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危机的形成机理及其治理机制探析*

2012-08-15 00:54吴新建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危机农民农村

吴新建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思政部,江苏 常州 213000)

农村公共危机的形成机理及其治理机制探析*

吴新建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思政部,江苏 常州 213000)

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转型的日益深化,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凸显出了一系列的公共安全问题,包括自然灾害、社会冲突、道德信仰危机等,这些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农村的发展.危机的形式多样,成因也比较复杂,深入研究并合理的解决危机,无疑能促进农村的发展,也是建设健康、生态、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

公共危机;形成机理;治理机制

200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要求从各地实情出发,尊重农民自主意愿,稳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但是,某些地方片面追求速度与规模,超越了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群众的承受能力,给社会带来若干公共危机的问题.这种情况既影响到农村的生产,威胁到农村的和谐与稳定,又不利于公共危机的解决,更易诱发新的矛盾和潜伏的危机.因此对农村公共危机进行分析与治理,既是建设和谐稳定、良序发展的新农村的重要理论前提,也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农村公共危机的界定

劳伦斯·巴顿提出,危机是“一个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这种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及其人员、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巨大的损害”[1].查尔斯·赫尔曼认为:“危机是一种形势,在这种形势下(1)决策单位的优先目标受到威胁;(2)决策者在形势进一步发展前作出反应的时间受到限制;(3)事件的发生使决策者感到震惊.”[2]张茜认为:“危机是指个人群体或者组织其正常的生存与发展受到破坏或严重威胁的状态”[3].

李燕凌认为,农村公共危机是“农村各种社会不稳定因素在内部矛盾和外部干扰共同作用下产生出社会焦点问题,并经过‘聚集效应’形成所谓的‘问题集束’,当它受一定社会触发因子或自然触发因子刺激而超过某一临界压力时,就会发生所谓的公共危机.”[4]因此,可以看出农村公共危机“是指一系列严重危害农村社会安全、政治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现象”[5],是农村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积聚和激化后的多种形态表现.

2 农村公共危机的具体表现及形成机理

2.1 纯粹自然界或人为破坏行为导致生态系统失衡而引发的自然灾害危机

自然灾害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纯粹自然界发生的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等.另一种是人们生产过程中,对自然无节制的破坏和对资源掠夺式的开发,使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而引起的灾害.主要有泥石流、山体滑坡、火灾、房屋倒塌、传染病等.无论何种自然灾害,一旦发生都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指出,“近15年来,中国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倒塌房屋约300万间,紧急转移安置人口约8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近2000亿元”[6].据中国气象局透露,2001年 -2008年,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占 GDP的2.8%,已经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引起自然灾害原因除自然因素外还有深层次的社会根源.首先从生产的角度看,人类为了发展生产,促进经济的增长,而不惜破坏生态,污染环境,诱发危机的发生.其次,从社会制度的角度看,“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公共产品供给一直实行城乡二元制度,在财政上实行二元体制,这种显失公平的二元结构,导致公共资源向农业和农村分配过低”[7].农村公共产品的不足与缺失,使农村对自然灾害的预防与救济缺乏保障,灾害发生后更是缺乏治理的基本物质条件,无法使灾害的破坏降到最低限度.

2.2 基于利益或意识形态的差异与矛盾而引发的社会冲突

现阶段我国社会结构出现了分化与转型,这一阶段人口与资源、效率与公平等社会矛盾凸显,也是“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8]的关键时期.农村阶层分化并涌现出许多新兴阶层,不同阶层之间利益与意识形态上的差异易导致矛盾与冲突.农村阶层矛盾主要表现为干群矛盾,不仅数量、规模和对抗程度有所增长,而且政治诉求也逐渐升级.例如2008年6月28日下午贵州省瓮安县城发生一起围攻政府部门的打砸烧事件;2011年4月7日甘肃省平凉散装牛奶投毒案件等等.冲突中农民在政治上诉求有更多的“话语权”,这是农村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冲突的主要内容和原因.我国宪法和法律肯定了农民的公民地位,规定了农民所享有的一系列的公民权利.但实际上却忽视了农民在生存、发展以及价值方面的需要和追求,造成了农民的公民地位得不到尊重、政治权利得不到实现.尤其政治资源的分配不平等,直接导致农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话语权”缺失,农民的政治权利和意愿都难以通过合法渠道得到合理表达和保护,而选择采取一些激进或极端的方式来解决.

2.3 道德信仰弱化而导致的道德信仰危机

现在农村地区在伦理道德、风尚习俗等方面更加现代化、合理化.但也呈现出退步现象,如淳朴民风日渐丧失,亲情观念日益冷漠;不少地方迷信盛行;赌博现象普遍存在;精神信仰混乱,邪教大有市场,等等.这些现象严重阻碍了农村文化的发展,也表明在农村出现了道德失范和道德信仰的危机.这一危机是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和城市化中逐渐产生的,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从物质和精神方面对农村产生强烈辐射作用.“据估计,2003年我国进城农民达9 900万人”[9].农民工进城务工,收入远高于务农收入,对土地的依赖开始动摇.他们将现代文化和新的观念带回农村,直接冲击着传统文化,使之悄然解体,而新的文化构建尚处于“混沌”状态,使农村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面对文化的多元选择,本来文化素质不高的农民无所适从,很难对其中的某一种文化作出确切的体认,而导致文化认同和价值选择上的迷茫,进而导致道德信仰的危机.

3 建立与完善危机治理机制,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3.1 加强制度创新,为农村危机治理提供制度保障

3.1.1 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和政治权益

亨廷顿认为,在现代化政治中,农村的作用是一个变数,它不是稳定的根源,就是革命的根源.只有使农民的合法权益真正得到保障,农村才能稳定.因此,要保障农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维护农民的权益,必须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第一,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名额分配上,要依法保证农民代表的比例.第二,允许农民结社自由.合理引导农民组建各种社团组织,使农民的政治诉求能通过合法途径获得.第三,拓宽农民参与政治的渠道.能通过合法的渠道反映、实现农民的政治“话语”,进而实现农民利益的最大化.

3.1.2 改变传统的二元结构,进行制度创新

二元结构导致城乡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还扩大了的国民素质差距,这种巨大差异既不利于新农村的发展也不利于危机的治理.因此,农村要发展,首先必须改变传统的二元结构,进行制度创新,打破阻碍发展的各种制度障碍.其次,取消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只有废除二元户籍制度,农民才能自由流动和自由就业.再次,改变传统的财政二元体制,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

3.2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农村公共危机治理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人员保障

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公共危机事件损害的对象,又是防范和化解危机的主要力量.因此,提高农民素质,向他们输入新的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不仅能够排除因愚昧落后而产生危机的可能性,解决潜伏的危机,而且能够增强化解公共危机的力量.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危机知识宣传和教育,增强农民的危机防范意识、帮助农民掌握防范知识;第二,开展各项农村技能培训,培养有文化、讲科学、懂技术的新型农民;第三,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美德,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高素质的人员队伍.

3.3 建立农村公共组织,合理利用社会资源,为危机治理提供物质保障

公共危机的治理是一个需调动社会公共资源来应对的过程,在以政府为主体的前提下把农村公共组织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体调用起来,能有效聚集更多的社会资源.通过农村公共组织,一方面可以将个体农民的利益诉求提炼成群体利益,并通过组织化的集体行动来表达,有利争取和维护其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可以发挥组织的优势,以弥补政府资源的稀缺,提供政府无法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实践也证明农村公共组织在危机中与政府机构做到了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共渡难关.因此,应该重视农村公共组织的作用,打破政府对公共事务的垄断,鼓励和支持类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在危机治理中充分发挥作用,最大限度的利用社会资源,为公共危机的治理提供物质资源保障.

4 结语

随着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功能和作用不断强化,农村已经变成一个复杂的人居生态系统.保障农村安全促进新农村建设是时代需要,农民安居了才能乐业,新农村建设才能健康有序的进行下去.面对复杂多样的不安全因素,农村的稳定性受到极大的考验,而解决好农村的公共危机是构建和谐农村的首要条件,所以要认真研究并积极应对当前制约农村生产发展的各种公共危机问题,这样,农村才能得到快速、健康地发展,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也将指日可待.

[1][澳]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王成,宋炳辉,金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18 ~ 19.

[2]C.F.Hermann,Crises in Foreign Policy.A Simulation A-nalysis[M].New York:Bobbs- Merrill,1969.30.

[3]张茜.公共危机管理系统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4]李燕凌,周先进,周长青.对农村社会公共危机主要表现形式的研究[J].农业经济,2005,(2):6.

[5]李燕凌,陈冬林,凌云.农村公共危机形成机理及治理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2005,(1):13.

[6]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http://www.gov.cn/zwgk/2007-08/14/content_716626.htm 2007年 08月14日.

[7]郑有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与政策突破[J].教学与研究,2006,(1):19.

[8]科学发展观求解篇 统筹经济社会全面进步,http://www.cctv.com/news/china/20040226/100085.shtml ,央视国际2004年02月26日09:06.

[9]李燕凌,周先进,周长青.对农村社会公共危机主要表现形式的研究[J].农业经济,2005,(2):7.

F320

A

1006-5342(2012)06-0074-02

2012-04-09

2010年江苏技术师范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公共安全分析》(KYY10025)

猜你喜欢
危机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