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区域资本配置效率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2012-08-15 00:50陈月生
关键词:增长极资本效应

□陈月生

福建省区域资本配置效率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陈月生

区域经济发展取决于区域资本配置效率。区域资本配置效率受区位条件、产业结构、市场程度与开放水平、资本形成机制等的影响。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主要源于不同的区位条件所具有的区域资源的聚集效应以及资本配置效率的差异。研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分析影响区域资本配置效率差异的原因,寻找提高落后地区资本配置能力和效率的途径以及政策措施,以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

福建省;区域资本配置效率;非均衡发展;要素集聚;协调发展

一、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资本配置效率是地区经济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它能够适应变化的环境,准确转换资源配置方向,主导资源配置格局,扩大影响范围,从而实现高效率的资源配置,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发展。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因素的分布状况及其变化不同,区域资本配置效率也会有差异,这又引起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即累积因果理论、增长极理论和梯度转移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资本配置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之间的关系。

累积因果理论,又称循环累积因果理论,是著名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在1957年提出的,后经卡尔多、迪克逊和瑟尔沃尔等人发展并具体化为模型。该理论认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因素之间存在着循环累积的因果关系。在累积循环过程中,发达地区会不断积累对自己有利的因素因而出现螺旋式上升,落后地区不断积累对自己不利的因素因而呈螺旋式下降。他们认为在市场的自发作用下,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回波效应和扩散效应,前者指落后地区的资金、劳动力向发达地区流动,导致落后地区要素不足,发展更慢;后者指发达地区的资金和劳动力向落后地区流动,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并且回波效应大于扩散效应。

增长极理论是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佩鲁(Perroux.F,1950)[1]于 1955 年首次提出,佩鲁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终极影响。他指出增长极首先出现和集中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在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形成了增长中心或增长极,从而产生类似“磁极”作用的向心力和离心力,即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极化效应是指在极点地区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的生产要素向周围地区转移,对周围地区产生辐射作用,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增长。增长极理论强调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要把稀缺资源集中投入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增强增长极区域的经济效益,然后通过扩散效应引导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但忽视了增长的地理空间方面,这是增长极理论方面的一大缺陷。后来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2]把这个理论进一步完善,他指出:经济进步不会在所有地方同时出现,而且他一旦出现,强有力的因素必然使经济增长集中于起点附近地域。他进一步指出在巨大的集聚经济效应下,要素将向经济进步地区集聚,使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加速,最终形成具有较高收入水平的核心区,与核心区相对应,周边落后地区成为边缘区,核心区与边缘区之间同时存在两种不同方向的作用,赫希曼称其为极化-涓滴效应。在这个过程中,极化效应往往大于涓滴效应,市场力量使区域间差距扩大。总之,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

梯度转移理论源于美国经济学家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理论,其主要内容是: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处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在一个大区域范围内,由于地理环境、发展条件、历史基础等原因,区际间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客观上存在经济技术梯度。在高梯度地区首先出现新兴产业、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管理方法等经济创新活动的创建和运用,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向低梯度地区转移,威尔伯等人形象地称之为“工业区位向下渗透”现象。

累积因果理论、增长极理论和经济梯度转移理论详细真实描述了区域经济发展过程,认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是不可避免的。增长极的出现和经济梯度转移实际上是区域间资本配置能力的强弱的变化引起的。由于区域间资本配置能力不同使得区域间客观上存在着一种非均衡力,在这种非均衡力作用下,可流动要素大量向聚集力较强的区域聚集并放大该区域的市场规模,这就形成了不断强化该区域区位优势的累积过程。在不断强化聚集力较大区域区位优势的循环累积过程作用下,欠发达地区的可流动要素不断流向发达地区,使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增速,形成增长极和高经济梯度,但是对聚集力较弱的区域来讲就形成了不断损失可流动要素的恶性循环累积过程,形成了不断扩大区域发展差距的循环累积因果聚集机制。[3]而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可以通过扩散效应和梯度转移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而导致地区之间的差距。

累积因果理论、增长极理论和经济梯度转移理论强调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把效率放在区域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的首位,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让条件好的地方较快地发展起来,强化增长极的经济实力,然后通过辐射效应和梯度转移,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整体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运用累积因果理论、增长极理论和经济梯度转移理论,我们可以从区域资本配置效率的角度来分析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进而为福建省区域协调发展寻找思路。

二、福建省区域资本配置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及原因分析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资本自由地从效益低的产业和地区流向效益高的产业和地区,区域资本配置效率直接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就福建省经济发展情况来看,我们把福建省划分为两大区域:闽东南和闽西北。由于这两个区域在区位条件、产业结构、市场水平和开放程度以及资本形成机制等方面不同,区域资本配置效率也存在较大差异。陈月生(2011)[4]对福建省1997年-2009年的区域资本配置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闽东南区和闽西北资本配置效率的均值分别为0.326和0.193,也就是说在闽东南地区和闽西北地区工业企业增加值每提高1个单位,投资将各相应增加0.326和0.193个单位。福建省两大区域(闽东南和闽西北)资本配置效率最高的分别是泉州0.4124,和龙岩 0.234,最低的分别是莆田 0.2467和南平0.106。从这里可以看出闽东南资本配置效率的最低的莆田市比闽西北地区资本配置效率最高的龙岩市还要高,可见福建省两大区域资本配置效率的差距之大。区域资本配置效率的差异所产生的后果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从两大区域的GDP来看,闽东南地区总人口为2287.14万人(截止2009年底),2009年的GDP是9280.2亿元,占全省 GDP的76.45%,人均GDP是39011.8元;闽西北地区总人口为1211.54万人(截止2009年底),其中农业人口占近一半,2009年的GDP是2859.05亿元,占全省 GDP的23.55%,人均25435.5元,低于闽东南的水平。区域经济差距是地区间要素流动与配置状况变化作用的结果。[5]我们认为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根本原因是区域资本配置能力的不同导致区域资本配置效率的差异,因而产生累积因果效应。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地理环境及基础设施

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它影响着开发程度的难易,影响着资本配置效率的高低,进而影响着投资效益的大小以及区域整体开发水平的高低。优越的地理环境对境内外资源流向与流量产生相应的导向作用,从而形成地域性资源集聚效应,增强了地域性的资源配置能力,继而提高资本配置效率。

福建是一个靠海的多山省份,闽东南和闽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差异很大。

闽东南地区靠海,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是中国经济活动较为活跃的中心地带。在相关优惠政策与投资机会的刺激下闽东南地区形成了区域性资源的集聚效应。伴随福州、厦门、泉州等大城市的发展,人口和产业高度集聚,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大、中、小城镇等级体系,交流便利,交易费用低。发达交通运输网络降低运输成本,提高投资效率,优越的环境使外商在该地区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除此之外,良好的创业与就业环境吸引了相关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相继流入。闽东南地区就是利用区位优势吸收大量的外部资源并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与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转换为地区经济竞争优势,促进了地区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与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相比之下,闽西北是多山地区,大山横亘着闽西、闽中,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社会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投资的硬环境落后,加大了投资成本。资本和技术的缺乏使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并出现环境污染现象。交通不发达造成对外交往不便利,在境内外资源与市场整合中,会增加相应的运输成本与交易费用,制约了农矿产品运输能力,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难以形成对非资源类企业的吸引,弱化了资本配置能力与效率,影响到投资效益。

(二)产业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影响到资本配置效率进而影响到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从福建省区域产业结构来看,闽东南主要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而闽西北地区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不大。从附加值高、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强的项目分布来看,福建的三大主导产业电子、石化和机械工业90%以上分布在闽东南沿海地区,闽西北地区仅占10%左右。闽东南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同时又具有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形成了有利于闽东南发展的产业分工体系和合理的资本配置格局,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闽西北地区虽然资源丰富,但地区产业起点低,传统的产业仍占主导地位,资金、技术、人才缺乏,资源消耗大,创新能力不足,经济结构呈现一定刚性,以至于一部分资源产品已由东部进口替代。此外,闽西北地区长期以来作为闽东南地区的经济的补充和资源的供应地,其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在省内区域分工中明显受到强大的约束,现代工业对区域产业的技术扩散效应不强,工业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低下,大多数产业在产业链中处于较低位置且与闽东南地区的产业结构关联效应弱,难以进入闽东南企业的分工体系而嵌入其价值链中,资本配置效率低,难以获得闽东南产业内部转移的资源。

(三)市场化程度和开放水平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意味着行政干预的减少、退出,有利于资本配置效率的改善。Wurgler(2000)[6]认为一个地区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一个地区市场化程度高必然引起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对外开放所带来的竞争效应、资金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都会使资本从效率低的企业流向效率高的企业。此外,地区市场化程度高还可以提高当地居民资本的意识提升使用资本的技巧,实现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提高区域整体的资本配置能力。闽东南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在厦门经济特区改革的“试验田”的作用下,率先建立和完善了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活动方式、要素配置、产业选择等很多方面优先采用了提高资本配置效率的市场机制。充分利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战略调整的机遇,不仅公有制经济获得了广阔的发展和生存空间,而且非公有制经济也获得了快速发展。相比之下,闽西北地区,在市场水平、开放程度、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与效率、市场规模等方面较差,导致一些前来的外商望而却步,严重制约着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拉大了闽东南地区的经济差距。

(四)资本形成机制

资本形成机制的差异影响到区域资本配置效率差异,进而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在闽东南地区,政府通过市场化改革确立了非国有金融制度安排,建立了一套有效的资本形成机制,确定了金融机构的选择要以市场为导向,减少政府的干预,促进了金融机构的竞争,推进了非国有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的发展又给闽东南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活力,该地区境内外上市的公司占全省比例达95%以上,提高了资本配置效率。闽东南地区的经济就是在体制内外赢得发展空间,提高了资本配置能力与效率,吸引了资本流向该地区,资本流动的增加进一步促进了该地区经济增长,由此形成良性循环。相比之下,闽西北地区仍然在国有金融机构的体制下,资本配置效率低,缺乏形成自己特色的资本形成机制,受政府的干预更多,难以形成竞争机制,非国有经济发展缓慢,上市公司仅占全省5%。加之,内外部投资环境不理想,境内存量资本反梯度流向闽东南地区,外援资金难以吸引到境内,造成闽西北地区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着资本短缺的困境,造成经济发展缓慢,扩大了与闽东南经济发展的差距。

从分析福建省区域资本配置效率差异及经济增长差距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出区域资本配置效率的差异导致了因果效应、极化效应、梯度转移效应的产生。资本配置效率高的地区不断积累对自己有利的因素,从而对资本配置效率低的地区产生控制效应,促使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向经济核心区转移,造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闽东南区域以其地缘优势、资本优势和市场优势并以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并进发展,影响区域资本配置效率,从而保持自己在区域分工和利益分配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成为福建省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而且成为全国经济的亮点。而闽西北地区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资本配置效率不高,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明显处于弱势,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由此扩大。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必然影响福建省经济发展增长速度。由此,缩小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需要通过消除产生这种差距的区域资本配置效率的差异来解决。

三、区域资本配置效率与福建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福建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在承接珠三角和长三角经济辐射的同时,不断向闽西北产生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逐步将比较弱化的产业向闽西北地区转移,但随着闽东南经济的发达区域对闽西北欠发达地区的极化效应不断增强,资金、技术、人才向发达地区集聚,同时加剧了欠发达地区的瓶颈,使不同区域经济增长差距加深,因此,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中要加强宏观调控,处理好效率与协调发展的关系。根据各区域的实际状况,以效率优先的原则,合理配置稀缺的资本资源,发挥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实现区域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同时要兼顾协调,发挥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和辐射效应。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的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促进区域间合理交换和联合协作,形成闽东南地区与闽西北地区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体思路如下:

(一)提高区域资本配置能力

区域资源配置能力表现为当地居民和企业使用资本的能力和技巧,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和能力,以及对地区资源的吸附能力、整合能力、创新能力和产业集聚能力,这几种能力共同作用提高区域资本配置效率并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区域资本配置效率,就是要提高区域微观主体的资本配置能力。首先要培养当地居民和企业运用资本的技巧和能力。鼓励和支持当地居民经商创业,积极为他们培育创业环境,提供创业条件。同时扶持本地企业的发展,提升企业配置资本的能力和使用资本的效率,促进本地企业发展壮大;其次,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创新是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是有效提升资本配置能力和提高资本配置效率的关键,增长极首先出现在具有创新的行业,由此要培育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必须扶持创新行业。政府通过制定政策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积极投入创新活动,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和培育创新人才。加强对大中小企业产业研发的投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建立以产业创新推动区域创新的机制,通过区域产业优势互动,依托信息,建立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创新平台,促进区域创新产业的发展;再次,大力推进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影响区域资本配置的方式、能力和效率的一个基本因素。一个地区所具有的技术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地区的资本配置能力、效率与规模。推进技术进步要引进技术包括引进科技人才、技术专利、高科技项目和先进设备等,以此来增加地区技术资源的供给并产生技术扩散效应。鼓励和支持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采取各种优惠措施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总之,通过区域创新,提高区域资本配置能力和配置效率,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利用资本市场提高资本配置效率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通过培育、组织市场、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来解决区域的生产要素和资源。所有这些都需要巨额资本的投入,而获得资本投入的最为有效的途径是利用资本市场,因为资本市场具有资本配置的功能,它能够引导资本流向,促进资本的合理配置。那么,如何发挥资本市场在资本配置效率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第一,政府要鼓励和支持闽西北地区资本市场的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和开发一批质地优良的上市公司后备军,让本地区达到上市条件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以便源源不断地得到资本市场的支持;第二,加快资本市场微观基础——企业主体的制度建设,建立多元化的产权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的治理制度,建立市场化的管理制度;第三、培育企业的创新意识。企业一旦进入资本市场必然面临平等的市场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然促使企业进行新技术的创造、新产品的开发、新产业的开拓,不断进行企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培养企业竞争优势。第四,鼓励资本市场的直接机构——证券公司到闽西北地区开展资本市场业务,帮助指导当地企业上市。

(三)加快产业转移与承接,提高资本空间配置效率

加快产业转移与承接步伐,优化区域资本配置,是福建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产业转移不仅使区域之间的资源配置更合理化,产业结构更趋优化和高度化,而且能够提高整体资本配置效率,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首先是内陆产业向沿海产业转移。闽西北内陆区域部分传统工业如钢铁工业、重化工业等的发展优势不及闽东南地区,从省域分工合作大局和内陆区域自身合理发展来考虑,内陆地区应将此类产业转移到沿海地区,集中精力发展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其次是沿海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闽东南沿海地区是福建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有着资本与技术的优势,但由于三十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后,产业的高度集聚,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劳动力成本逐渐提高,在产业结构面临国内外的双重夹击情况下,迫切需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迫切要求发展技术、资本含量较高,处于价值链高端的“品牌”,甚至“标准”以保持竞争力,这就需要把传统的、技术含量低的、产品附加值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与此同时,闽西北内陆地区也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这里具有连接内陆省份,区内有贯通东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交通便利,地域广阔,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等优势,有能力承接由沿海增长极向内地辐射扩散的产业,并可以逐步成为沿海产业价值链向内陆延伸拓展的重要环节,从而形成东西部产业的联动发展。由于闽西北地区产业基础薄弱、体制不健全,因此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资本配置能力为目的,明确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和区域,使产业转移与承接地的实际需求相对接,促进薄弱产业的发展,避免产业转移的路径锁定。在产业转移的选择上要具有梯度转移的特点,在地域层次选择上,产业转移要从好的发展环境和好的产业基础区域向周边扩散,形成产业转移梯度;在产业层次的选择上,要求产业转移由具有竞争优势的现实重合产业向具有潜在竞争力的产业推进。闽西北地区要借助承接产业转移和基础设施投资,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区域产业垂直分工的深度和水平分工体系的广度,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要注重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相协调,避免“饥渴症”,杜绝对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的产业承接。

(四)发挥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高资本配置效率

市场是提高资本配置效率的有效手段,市场依据经济的客观规律使有限的稀缺资源得到有限的利用。但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单靠市场调节,难免出现“循环积累因果效应”和“马太效应”,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福建省非均衡经济发展就是通过市场利用资本配置效率优先原则以及市场调节“聚集效应”,其后果就是资金、人力等生产要素流入东部地区,扩大地区差距。累积因果理论认为区域经济能否得到协调发展,关键取决于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孰强孰弱。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回流效应都要大于扩散效应,这是造成区域经济难以协调发展的重要原因。缪尔达尔等认为,要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要有政府的有力干预。因此,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必须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建立公平竞争、机会均等的宏观调控机制,打破市场分割的局面,取消地方性保护主义的政策和法规,建立竞争机制,创造资源自由流动的市场环境,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二是加快闽西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与闽东南相比,闽西北地区基础设施,无论是交通、通讯等硬件,还是文化、教育和卫生等软件都低。为此,政府要采取措施多方扩大投资,推动更多的资本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培育闽西北地区经济增长的微观经济组织,建立一套有效的“造血”机制。一方面要加快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改组改造的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四是按照“利益兼顾、适度补偿”的原则促进区域收入再分配,着重缩小和解决区域发展差距。主要通过地区差别采购制度、政府转移制度、优惠税收政策和特殊金融政策等,解决落后地区企业自身发展困难的问题,促进这些企业迅速成长,形成该区域的增长极和产业群,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外部条件。五是政府要建立有效的区域协调机制,完善市场机制,健全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制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总目标和各区域发展的子目标,并予以信贷、财政支持,税收扶持,投资导向,通过行政监督手段保证目标的有效实施。

四、结语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经济学研究中的热点和重点问题。政策层面上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让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然后通过协调发展,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理论层面上经济发展理论,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范式。笔者通过对影响区域资本配置效率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形成区域资本配置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的一致性,以区域资本配置能力和效率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有其合理性,因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是在集合中发挥作用的。

[1](Perroux.F,1950.Economics space:Theory and application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64:89-104).

[2](AlbertO.Hischman,1958 A Strategy of Economics Development[M].Yale University Press,1958).

[3]安虎森,李锦.适度的“政策梯度”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选项[J].学术月刊,2010,(1).73-79.

[4]陈月生.福建省区域资本配置效率的差异及成因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3):95-101.

[5]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4,(1):33-44.

[6]Jeffrey Wurgler:Financial markets and allocation of capital.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0(58):187-214.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arises from the efficiency of regional capital allocation.The efficiency of regional capital allocation is affected by location,industrial structure,market and openingup.The capital formation system,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gap of Fujian province arises from the difference of regional resources cumulation and capital allocation of different location.To study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needs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regional capital allocation efficiency,to find a way of rais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capital allocation in the backward region in order to reduce the gap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Studies on the Efficiency of the Regional Capital Allocation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in Fujian Province

CHEN Yue-sheng(74)

F127

A

1008-8091(2012)01-0074-06

2011-11-02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福建省区域资本配置效率研究”(项目编号:2010B052)阶段性成果。

福建外经贸学院经济贸易系,福建福州,350016

陈月生(1966- ),男,湖北蕲春人,福建外经贸学院经贸系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资本市场与证券投资。

猜你喜欢
增长极资本效应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打造『农业硅谷』和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创新实践
懒马效应
资本策局变
西海岸增长极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第一资本观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VR 资本之路
“零资本”下的资本维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