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将无党派人士工作纳入到参政党理论研究范畴之内——兼谈无党派人士工作的研究方法

2012-08-15 00:43范前锋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无党派人士参政党知识分子

★ 范前锋

一、问题的提出:无党派人士实质上是“有党派性的”,其参政属于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应有之义,属于中国特色政党体制之内

多年以来,参政党的理论研究对无党派人士工作鲜有涉足。这个结论在全国其他的几家类似研究机构已公开出版的成果中得到充分印证。如,2012年4月6日,民进中央-中央社院参政党建设理论研究中心在京召开了成立后的第一次高层次、小范围的“参政党建设理论研讨会”,专题研讨高素质参政党建设问题。通过对30篇入会论文中的检索统计,我们没有看到一篇从标题到内容,涉及到无党派人士工作研究的文章。再如,全国另一家类似的研究单位—浙江社院参政党建设研究中心,自2007年初成立以来,也搞过几次小范围、小规模的地域性研讨活动,内部编印了几本征文册子,也没有谁写过关涉到无党派人士工作这方面的主题性文章。无党派人士工作研究,因缺乏应有的重视,即或有零星散落在别处,也成为散叶残枝。

我们搞参政党理论研究,不能只局限于八个民主党派,要将中国共产党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纳入到我国政党制度及参政党理论的研究范畴之内。我们应对将无党派人士工作游离于、剥离于参政党理论研究之外的现象,加以高度重视并有针对性地深入开展研究。因为中国共产党从来都是将无党派人士作为有党派性的政治力量看待,将无党派人士工作纳入到中国特色政党体制之内的。无党派人士历来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对象,无党派人士工作也历来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恩来曾说过,“无党派民主人士在形式上虽没有结成党派,但实质上是有党派性的”,“其实是没有党派组织的有党派性的民主人士”。中国共产党这样做是很明智的,也很有现实的政治意义。今天看来其特殊的意义就在于向世界宣示:今日中国,即使不去、当然也无需组建新的政党,也一样可以参加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在体制内参政议政。这在世界的政党制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是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政治实践的智慧结晶,是一种历史性独创,更是一种适合国情的中国特色和中国优势。

知识分子联谊会(简称“知联会”),是专门做无党派高级知识分子工作的统战性社团组织,其主要功能是开展形式多样的联谊交友、理论政策形势学习、服务社会及座谈演讲会等主题活动,从目前情况看,还来不及也未能有效开展工作研究,特别是上升到工作理论层面的研究。所以说,知联会只是一个为无党派高级知识分子搭建的活动载体和参政平台,而不是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不承担也无力承担工作研究的职能。如此说来,无党派人士工作及其理论研究的重担,就责无旁贷、当仁不让地落到了参政党理论研究机构的肩上。因此,参政党理论研究机构应自觉将无党派人士工作及其理论研究揽到参政党理论研究的范畴之内,并作为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研究。

二、无党派人士历来是党的统一战线的重要工作对象,是各级民主党派、工商联乃至中共党组织发展的主要人才来源;无党派人士工作历来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有做无党派人士工作的历史传统,无党派人士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重要工作对象。特别是当前,由于八个民主党派一般不在县级建立组织,因而县级无党派人士工作任务尤其繁重。2005年,中共中央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中发〔2005〕5号),专门就无党派人士工作写了一条进行阐述。这也是中央文件中第一次明确界定了无党派人士的地位作用、内涵、主要职责及选拔培养等一系列比较宏观和重大的理论政策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基本概念、理论观点和政策思想;时隔一年之后的2006年,中共中央又颁发《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发〔2006〕5号)和《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中发〔2006〕15号),进一步对做好无党派人士工作、发挥无党派人士作用提出要求。在中共中央颁发的〔2006〕15号文件中,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的统一战线工作包括15个方面的对象,其中无党派人士列在第二。追溯党的统一战线历史,也是如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确定的8个方面统战对象,1982年召开的第十五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确定的10个方面的统战对象,2000年召开的第十九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确定的12个方面的统战对象,2006年召开的第二十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确定的15个方面的统战对象等等,都有无党派人士在内。

长期以来,中共中央一直十分重视发挥无党派人士的作用,将无党派人士工作摆在统战工作的重要位置,制定颁发了一系列关于无党派人士工作的规定、制度和政策等。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中共中央从坚持和完善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高度出发,更加重视无党派人士工作,所制定的专门文件就有九个:《关于加强新时期无党派人士工作的意见》(2000年2月)、《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院所统一战线工作的意见》(2003年12月)、《关于进一步加强无党派代表人士培养工作的意见》(2004年5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统战工作的意见》(2004年6月)、《关于加强高校统一战线工作的意见》(2004年12月)、《关于“无党派人士”政治面貌规范使用的意见(试行)》(2007年6月)、《关于在广大知识分子和无党派人士中开展向袁隆平同志学习的通知》(2007年7月)、《关于在无党派人士中开展以“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主题的政治交接教育活动的意见》(2007年9月)、《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2012年9月)等。

三、无党派人士的历史演进、群体特征及其社会基础

无党派人士特指没有参加任何政党组织(包括中共和八个民主党派组织)、对社会有积极贡献和一定影响的人士,其主体是知识分子,与党外知识分子(未加入中共,但可能加入民主党派)这个概念是高度交叉和重叠的,甚至有时可以互相替换通用。无党派人士与党外知识分子这两个概念既紧密联系,又有区别。这个区别主要是因角度不同。知识分子是以学历为考量依据,经常与工人、农民、解放军相并列,侧重于讲该群体的阶级属性;而无党派人士则以政治参与为考量依据,经常与共产党、民主党派相并列,侧重于讲该群体的党派性。这两个概念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党外知识分子是无党派人士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其主体构成,也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从狭义上理解,这两个概念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指同一部分人群。无党派人士大都受过良好教育,具有较高综合素质,主要从事科研教育、文化传播、技术应用、医药卫生、政府机关、社团组织、社会中介、出国和归国留学和企业管理等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大都可以归入党外知识分子之中。所以说,无党派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这两个群体高度交叉重叠。

胡锦涛同志在一次专门就无党派人士工作发表讲话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不管怎么说,在全国13亿人民中,除去未成年人,共产党员毕竟只占6%左右。广大无党派人士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只要中国共产党存在,各民主党派存在,无党派人士就客观存在,换句话说,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存在多久,无党派人士就会存在多久”。[2]“只要社会上还有党存在,加入党的人总是少数,党外的人总是多数。”这些讲话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无党派人士这一概念的特定意涵。

(一)无党派代表人士的历史演进

无党派人士是一个历史概念,不同时期有其特定含义,根据不同的时代发展而变换名称,大致经历了四种称谓。1.社会贤达。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无党无派的知名人士最早被称为“社会贤达”。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统区的很多仁人志士以个人身份从事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如“七君子事件”中的七君子,就是当时著名的社会贤达,联合起来,参加到民主革命斗争中;又如,郭沫若、鲁迅先生也是当时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这些无党无派的知名人士,虽在形式上没有一个政党或政治团体,但实质上是有党派性的,他们凭着自己的社会声望和感召力,影响着一批人士投身抗战和解放战争中。2.无党派民主人士。1949年新政协会议筹备期间,专门设立“无党派民主人士”界别,是对没有参加任何政党组织而又有民主运动史的知名人士的称谓。郭沫若、马寅初等人就是作为“无党派民主人士”的代表参会的。3.六种称谓并存。改革开放初期的二十年间,随着老一代无党派民主人士年事已高或相继谢世,人数越来越少,而同时新一代无党派人士逐渐成长起来,登上政治社会舞台,这个时期相应就形成了多种称谓并存的局面。如有继续沿用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称谓,也有无党派人士的叫法,有无党派爱国人士的叫法,还有无党派知名人士、无党派代表人士及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的称呼等等,不一而足,多谓杂存。这种状况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当时大家普遍感觉到沿用至今的“无党派民主人士”称谓已经不能准确反映出新时期无党派人士群体的现状,希望有所变化。4.无党派人士。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中央开始加强对无党派人士工作的研究。2000年,中央统战部下发《关于加强无党派民主人士工作的意见》(统发[2000]9号),正式规范了对无党派人士的称谓:明确要求对这个群体称为无党派人士,对其中的代表人物称为无党派代表人士。2004年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协章程修正案,正式将无党派民主人士改称为无党派人士,2005年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又将无党派民主人士界别改为无党派人士界别,这种称谓一直沿用到今天。

(二)无党派代表人士的社会特征

新时期的无党派代表人士既具有老一代的基本特点,即爱国、民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所联系的群众中有较高威信等,又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1.社会基础扩大,代表性更加广泛。如同前述,无党派人士群体主要分布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医卫等十多个领域,覆盖面广,人才背景广阔,具有广渥的社会基础,社会联系千丝万缕。尤其是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使得无党派人士群体的绝对数量增加,社会基础更加广泛,无党派代表人士更具广泛的代表性。2.知识层次较高、参政意识明显增强。新时期的无党派代表人士很多都受过良好教育,具有博士学历或留学深造的背景,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很多都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拥有者,学有所长,业有所精,具有一定专业造诣,对政治有独到的思考见解,加之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社会责任感,思想活跃,民主观念较强,参政议政热忱日益高涨,能反映所联系群众的民意和呼声,向党和政府提出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使国家的政治生活更加活跃、富有生气活力。3.位置超脱,作用独特。无党派代表人士因其“群而不党”,没有结成党派,置身在普通群众之中,具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在人际关系中具备独立性、中立性、亲和性等特点,身份特殊,能超脱于各种矛盾及党派利益之外,容易得到群众的普遍认同和接受。无党派代表人士能以民间人士身份和中立的姿态从事政党和政治团体不宜出面的活动,发表政党和政团不便发表的言论,从而起到政党和政团起不到的独特作用。

(三)无党派代表人士的社会基础

新时期无党派代表人士是在新中国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都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与新一代的共产党员及其他同时代人所接受的是相同的教育。他们虽不是共产党员,但信仰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服务于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拳拳报国之心。他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在工作岗位上潜心钻研业务,努力施展才华。有相当多的人有加入党派组织的政治愿望,这些人便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潜在对象。所以,无党派人士是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重要来源,是统一战线的重要人才源泉。从一定意义上说,无党派人士的整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共党员和民主党派成员的素质。一直以来,民主党派成员都是从无党知识分子中发展的,更不用说中共吸收大量无党派知识分子入党,成为党的骨干力量。从这一点来说,参政党理论研究确需自觉加强对无党派人士工作的观照。

无党派人士还不能等同于无党无派群众。广大无党无派工农基本群众,尽管他们在统一战线中居基础地位,但从来就不是特指的统战对象,当然也不能称之为统一战线意义上的无党派人士。无党派人士的社会基础与民主党派是相同的。具体说来,新时期无党派人士主要是以无党无派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社会群体,即以知识界无党籍专家学者为主,主要分布在科学技术、教育、文化艺术、医药卫生、企业、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社会中介机构等领域。新时期,新的社会阶层的形成和发展,无疑也扩大了无党派人士的社会基础。

四、无党派人士工作的研究方法

(一)无党派人士工作理论研究的对象

科学或理论是一种反映自然、社会、思维规律的知识体系。任何一门科学或理论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毛泽东同志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质才构成不同的科学研究对象。”[3]无党派人士工作理论就是一门有自己产生和存在的客体、具有特殊矛盾性和内在规律可循的崭新研究领域。一句话,即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对象。无党派人士工作理论的研究对象,就是研究无党派人士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客观规律及无党派人士工作的特点及其内在规律。这门新兴的理论既是枝繁叶茂、包罗万方的党的统一战线理论体系在无党派人士工作领域的实践经验总结和深层次拓展,又是中国政党制度理论在无党派人士工作中的具体运用,而且还是中国参政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目前这门新兴理论还很稚嫩,正处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加工制作和构建基本理论框架的初始阶段,与相对比较成熟的中国政党制度理论和参政党理论相比,还任重道远,未有穷期。

(二)无党派人士工作的研究方法

1.这项研究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我们研究无党派人士工作理论,首要问题是解决指导思想问题,也就是说一定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特别是“同心思想”的指导。之所以要强调“同心思想”的指导,一是因为“同心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与时俱进,是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是当代中国统一战线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是指导新时期新阶段中国发展和壮大统一战线的唯一正确的思想理论。二是因为新世纪新阶段的统一战线一定要高举“同心思想”这面旗帜。“同心思想”理论既是指导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当前各领域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当然也包括无党派人士工作理论研究的指导思想。三是因为无党派人士工作理论是一项崭新的研究,是一项集政治性、政策性、思想性和工作性、实践性都很强的研究,只有坚持用“同心思想”这个当代中国统一战线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作指导,贯穿始终,成为灵魂,无党派人士工作理论研究才能有正确方向,才能得到繁荣和发展。

2.这项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一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如果理论研究脱离实际,就会使理论束之高阁,又会使实践变成盲目行动,对理论和实践都十分有害。所以无党派人士工作理论研究,既要有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又要有实际的针对性、现实性,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特别是要加强研究当前无党派人士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包括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如当前无党派人士工作中存在亟需解决的代表人士底数不清、底档不全,缺乏统一明确的甄定标准和“旗帜性”人物,缺乏培养举荐选拔的组织渠道和成长台阶、后备干部出现断档,缺乏有计划的滚动发展的培养机制、因“自然成长”而“现用现找”、“矬子里面拔将军”现象普遍,还有中央文件没有明确规定在人大、政协中安排无党派人士的数量、比例是多少,财政没有单独划拨无党派人士工作专项经费、工作难开展,无党派代表人士的“四种能力”有待提高,无党派代表人士缺乏培训(如开办无党派代表人士培训班、研讨班、研究班等)等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二是发展创新的原则。这也是动态性原则,就是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研究无党派人士工作理论。因为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变动不居、螺旋上升的。加之无党派人士工作理论的实践性、操作性很强,这门理论需要着眼于新的实践和发展,随着无党派人士工作实践的推进而前行,具备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这项研究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满足于老一套,那只能使理论研究停滞不前,在低层次、低水平上重复。三是教育培养人的原则。我们研究无党派人士工作理论,要求既出理论成果,又出统战人才,但归根到底还是出人才。出研究成果的目的也在于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行动,为多党合作事业去培养人、教育人。

3.当前这项研究的侧重点。今后,无党派人士工作理论研究的侧重点应从过去的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理论研究转到对无党派人士工作理论的研究上。因为统战部门重点是做无党派代表人士工作,这也是由我们统战系统所具有的多方面优势所决定的。一是理论上的优势。关于“党外知识分子既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又是统战对象”的理论争论,已经持续了20多年,至今中央尚未有定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开展。如果我们从无党派人士角度开展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就可以避开这种争论。二是政策上的优势。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并没有制定专门的党外知识分子特殊群体的政策(只有过知识分子政策),但对无党派人士却有许多特殊专门的政策规定。特别是2005年,中共中央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文件,第一次专门就加强无党派人士工作写了一条,明确了无党派人士的基本内涵、地位作用、主要职能,就在人大、政府、政协和司法机关中发挥无党派人士作用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政策规定,就为无党派人士工作创造条件提出了具体要求。三是实践上的优势。中央召开的民主协商会,每次都邀请无党派代表人士出席。全国政协专门设有无党派人士界别。中央有关部门组织的调研活动,无党派人士都是单独组团。四是政治上的优势。在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和社会团体中,都要对无党派人士做出一定的安排。五是工作上的优势。现在党和政府做知识分子工作的部门很多,如组织部门、宣传部门、机关工委、科技部门、人事部门、教育部门、社科院、科学院、工科院、文化部门、政协、统战部等,而做无党派人士工作的单位主要集中在统战政协系统,而且中央文件明确了统战部门是做无党派人士工作的牵头协调单位。因此,统战系统从无党派人士角度做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推动无党派人士工作和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深入开展。

[1]湖北省参政党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编.参政党理论研究论文集(第一~六辑)[C].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2012.

[2]胡锦涛.在全国政协九届三次会议无党派人士和共青团青联界委员联组座谈时的讲话,2000年3月4日.

[3]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9.

猜你喜欢
无党派人士参政党知识分子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视域下无党派人士民主监督效能提升研究
普洱学院召开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座谈会
庆中共百年华诞 促参政党自身建设
参政党民主监督实效性诊断及强化之道
新时期加强高校无党派人士统战工作问题研究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
提升参政党社会公信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