用人单位长期外派国外的人数需求较大,尽管待遇一般在国内员工待遇的三倍以上,仍极少有毕业生愿意应聘外派中东、印尼地区。

二、改进亚洲语言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对策及措施

1.改进语言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发展规律,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胆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五种能力”的培养。要考虑如何在大学设立的全面通识教育、大学外语教育平台之上,科学合理地搭建专业知识教育、实践教学以及文化传承等基本平台,增加学生的附加值;如何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课程设置理念,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打造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的专业学科知识教育平台;如何引进国外著名高校的相关专业课程模块和校企合作课程模块,使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更及时更准确地反映全球化发展趋势和产业前沿需求;如何通过课程设置与教育理念的革新,形成先进的运行机制,强化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精神、思维能力、文学素养和审美意识等方面的培养,建设一批优质通选课程和较为稳定的有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坚持外语教学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模式,不断完善“非通用语种+英语双语教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各专业强化特色、办出水平,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构建小语种语言能力培养与专业知识人才培养相结合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根据市场需求,广外日语专业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开始招收MTI(日语语言文化翻译硕士学位),本科学生从大三开始分为语言文化、经济贸易和高级翻译三个专业方向,各方向开始增设除语言外相应的专业课程,例如对经济贸易方向学生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概论、会计学等经贸类专业课程,即在保证学生相关学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向相关专业领域及相近学科专业拓宽,由单一性转变为复合性,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同时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建立充足的校外实习基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让学生走出校园,感受真实的企业生产、经营、生活状况,对大学的学习是很好的补充。

2.科学规划大学生四年职业发展的相关准备工作

要根据大学生成长特点和社会求职竞争的需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双向渗透的原则,从新生开始,利用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契机,注重职业意识培养,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发展前景、该专业学生近几年的就业去向及就业前景等。大二时着力提高学生的求职与职业发展素质;大三时做好求职前的技巧训练和材料撰写能力的提高。过去学校将就业指导工作仅仅停留在高年级,然而,现实说明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开展的工作,是需要在学生进入高校就要开始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但是有时候学校举办了就业指导讲座或者寻找了一些实习机会,学生思想不重视,所以没有起到预期效果。从现实的状况来看,还是要在制度上提供保障,确保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受到就业方面的教育。在宣传上要加强,以便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在质量上要注重提升课程、讲座和各项活动的内涵,使参加的学生确有收获。在形式上应该更加贴近学生,吸引他们主动参加。

3.做好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转变工作

一是帮助毕业生转变观念,确立适应社会需要的择业观,要让“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深入到每一位的毕业生心中;二是要注重对毕业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加强毕业生的社会责任感意识的培养。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轻率、随意的特点,另一个突出的趋势是随着近年来考公务员和考研人数增多,少数毕业生抱定“非公务员不去,今年考不上明年再考”的心态,不愿意就业,这些都是极易出现的问题。所以要进一步加强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和咨询工作,引导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准确定位。

4.积极做好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信息沟通工作

学院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一方面要通过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博客、申请公共电子邮箱,通过网络、电话、QQ群等多种渠道及时向毕业生宣布最新就业信息。另一方面加强学院和优质用人单位联系,通过合作共建实习实践基地的方式,提前做好毕业生的推荐工作,争取让更多的优秀毕业生推荐到优秀的用人单位去。此外还要发动专业教师力量,与校友单位联系推荐毕业生。建立校友会,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拓展就业渠道,很多专业的毕业生遍布各个领域,且不少毕业生已颇有成就,这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因素。

5.不断提高就业指导水平,为学生提高满意的个性化服务

就业工作,时间性、政策性都很强,要使就业工作取得成效并深入人心,就业工作者要花大力气研究形式,吃透政策,以便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指导,同时,要针对就业个体、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及时做好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规划并付诸实施,关注学生心理需求和变化,及时给予学生帮助,使个性化就业服务真正落到实处。为了方便学生找工作和实习,我校日语专业调整了教学计划,将所有教学类课程都提前到第七学期完成,第八学期只是留给学生写论文和实习找工作。从这两年的工作实践来看,这一调整一方面确实方便了学生,但另一方面,也给管理工作带来了一些新问题,比如大部分学生都在外找工作或者实习,有时候联系困难,使得一些信息难以及时传达到位,这是亟需改善和商讨的一个环节。

6.特别关注贫困学生和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帮扶工作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不仅要从经济上给予照顾,还要特别关注他们的就业问题。一方面要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勇敢踏出社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各种资源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确保困难学生顺利就业。

[1]基国林.中日大学生就业状况比较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5).

[2]石云龙.新形势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江苏高教,2006,(4).

[3]阎小平.就业取向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以南京财经大学为例[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1,(1).

[4]袁媛.以校企合作教育推动大学生就业[J].江苏高教,2011,(1).

[5]张宏.当代大学生就业观转变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

G646,C961

A

1006-5342(2012)05-0119-02

2012-02-25

猜你喜欢
日语毕业生语言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伤心的毕业生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语言是刀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关于日语中的“のた”和“の”的研究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