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谈略

2012-08-15 00:50吕秀兰
关键词: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吕秀兰

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谈略

□吕秀兰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的百年追求与梦想。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一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建设成为初步繁荣昌盛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取得的丰功伟绩,使其成为现代化建设事业不可替代的领导力量。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继续推进民族复兴大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就;领导力量

摆脱贫穷落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的百年追求与梦想。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只有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此,中国人民进行了前仆后继的斗争。中国共产党为完成两大历史任务做了哪些工作?为民族复兴大业发挥了什么作用?回顾党90年来的风雨历程,应该说,中国共产党为完成两大历史任务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力量。

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在十五世纪以前,中国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综合国力曾引领世界千年。从16世纪开始东西方的历史走向出现巨大反差,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兴衰更替之时,西方逐渐进入资本主义时代。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重大转折。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始,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端。资本主义列强先后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救亡图存成了摆在全民族面前最紧迫的课题。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地主阶级上层开展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的变法维新运动等。早期各大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发生在中国学习西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尝试遭到严重的失败、中国的先进分子陷入极度彷徨和苦闷之中的时候。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1]当时,先进的中国人纷纷抛弃原来信奉的“科技救国”、“实业救国”和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来研究中国问题,把社会主义作为救亡和发展,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出路。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逐步结合起来,从而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在自己的党纲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方向。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21年,中国的先进分子经历了80多年的反抗斗争和救亡运动,但却屡遭挫折和失败,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旧中国的国情出发,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中,在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方面实践经验总结中,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革命从此有了行动的指南。随着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先后经历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四个历史阶段,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政治前提。中国共产党在短暂的28年,“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2]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所取得的彪炳史册的伟业。

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把一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建设成为初步繁荣昌盛的新中国

新中国的成立,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起点。在新中国将要成立时,毛泽东指出:中国将“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3]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提出要独立思考,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努力找出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对新中国建设道路的思考和探索。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指出:探索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需要经历复杂的考验。当时面临的主要是两大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速度问题。在前后约达二十年(1957-1976年)之久的长时间中,我们党在这两大问题上都一再发生严重的失误。[4]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30年,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尽管出现了曲折,仍然取得举世触目的巨大成就。没有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探索的经验以及“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就不可能找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一)建国后至1978年,新中国取得的几项重大成就

1.成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956年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而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20世纪的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邓小平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得成功的,很了不起。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5]

2.建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三年的时间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基本完成,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一五”期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到783.9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8%,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6]在“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到一九八○年底,基本上建成了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中华民族复兴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成功开辟了外交工作新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长期实行敌视中国的政策,拒绝承认新中国。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苏两党两国的分歧越来越大,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心由“一边倒”转向“一大片”,即发展与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关系,获得了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20世纪7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而美国为了从东南亚败局中脱身,集中力量对付苏联的挑战,急于改善同中国的关系。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抓住这个机遇,果断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推动了与西方国家的建交高潮。在此前后,同中国恢复和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有四十多个,几乎改善了同所有西方国家的关系。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的外交工作新局面,为后来对外开放战略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二)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辉煌成就

1.开辟了新道路

在建国后取得重大成就和深入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果断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逐渐找到了一条正确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8]。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7]中国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基础差,起点低,要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经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历了第一代领导集体的艰辛探索。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新的探索。第一次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奋力开拓了一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8]。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地推向21世纪,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拓宽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它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正确选择和伟大创造。3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2.实现了理论创新

中国共产党是以科学理论武装起来、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同时,她具有理论创新的精神和勇气,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9]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个理论体系,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对改革开放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

3.创造了经济奇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30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从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中,中国的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8%。2009年,中国人均GDP达到3000多美元,两亿人口脱离了贫困线,积累了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2010年在经济总量上,中国首次超过了世界经济强国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惊呼中国创出了经济发展的“中国速度”。[10]我们不仅在经济上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而且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上也取得了巨大进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三、继续推进民族复兴大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完成两大历史任务是19世纪以来中国的历史主题。从19世纪中叶至今,中国人民为完成两大历史任务奋斗了一百多年。在这一百多年里,中国人民为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努力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继续推进民族复兴大业,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仍然是全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

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政党政治的先河。这以后的国民政治活动,都被规范在政党或政党性社团的领导下。民国初年曾经出现过三百多个政党与政党性组织。但没有任何其他的政治组织能够担当起民族复兴的重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总结中国历史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得出的基本结论。

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找到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作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使中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开辟了正确的道路。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确立了正确的制度体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借鉴人类文明的成果并结合具体国情和实践探索,形成了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这套由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及各项具体制度等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中国人民经过60多年的奋斗,建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创造了震惊世界的“中国速度”,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步步变为现实。这些历史功绩,就使中国共产党成为现代化建设事业不可替代的领导力量。

2.继续推进民族复兴大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一,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答应全面援助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党中央及时抓住这个机遇,改变了先搞十多年新民主主义的设想,提前向社会主义过渡。七十年代,果断打开中美关系大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坚定推进改革开放战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提出本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建国6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尽管也存在因为指导思想错误和经验不足而耽误时机的情况,但从根本上把握了世界的潮流,从总体上抓住了发展的机遇。

第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当代中国既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矛盾凸显期。在国内,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许多矛盾和问题在相当短的时间里集中表现出来,其复杂性、关联性、紧迫性世所罕见。祖国的完全统一还没有实现。国际上,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敌对势力仍然对我国实现西化、分化战略。在复杂的形势下,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才能化解各种矛盾,克服各种困难,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三,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近代中国历史反复证明,企图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使中国实现现代化,根本行不通。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正确方向。同时,也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

第四,凝聚人心、汇集力量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复兴是亿万中华儿女的共同事业,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把各方面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因此也就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主心骨和贴心人,赢得了人民的广泛支持和信赖。尽管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过错误和曲折,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政党,它敢于正视和纠正自己的错误,并通过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在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才能凝聚人心,汇集力量,共建美好未来。

[1][3]毛泽东选集[M](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0-1471,1467.

[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4.

[4][6]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1991:413,387-388.

[5]邓小平文选[M](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2.

[7]邓小平文选[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8]郝彤彤.后邓小平时代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创新的国际背景[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

[10]谢春涛主编.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96).

D25

A

1008-8091(2012)01-0090-05

2011-11-19

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吕秀兰(1962- ),女,山东成武人,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